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思路

2013-08-15 00:50张清雅易夏玲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政治

张清雅 易夏玲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党的群众工作从内涵上来讲,它既包括党领导群众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也包括党的基层组织所从事的直接面对群众以及解决群众具体问题的组织、宣传、动员等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将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政治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特点

(一)群众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和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使党的群众工作充满了复杂性

人民群众从量上来讲,一般是指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质上来讲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稳定的主体讲,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决定了构成人民群众的内涵也不同。具体到我国来讲,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形成了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为代表的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从新的社会阶层看,不同于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它们不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又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也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个体户是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技术的所有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是知识的所有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是管理要素的所有者。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在加剧,而且同一社会阶层自身的分化也在加剧。在工人阶级内部就出现了“多领化”的趋势,现在不仅有“蓝领”、“白领”,还出现了“灰领”、“金领”、“粉领”等不同群体。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划分虽然是以职业相区别为基础的,但从根本上讲,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还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公共利益中所占的份额不同为根源的。马克思就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标示着主体需要同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利益需求,其中物质利益是基础。这是因为不同社会阶层在参与社会活动时都有不同的思想动机,隐藏在其后的动因就是利益,特别是物质经济利益。具体到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群众主体结构的多元化,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和不同社会群体,它们的利益目标越来越独立,利益边界越来越明晰,利益矛盾越来越明显。不同群体利益要求的差别和竞争,必然带来社会利益的分化。

从群众利益诉求的内容看,它不仅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其他社会权益。从群众利益诉求的核心看,围绕物质利益为核心,还要满足现实利益的需求。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现实生活中,还要外化为不同社会阶层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它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具体利益、实际利益,即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从群众利益诉求的性质看,有正当的利益诉求,也有不正当的利益诉求。从群众利益诉求的途径看,存在制度化利益表达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并存的局面。制度化利益表达是利用现有的比如人大、政协等正式政治渠道,将本群体的利益诉求传递到决策体制中,然后形成有利于本群体利益实现的公共决策。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是指利用论坛、电视、微博等各种媒体,为本群体利益诉求营造一定的舆论氛围,最后促使公共政策的形成。正是这种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使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充满复杂性。

(二)人民群众主体意识提高与对党的认同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使党的群众工作充满困难性

任何政党执政的基础来源于社会成员的认同,其中政治认同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都是由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上最忠诚、最积极、最坚定的分子,为了取得并利用国家权力实现某种政治目标而结合起来的政治组织。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就在于它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策略原则和方法。而明确的政治目标则也正是政党获得政治认同和民众支持的一面理想旗帜。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个体或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政治系统、政治运作、政治价值观及政治权威人物)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意志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也就是说,社会成员认同一定的政治,就在于他认为这种政治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能够在社会活动中维护自己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党来说,必须在社会利益多元的格局中寻求广泛的政治认同,凝聚人民的意志,从而引领人民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享有的权利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经济生活方面,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在政治生活方面,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政治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基层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在文化生活方面,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

但是,我们也知道,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对党的认同由过去单纯的感情认同逐渐向法理认同和利益认同转变,使社会各阶层对党的认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执政党的角度讲,要获得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既需要有科学的执政理念,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又能够取得满意的执政绩效,来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需求。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虽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工作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绩效的认同度。另一方面,党的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在执政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基层党组织不能很好地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不能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利益需求做到及时回应,不能正确地传达和执行党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执政功能的认同度。从社会不同阶层的角度讲,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需要大量因素,其中思想共识具有决定性意义。

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但由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造成了一部分民众理想信念的缺失,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的趋势,要达到一定的社会共识就有了难度。思想认识不统一,就很难建立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政治信任。另一方面,传统社会阶层既是执政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也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据材料表明,目前处于这些中国社会底层的产业工人阶层在23%左右,农业劳动者阶层约在44%左右,城市无业、失业阶层约在5%左右。但我们也看到,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而工农大众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农民消费严重不足,有限的公共产品主要偏向城市而农村明显短缺,这些社会问题使传统社会阶层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受损,特别是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生存的压力带给他们的是精神的迷茫,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感到怀疑,也降低了对执政党执政的认同度。这些都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工作方式的简单化,影响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虽然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但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仍然是我们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这是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不仅包含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还包含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与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质和核心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但就目前现状而言,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反映到群众工作中,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经验,而喜欢自作主张,把自己的意见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这种思维方式上的主观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不了解民情,不务实,不关心群众的疾苦,不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而只沉湎于迎来送往,吃吃喝喝,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一事无成,只热衷于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部分党员干部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严重,反映到群众工作中,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把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起来,而喜欢独断专行,唯我独尊。这种领导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有的不按信息公开规定的要求公开有关信息,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有的不让群众行使正当的民主权利,剥夺了群众的选举权;有的不让群众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群众批评自己,剥夺了群众的表达权和监督权;有的无法说服群众,采取打压手段,剥夺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权利。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低,群众工作能力不高,反映到群众工作中,不注重和不善于把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和工作中具体实际相结合,使工作只停留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这种工作作风上的形式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有的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态度,对工作敷衍应付;有的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退,对问题的解决一拖再拖;有的干部只做表面文章,只唯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实际上劳民伤财,群众意见极大。

这些在群众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缺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把群众工作方式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二、新时期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

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阶级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和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必然会产生收入之间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而这些社会问题靠经济制度本身是很难解决的。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竞争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社会成员的政治民主理性,特别是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自己在社会发展成果共享上的地位能够得到国家和法律的认可,使一些在经济上有一定实力的新的社会阶层开始进入政治领域,并逐步形成特殊的政治利益集团。因此,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也不等于简单地去满足所有群众的所有需求,而是要着眼于从制度上、机制上来建立党的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公开声明:“无产阶阶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政治上的人民民主,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活动的核心。而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也才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体制和机制,丰富和畅通各个利益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让公共政策真正成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和做好群众工作的主要途径。

第一,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反映人民群众利益愿望的重要渠道,也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最重要形式。通过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发挥人大代表在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中的重要作用,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得到表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断通过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保证人民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推行协商民主,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利益分配的权力,实现决策机关与广大群众的信息沟通,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以保证社会公正。

第二,完善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和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我国已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通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扩大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运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涉及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层次矛盾难以在这一机制中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把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有效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使基层民主得以充分实现。

第三,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党不仅是群众利益的表达者,也是帮助群众解决其利益诉求的协调者。因此,利益协调是政党的基本职能。一个完整的利益协调体系包括利益冲突、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和利益整合等。其中,利益表达是指把一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愿望和需求表达出来的过程。而利益整合则是在维护政党所代表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基础上,把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见和要求结合起来,在彼此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各主体利益的均衡化,使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各个主体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防止优势群体的利益结盟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掠夺,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加强干群关系建设,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它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在革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实质就是广大的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从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我们也看到,群众对权力的焦虑和利益敏感的不断上升,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淡薄,使党群干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于党员干部,在于党内有的领导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脱离群众;有的滥用职权,违法乱纪;有的工作能力低下,做出的决策无法让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在干群关系建设上,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运用一定的科学决策技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出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政策和策略。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职责,也是赢得民心的前提。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必须以对实践目的的决策为先导。而科学的决策是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旗帜,决定党的领导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决策过程中表现体察民心和反映民意,使决策的进程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第二,提高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条准则。作为执政党,它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法治来实行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同时党又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带动全社会共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树立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理念,在行政过程中,以法律的权威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和根本利益。

第三,提高领导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使命就是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和服务人民。同样,服务群众,也是领导干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从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把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群众工作的有效机制,使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化。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基础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并把它变成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如何使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组织,能够从思想上对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达到政治上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基础工程。一是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依靠群众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取向,而且还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旗帜。三是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有效性。

[1]奚洁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J].中国共产党,2012(1).

[2]刘宗洪.政党执政规律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J].中国共产党,2013(2).

[3]葛本成.论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J].中国共产党,2013(4).

[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思想政治教育,2013(1).

[5]郑永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1).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政治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