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斌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南 怀化 418000)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提出,是在批判吸收古代治国理政中的若干宝贵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执政党建设目标的论述,借鉴国外学习型组织和政党变革的相关理论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贡献。
1、古代治国理政中的“修身”思想。中华民族一直都是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从政之根本。从古代为政者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治理程序来看,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端正自身的品行,才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如孔子说:“正者,政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修身乃为政者治国之本。那么为政者如何修身呢?一曰立德。西汉刘向所说的: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东汉张衡所说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王符所说的: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唐太宗所说的: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唐张九龄所说的: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孙中山也论道: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修身正己立德的本根作用。二曰慎独。为官者在官德修养中要慎独,常怀慎独之心,保持官德的纯洁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的言行具有表率作用,故应谨言慎行,要言必信,行必果。三曰倡学。我们中华民族是重视学习的民族,在古代传统经典中有诸多论述,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就是说学习是为官从政的基础,修身立本之根。汉代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活到老,学到老,这里面蕴含着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宝贵思想。
2、古代治国理政中的“民本”思想。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不勤无以成事。以人为本,民为邦本是古代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也是政治兴衰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进步思想家,还是帝王、公卿士大夫,都认识到民众在立国兴邦中的重要性,因此主张勤政爱民。荀子有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著名比喻,唐太宗李世民也深刻地认识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没有民众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国君。不可否认,传统勤政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勤政保民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维护皇权的手段。但探讨传统勤政爱民思想,对于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党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古代治国理政中的“变法”思想。古代“变法”是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有识之士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对政策和制度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中国古代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部变法改革的历史,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各种各样的变法改革,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全过程,载入史籍的也有数十起,著名的有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由于变法改革,不断地化解矛盾,振衰起弊,从而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1、学习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壮大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习。恩格斯曾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①;尽管他们没有提出过学习型政党的概念,但在他们的理论中却包含有丰富的政党学习的观点。迄今,这些观点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第一,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学习革命理论。革命不是蛮干,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每个革命者都必须刻苦学习革命理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无产阶级政党及党员要刻苦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学习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增长知识、增长学问的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第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更要学习。十月革命前,列宁要求全党成员“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革命,就必须学习”。当苏共成为执政党后,列宁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③。列宁认为,要加强调查研究,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这些经典论述蕴含丰富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
2、做“人民的公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质。在无产阶级政党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可以说,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更加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争得无产阶级民主,用社会公仆来代替社会主人;要实行人民管理制,所有的公职人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不称职的人员随时可以撤换、罢免、监督,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列宁在探索无产阶级执政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尖锐地指出,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可以说,列宁在执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创造性地把握了无产阶级政党服务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
3、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是无产阶级政党永葆活力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这就是说理论是实践的产物,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辩证看待政党的思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坦诚地承认:“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过时了,因此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此后,马克思恩格斯还多次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强调他们的理论要与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能僵化,不能固守过去的已经过时的思想,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机和活力。
1、党对学习型政党的理论探索: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一部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我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的实际,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队伍里面也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在毛泽东的倡导之下,党中央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通过这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为后来的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和思想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要求全党:“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④在实践上,大力推进全党的学习教育,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做出了巨大而艰苦的努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除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外,还要学习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特别为了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全党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观,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江泽民同志很重视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学习活动,取得显著的效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学习,并把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制度化。
2、党对服务型执政党的探索:“共产党人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建立服务型的政党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并使之成为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1944年,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一面高扬的旗帜和价值标准。邓小平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科学论断。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他说:“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并再次主动地提出“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为他们排忧解难”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尖锐地指出:现在,在一部分党员中,好像一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物质利益原则,就不能再谈什么觉悟、奉献精神了。这说明在我们的一部分党员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发生了动摇。基于此,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进行科学解答,提出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更是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共几代中央领导核心对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要服务、要什么样的服务、怎么样服务进行的科学论述,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3、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破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之谜的钥匙。毛泽东率先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是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典范和榜样。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创新的实践典范。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强调:全党“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⑥。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把创新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思想。这些宝贵思想为建设创新型执政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提供了理论借鉴。20世纪60年代,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受到广泛重视。1968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学习化社会思想。在未来社会,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每个社会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和社会、政治及经济组织密切交织的过程。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此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得到迅猛、广泛的传播。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党的十六大则再次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2、现代政党变革理论为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现代政党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实践课题。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们要认真借鉴和吸取世界上其他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注重研究和借鉴国外其他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有益做法。从现代政党执政规律来看,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民心向背关乎执政的生死存亡。回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之初,一大批长期执政的大党和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没有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执政党形成了特殊利益阶层,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丧失了执政的群众基础。而古巴为何能压而不垮,古巴共产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做法。比如,要求所有领导定期下基层,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年三次下基层,其中至少一次必须深入到班组之中;建立了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教育体系,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以“居者有其屋”为基本国策,解决了这个城市国家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使民众安居乐业,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注释: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