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木东 胡淑华
1.修水县义宁镇卫生院,江西修水 332400;2.修水县人民医院,江西修水 332400
在临床上翼状胬肉切除术为眼科一种常规手术治疗方法,在术后诱发急性闭角青光眼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比较少见。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翼状胬肉术后诱发急性闭角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和效果等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该院收治的和同期文献报道的患者病例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术后诱发急性闭角青光眼临床患者病例,共搜集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9例,女19例,年龄43~75岁,平均(52.7±15.3)岁。入选患者均平素身体健康,无外伤及手术史,无青光眼发作史,无药物过敏史。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搜集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翼状胬肉术后诱发急性闭角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给予患者20%甘露醇静脉点滴;口服乙酰唑胺片,首次剂量为500 mg,之后每次250 mg,每天用药2次;采取1%的毛果云香碱眼液,每5 min滴注1次,共12次[1]。手术治疗:虹膜周边切除术,以0.5%的盐酸丙美卡因展开表面麻醉后,以2%的利多卡因在切口处球结膜下占浸润麻醉,轻压切口的后唇,在虹膜根部自行脱出后,对前方不消失予以确保完成虹膜周边切除,依照切口情况展开缝合。手术结束为患者结膜下注射2.5 mg的地塞米松,针对药物治疗无法对眼压进行有效控制且房角粘连≥1/2者展开小梁切除术治疗[2]。
所有患者均存在眼睛和头部剧烈疼痛,并有一部分患者合并有显著的视力下降、眼球充血、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发作时,患者的视力在0.1以下者6例(21.43%),在0.1~0.3之间者14例(50.00%),在0.3以上者8例(28.57%);患者的眼压均在30~73 mmHg之间,平均为(52.3±21.4)mmHg;合并前房浅Ⅰ度者12例(42.86%),合并前房浅Ⅱ度者16例(57.14%)。所有患者均在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后10~25 d发作。并且在术后均接受了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中28例患者中接受药物治疗者9例(32.14%),手术治疗者19例(67.86%)。接受药物治疗者中有2例未得到有效缓解而选择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患者中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者17例,有2例因房角粘连≥1/2而行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以上所有患者在接受合理的治疗后,均获得良好效果,患者视力均控制在0.3~0.5之间,平均视力为(0.42±0.13)。未有1例患者失明。
翼状胬肉属于睑裂区肥厚的结膜以及结膜下组织,一般会表现出三角形侵入。在渔民以及农民中的发生率较高,同长期风沙刺激存在很大的关系,且呈现出女性多于男性,且老年患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组织的结膜上皮发生明显增厚或者是变薄,上皮下胶原纤维发生明显变性并且存在纤维血管组织,对角膜上皮以及前弹力层基质层予以侵入。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一般有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两种。本文便对28例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展开了分析,经研究我们发现,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诱发急性闭角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有:①患者因素。即患者原本便存在窄房角基础,属于前期,在术后炎性反应以及包盖等诱发房角关闭,致使患者眼压升高;②翼状胬肉术中对角膜以及巩膜面的处理、术后形成的瘢痕组织等会对小梁及巩膜静脉窦的结构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发生细微改变,使房水流出的阻力得以增加;③术后全身以及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尽管可以减少翼状胬肉的复发,然同时会对小梁、邻管组织中粘多糖的解聚产生阻碍作用,导致房水流出阻力发生显著增大[3]。
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而言,其主要特征为视神经萎缩以及视野缺损,为眼科急症。在发病后应立即展开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一般以药物治疗和虹膜周边切除术、小梁切除术等方式为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治疗,从而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郝友娟,王君婷,孙金凤,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眼压下前房角的改变与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6):126-128.
[2] 路琦,胡兵,毕宏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首诊内科误诊28例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41-142.
[3] 付文琴,王鑫,侯新华.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