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粤商

2013-08-15 00:43文梁辰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广东

文梁辰

粤商具有崇商、重利、低调、务实、自强、知足等特质,这些特质带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多年来,粤商凭借广东的地理优势和灵活善变的思维,一次次地走在产业的前端,但这样的特质也造成了该群体偏重战术性短期利益,而忽略战略性长期运作,使他们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当中,面临瓶颈。

作为中国历史上古老的通商口岸,广州向来都是商品云集、出口繁荣的地区。明嘉靖之后,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州曾是中国唯一一个通商口岸。当时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广东商帮初步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形态,将当时西方领先的贸易模式、结算方式率先引入。从十三行时期的“一口通商”,至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广州成为欧美国家登陆中国的桥头堡,中西文化在此碰撞,塑造了一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性,兼收并蓄、自由生长的精神特质,成为粤商的精神人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批准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走一步”,开创了“前店后厂、三来一补”的模式,形成了玩具、鞋包、服装业等众多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谈及过去,表示“10多年前的粤商都很自豪,一片阳光。但是,多年过去了,我们开始审视和反思粤商的优势和不足,他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发生变化。面对挑战,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自身还没有找到一个方法去突围,粤商群体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面对华东等其他区域的竞争,许多优势在渐渐消失,而粤商的不足却在短期内无法弥补。”

可以说,开放性、平民性是粤商的重要驱动力,由此成就了200多年来的商业传奇。但是,“一口通商”、“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而今都已不再,开放环境为所有商帮所共享,而随着产业竞争的深化,坚韧性与持久性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如何既创新又守业,继往开来,再续盛景,这是新粤商们需要直面的课题。

期待“韧劲”

美国汉学家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曾如此形容粤商:“广州人是善于处理世俗事物的人、精明的讨价还价者,勇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敏捷、活泼,擅长掌握新的技巧,但这些技巧总的来说是商人的技巧、小手艺人的技巧,他们是长于为自己利益而讨价还价的个人主义者,而不是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机构,并为这个机构尽力而为的有组织的人。”同时有专家指出,与儒家文化浸染的晋商、徽商相比,粤商明显缺乏一种“理性主义的组织架构”。比如晋商票号业,号规非常严格,号内不准携带家眷、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宿娼,强调从业者高度的行为自律,无论经理、伙计、学徒均须遵守;而徽商的治理模式则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强调纲常伦理的“礼”,重视心性修养,既维系血缘情感的温馨和谐,又有力地约束情感与成员行为。

而粤商为人处事则随性自然得多,其寻求的最佳状态是“乐在其中”,工作和享乐集合到一处。与勤勉、节俭的儒商形象相比,粤商显得更“好吃、好玩、好享乐”。在产业选择方面,粤商又以“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闻名,并没有固守特定行业、深耕到底的观念,由于善于把握经商环境中的潜在商机,粤商更乐于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经营方向。相应的,着眼于长期规划设计的动力则往往显得不足,也缺乏制度化管理的观念。

广东商学院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教授曾撰文表示痛心于粤商在诸多领域“起得早,发展晚,星星一大片却没有月亮”的现状。比如说,广东的批发市场在国内发展较早,像女人街、夜市、音响城、图书城、眼镜城、服装城、皮包城等不胜枚举,但现在做得最好的却并不全在广东。粤商经常是赶场子地做起来,赚了钱后又忙着去挣其他快钱,不愿意投资品牌,长期发展。他形容广东有三大模式特别盛行——租赁经济、加工经济、订单经济,其共性就是见效快、好调头。基于激情创业,但缺乏韧性,难以可持续发展的享乐观念在粤商中较为普遍,使得投入于企业积累与创新的资源有所减少。他认为,粤商群体的自由主义和务实传统,一方面成为其创业与创新行为的重要心理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过度的自由与务实,又使得部分粤商停留在“挣快钱”的阶段,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命周期短,难以顺利成长为大型组织,产业内呈现出同类新老企业频繁更迭的现象。对此,不少学者表示忧心忡忡。

由于长期以来粤商整体的“五缺”——缺战略、缺布局、缺运作、缺品牌、缺合作,只凭着早期的经验和胆识迅速发展致富,对未来的持续发展缺少理性思维方式,不习惯进行系统性布局。这种粗放的经验主义,在后工业时代缺乏竞争力,也走不远。事实上,粤商太过务实、缺乏韧劲的软肋在许多产业领域已经有所显现。

转型“大考”

“三来一补”一直是广东省的外贸特色,大量的低附加值产业在广东蓬勃生成,给广东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广东的产业结构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除此之外,大量的贴牌生产让广东企业虽然成为众多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却并未带来更多的实惠。反而随着内部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产业结构依赖性强,产业内单个企业竞争力不足,利润在内部竞争中流失,这些问题日益突出。

相比之下,浙商做生意从小处着手,在服装皮衣、建材、陶瓷、灯具、印刷、电器包括眼镜业等发现商机,逐步扩张。如今,以宁波、义乌、杭州、温州等区域为代表的浙江商帮在全国的皮鞋、服装、化纤、轻纺、低压电器等轻工产品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粤商的转型,理应从原来的工厂主变成商人。广东有许多动辄达上万、甚至十万工人的大型工厂,但是紧抓销售、力促品牌的企业却很少,大多以生产加工为主,“我们应该把过去那种善于管理工厂、善于建工厂、善于制造产品的能力,进一步扩张、提升,自己学会卖东西,将销售能力和制造能力相匹配,带动周边的生产。”一位在商海多年的粤商感慨道,在他看来,粤商以前的工作模式都习惯于订单式生产,被动地根据订单来安排生产计划,对于如何打开市场,同时善于资本运作等手段,还处于初级阶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则认为:“面对转型升级,现代企业运营中的关键一项工作是怎么样配置资源来获得商机,谋求成功,当一个企业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应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营系统,但在这方面,粤商就显得不足。”

在很多人看来,无论是广东企业,还是整个粤商群体,都还缺乏足够的现代市场运作的观念。王先庆认为:“我们现在的制造业应该是建立在先有市场,后制造的基础上,要改变过去原来依赖的两头在外的状态。因为现在是扩大内需,因此要联合建立产品销售渠道,不能总是让别人来帮我们卖东西。”粤商要控制市场,占领市场的主导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渠道。渠道为王,用渠道说话。相比之下,浙商显得更畅通,因为它有自己的网络体系和渠道,粤商经济转型是否成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当我们有自己的商品渠道,有我们自己的控制权以后,我们粤商的转型就成功了。

呼唤“批判精神”

广东人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这种特点导致长期以来的“有订单就生产,没订单就关门”的现象,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转型的困难。一位资深广州眼镜同行对此颇为认同,他告诉记者,现代粤商的身上缺乏一种反思精神与自我批判的勇气。“首先,粤商经营理念创新不足,只遵循原来的营商理念;其次,战略谋划的底气不足,这和粤商精神的底蕴有关。变革的时代,粤商有善于抓住机遇的那种灵气,或者是经营的灵活性,但相对缺乏长期战略谋划的文化底蕴。”

尤其要重视的是,粤商普遍重战术、轻战略,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往往过于关注眼前所能实现的利益,对于企业形象、品牌宣传、战略布局、阶段推进、资本运作等战略性考量不够重视。粤商往往以为战略思考“太虚”,不够务实,不如把眼前的事办好,走一步看一步,进而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缺少理性思考和战略关怀,导致出现全局性的行业短视。

广东的发展模式延续至今,可谓根深蒂固。如今处于艰难的转型期,需要将内源与外源结合发展,内销与外销结合,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去几十年来忽视了对内销市场的渠道建立,而今要在偏弱的基础上迎头赶上,难度并不小。当下,粤商首要的是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坚定转型的决心。如果不应时而变,粤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百舸争流千帆竞,粤商们将经历新一轮浪潮的洗礼,假使没有及时进行观念“升级”,兴盛百年的粤商概念一样可能会日渐消殆。o

猜你喜欢
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广东电力》简介
Top football team rises from slum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广东舆情
数说:广东社会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