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坦坦 徐 红 王 京 张 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内镜诊治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是周围神经干中常见的肿瘤,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5~2)∶1,该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小于40岁人群少见。发病部位以脑和脊髓为主,在四肢、颈部等部位的大神经也较多见〔1〕,但消化系统及腹腔者少见。Pasquazzi等〔2〕第一次报道该肿瘤,顾乃敏等〔3〕报道该肿瘤30余例。
相关文献报道,胃神经鞘瘤在消化道肿瘤中所占比例为0.2%,在胃间叶组织肿瘤中占2.6%,以良性多见〔4〕,好发生于胃体,胃窦及胃底较常见。消化道神经鞘瘤几乎都没有包膜覆盖,几乎都位于肌层内或伴有黏膜下层受浸润,一半以上的神经鞘瘤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5〕。因胃神经鞘瘤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但当肿瘤引起压迫或因供血不足出现局部坏死时,查体可发现腹部肿物、腹部疼痛不适及梗阻、出血等临床表现。
1.1 病理学 胃神经鞘瘤的病理学有助于临床诊断,特别是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病变在镜下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外周淋巴细胞套形成和细胞核呈模糊栅栏状排列,其中外周淋巴细胞套形成最为重要〔6〕。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可发现示肿瘤细胞S-100和 vimentin强阳性,GFAP和 Leu7阳性,CD34、CD117、MSA、SMA和desmin阴性结果,更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诊断。胃神经鞘瘤组织形态可分为2型,分别为AntoniA型(束状型)和B型(网状型)。前者细胞胞体细长、呈现梭形,细胞核长,彼此之间境界不清,排列成类似漩涡状或栅栏状;或者细胞稀少,彼此之间形成网状结构,且可出现小囊腔。上述两种形态细胞可出现在同个肿瘤病变中,但其中一型表现更为明显。当快速组织切片时前者的形态特点是诊断神经鞘瘤的依据〔7〕。
1.2 辅助检查 迄今,诸多辅助检查方法用于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例如:组织活检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以及钡剂、CT、MRI、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主要依据组织活检,尤其是免疫组化检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胃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X线、B超、CT、消化道内镜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术前做出定性诊断相当困难,进而增加了误诊率。对于胃神经鞘瘤的诊断,首先行内镜检查,其可做出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较困难。内镜下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整,可与黏膜改变的疾病,如胃炎、溃疡性疾病相鉴别,但明确病变来源困难。对于黏膜表面的溃疡,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可在HE染色下见到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8〕。若要明确病变起源,需行消化道超声内镜,其能辨别是否为黏膜下肿瘤〔9〕。对于神经鞘瘤消化道超声内镜下的表现,文献报道较少。相关文献报道,超声内镜下该肿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低回声、均质,起源于固有肌层,该回声较相邻肌层回声低,肿块边缘见低回声晕环,晕环形成可能与肿瘤周围有淋巴细胞呈袖口样浸润有关〔10〕。相关研究报道,在MRI检查时,胃神经鞘瘤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11〕。CT可以对胃神经鞘瘤进行定位及判断周围组织有无转移及转移位置等。CT下显示以胃体多见得边界清晰的外生性肿块,相邻胃黏膜多不受累。病灶小时CT下可见小片状囊变区,有时可见钙化,CT增强扫描时呈现缓慢均匀轻中度强化影,周围器官组织受浸润及转移可能性非常小,上述特点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诊断〔12〕。
1.3 胃神经鞘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手术切除后病理可确诊〔13〕。胃神经鞘瘤大多数为良性,其组织学特征为梭形细胞呈巢形或成束排列,细胞核轻度异型性,其外可见大量胶原纤维。胃神经鞘瘤恶性罕见,良恶性比例为(22~33)∶1,不同于其他部位的神经鞘瘤,其恶变率高达6%~7%。良恶性胃神经鞘瘤鉴别主要靠组织学,恶性者组织病理特征表现为瘤细胞大小不等、数目多,异型细胞常见,细胞核异形严重,分裂相多见,染色深,且常见坏死、出血。瘤细胞增殖力弱,以血行转移为主,肺脏转移常见,淋巴结转移较少见〔14〕。
2.1 胃肠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约占60% ~70% ,常发生于小肠或胃〔15〕,最常见于胃,其中胃间质瘤占52% ~60%〔16〕。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有关,胃间质瘤可见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其无特异性表现〔17〕。
胃肠道间质瘤CT上表现为腔内外生长肿块,但因间质瘤为血供丰富的肿瘤,质地不均,部分区域供血不足可有坏死囊变,CT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明显强化〔15〕;当胃肠道间质瘤瘤体直径>55 mm,伴表面分叶、出血、坏死表现时,已足够表明恶性可能〔16,17〕,此时 CT可同时观察到其他器官组织内有无转移。胃肠道间质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肿块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清晰、起源黏膜下肌层,与胃神经鞘瘤鉴别困难〔15,18〕。
胃间质瘤与胃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相似,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19〕。胃间质瘤表面呈现灰白、灰红色,表面可伴有出血、坏死等改变,病理检查可见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肿瘤外周无淋巴细胞套及慢性炎细胞浸润于肿瘤间质内〔15,20〕,免疫组化检测特征性表达CD117(95%)、DOG-1(98%),大多数CD34表达阳性(70%),部分表达α-SMA(40%),几乎不表达S-100蛋白(5%,)以及Desmin(2%),上述特点有助于与胃神经鞘瘤相鉴别〔21〕。
2.2 胃平滑肌瘤 该肿瘤为良性,临床上较少见,多单发、病程长。肿瘤以胃体部常发,其次为胃窦部。肿瘤多位于黏膜下,呈球形,质软,向腔内生长,少数腔外生长,表面黏膜光滑,与周围正常胃黏膜无明显区别。有时肿瘤表面伴有出血、坏死、溃疡等〔22〕。消化道内镜检查仅仅能观察黏膜表面的病变,虽然胃平滑肌瘤常发生于黏膜下层,但在消化道内镜下仍可有下列两大特点〔23〕:其一为表面可见半球形黏膜隆起,其二是黏膜下肿瘤使表面黏膜形成“桥形皱襞(bridging fold)”,从而仅仅依据内镜下表现可以得出初步诊断。胃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下呈团块状、边界清楚、均质的低回声且内部回声均匀〔24〕。
2.3 神经纤维瘤 胃神经纤维瘤是一种不多见的良性肿瘤,恶变度约为3%,可转变为恶性神经纤维瘤、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25〕。
神经鞘瘤出现Antoni A区和B区以及S-100弥漫强阳性,有别于神经纤维瘤。胃神经纤维瘤极其少见,文献报道少,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注意观察,寻找与其他肿瘤的区别,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胃神经鞘瘤有恶变可能,无论良性或者恶性肿瘤,一旦确定诊断,因对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差,均应首先考虑手术切除。良性者转移或复发少,预后尚可,可选择局部病灶切除术或者胃部分切除术,但切缘应达病灶边缘3 cm以上;若可以癌变者,可依据病例特点适度扩大手术范围;已经癌变者则行胃根治性切除术〔26,27〕。
双镜联合技术(CLER)是指一个手术过程中,同时应用腹腔镜(硬镜)和内镜(软镜)的技术〔28〕。双镜联合术可分为两大类手术方式,第一类称为腹腔镜辅助内镜联合手术,是以内镜为主,腹腔镜为辅,必要时修补;第二类是内镜辅助腹腔镜联合手术,以腹腔镜为主,又包括胃部分切除(楔形切除)、经胃切除或近端或者远端胃部分切除术〔29〕。但无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总的手术原则不变,即:(1)完整的肿块切除;(2)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3)尽可能获得最小的手术污染区;(4)减少术后管腔狭窄率的发生〔30〕。随着双镜联合技术的普遍应用,内镜辅助腹腔镜联合手术相对更普遍应用,第一类手术应用腹腔镜辅助作用,尽可能减少单纯内镜切除后造成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从而增加了内镜下切除的安全系数,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痛苦和经济负担〔31〕。
1 Daimaru Y,Kido H,Hashimoto H,et al.Benign schwann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Human Pathol,1988;19(1):257-9.
2 Pasquazzi M,Linguit I.Malignant neurinoma of the stomach〔J〕.Policlinico Prat,1966;73(7):221-2.
3 顾乃敏,黄培芬,郑炳初.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J〕.浙江肿瘤通讯,1979;4(4):22-3.
4 Park SH,Han JK,Kim TK,et al.Unusual gastric tumors: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1999;19(6):1435-46.
5 王鸿雁,张学斌,刘 佳,等.消化道神经鞘瘤1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5):337-40.
6 侯英勇,郁 敏,杜 祥,等.胃肠道雪旺瘤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4):202-4.
7 王世鑫,刘洪枢,李国为,等.消化道神经鞘瘤一例〔J〕.中华消化杂志,1990;10(3):186.
8 Yoon HY,Kim CB,Lee YH,et al.Gastric schwannoma〔J〕.Yonsei Med J,2008;49:1052-4.
9 许国铭,金震东,邹多武,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5;4(6):241-4.
10 Jung MK,Jeon SW,Cho CM,et al.Gastric schwannomas:endo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J〕.Abdom Imaging,2008;33(4):388-90.
11 Karabulut N,Martin DR,Yang M.Case report.Gastric schwannoma:MRI findings〔J〕.Brit J Radiol,2002;75(6):624-6.
12 马可云,胡吉波,胡红杰,胃神经鞘瘤CT及超声内镜诊断〔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5):527-33.
13 温 实,廖振林.胃神经鞘瘤1例〔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4):111.
14 李 威,曾永明,陈君填,等.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9):549-50.
15 Darnell A,Dalmau E,Pericay C,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bdom Imaging,2006;31(4):387-99.
16 Matthews BD,Joels CS,Kercher KW,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J〕.Minerva Chir,2004;59(3):219-31.
17 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2):197-201.
18 张 妍,韩 真.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现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27(6):431-3.
19 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26-9.
20 伍 健,王景关,盂凡青,等.胃肠道神经鞘瘤16例临床病理特征〔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3):307-10.
21 中国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1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9):836-44.
22 凌 平.胃平滑肌瘤的诊断与治疗〔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4):460-1.
23 张卫国,童 强,王 强,等.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食管癌TNM分期的价值〔J〕. 胃肠病学,2008;13(5):290-2.
24 朱艳丽,崔 颖,孙绍杰,等.微探头超声内镜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病案,2012;13(5):73-5.
25 雷晟东,雷继刚,雷庆林.胃浆膜面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1):926-7.
26 郑吉春,牛 成,毛志远,等.胃神经鞘瘤误诊为间质瘤一例分析〔J〕. 临床误诊杂志,2011;24(5):47-8.
27 Karabulut N,Martin DR,Yang M.Case report:gastric schwannoma:MRI findings〔J〕.Br J Radiol,2002;75(895):624-6.
28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双镜联合胃肠道手术技术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8):667-8.
29 Schubert D,Kuhn R,Nestler G,et al.Laparoscopic-endoscopicrendezvous resection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umors〔J〕.Dig Dis,2005;23(2):106-12.
30 周 迪,张 勇,龚 伟,等.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7):526-9.
31 曹 晖,汪 明.双镜联合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的应用及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