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培养机制的思考

2013-08-15 00:50王俊全李守杰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6期
关键词:产学畜牧兽医

王俊全 李守杰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生源的不断减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招生数量也在大幅缩水。分析原因:(1)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选离农业而有所“出息”。(2)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相对比较苦,工作多数是脏和累,报考人数下降。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验证,大量的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兽药企业等,仍然需要大批的专业毕业学生。如何培养出行业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仍然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院校需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完善产学结合机制,不断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产学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模式就是学校与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按照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实践工作相结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满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1]。

深入推进产学发展,进一步从制度上和考核机制上完善产学结合,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尽管各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产学合作教学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在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笔者以为,真正落实好产学结合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继续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块,精心进行课程优化组合。尤其要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逐步从“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化为“模块式”综合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结构和“模块式”体系的改革。禹华芳[2]提出把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定为2∶3∶5,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养殖、疾病防治、孵化、饲料配制、饲料营销等为基本模块有机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中职业能力又包括若干“具体”能力,每项具体能力又都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玉霞[3]认为课程体系应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技术基础必修模块、职业方向限选模块、任意选修四大教学模块,分设专业方向,以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动态变化。理论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注重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突出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培养,职业方向限选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张宏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相关的l1个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分一级单元、二级单元和三级单元若干个)。并且从中筛选出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凸显本专业特点的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3个教学模块作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这三大模块的教学场所搬到企业中去[4]。

不同的院校、不同地域所选定的模块有一定区别,要彰显自己的特色,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办学特色的课程模块。第1,在选定模块时要以将来学生服务的区域性为前提条件,还要对选定模块的现实性做出正确评估,不能盲目选定。第2,要考虑选定内容的序列结构与工作体系结构是否吻合,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包”,这些内容应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教师和学生都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模块学习,什么时候达到某一要求,什么时候完成一个特定的模块。

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思考总结,就像军人作战一样,要讲求更好的“兵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学方法较多,如小组讨论教学法、师生授课换位法、案例教学法、课题研究教学法等等,但教师也要根据所教授学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选择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牵强附会。

在教材使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脱离传统教材相对“过时”的旧知识点,依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本校、本地区的特色,鼓励教师在教育部大纲指导下自编部分教材,使教材做到灵活化、现代化、实用化,技能化。只有教材的创新才能带来知识的新颖,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畜牧业要求的学生。另外还可以针对本区的一些养殖特点,适当拓宽一些专业知识面,比如开设养兔、养狐狸、养蝎子等特种或经济动物类饲养的专业知识,以满足现代养殖的需要,让学生多些知识内容,多些技能,也就多些就业创业的渠道。

2 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企业技术合作,为教师自身技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促进产学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产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懂教学、善钻研、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生产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另一方面,鼓励坚持面向行业,依托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要激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尤其对教师承担的生产管理、实习指导和科研工作量,要进行课时量化,同岗位津贴直接挂钩,真正做到劳有所得。

3 培养专业兴趣,寻找学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动力源

兴趣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专业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兴趣的“机械式”、“强迫式”的学习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结果的。在培养学生兴趣建设上可以多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比如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把一个真实、典型、具体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再如开展一些实训工作,如给动物打针、输液和外科手术的操作等的技能训练,在这些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熟悉各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规范操作规程。这样对动物的组织解剖结构也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对理论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另外开展像专家讲座,技能大赛等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一些好的方法。总之,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专业的最新动态,加大实验和实训教学的力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欲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专业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 开展日常技能实训,加强职业技能特长生的培养力度

目前,大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仍然采用以往的每学期设立专门实习周进行为期1~2周的实习或实训,这样对于畜牧兽医专业一些理论要求浅而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实训项目,比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非短时间就能熟练掌握的,且必须依靠技能的强化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校从学期的开始,就要对这些基本的技能实训进行开展,每个周末可以安排半天时间专门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才能独当一面。所以针对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共同的“弊病”——只是技能的会而不熟练,必须要创新以往的实训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职业特长生培养方案。在2年级第2学期,由教研室组织选拔理论基础较好、吃苦敬业、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并送到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单项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特长,如猪生产技术、奶牛生产技术、禽病诊治技术、宠物疾病诊治、宠物护理保健等。对于学生而言,唯有这种“专”,才真正会带给他事业的成功。

5 加强岗前培训,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机制建设

当前,很多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往往对实习的本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很难在实习中形成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机械的去应付甚至采取逃避的方式。所以,这样的顶岗实习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王星[5]认为顶岗实习固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因考虑自身的利益,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技能不高且工作重复性强;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以至于到目前顶岗实习仍然没有形成一套最优的模式可以借鉴。但笔者认为,校企共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将每天的学生实习任务及完成情况、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小组协作情况等等动态监控起来,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对于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会起很大作用。

6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产学工作的渠道

高职院校应配备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以及精良的仪器设备,这是进行产学结合最基本的保障。以此为依托,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等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科研和生产的接口工作,把校企双方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为“产学”结合创造更牢固的基础和条件,把“产学”结合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为此,学校应该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基地为平台,和企业进行交流。刘小明[6]提出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产学基地。其方法就是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中,如果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意识,那么学校可以出面与企业进行进一步协商沟通,以此为基础拟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直至挂牌成立。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学校也可以依托政府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与企业进行联系,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就形成政府机构、学校、企业三者共同参与的基地模式,更容易解决基地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7 重视技术辐射服务,发挥产学工作的社会作用

服务“三农”是产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以产学基地为窗口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比如进行良种猪的推广,肉食羊品种的选育、奶牛胚胎移植的开展等工作,这样在给当地的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有利于以后的招生办学,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推行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产学一体化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如师资短缺严重,基地建设的薄弱,教师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会逐渐随着方式与制度的创新而得到解决。

[1]罗永华.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使畜牧兽医专业办学步人良性循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341-345.

[2]禹华芳.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9-40.

[3]毕玉霞,梁学勇.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96-97.

[4]张宏伟.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9(6):115-117.

[5]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6]刘小明.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科学,2009(1):153-155.

猜你喜欢
产学畜牧兽医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兽医改行搞发明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