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良
(甘肃省会宁县畜牧兽医局,甘肃白银 730700)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它适应性强,产量高,是一种高能量的优质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在我国广泛种植,是最主要的人工种植牧草,会宁作为甘肃省紫花苜蓿第一大县,2012年留床面积达10万hm2,其中,有一半以上由于留床年限太长,加之疏于管理,被杂草侵蚀,产草量严重下降,急需进行更新,但用常规方法,即开垦后重新播种,则费工费时,成本过高;而采用化除后,机械耕作播种,由于大部分草地坡度大、面积小,难以实施。“旋耕补播法”是指用畜力旋耕机清除地表杂草后,适当补播,建立或改良人工草地的一种草场建植方法。通过近年来在会宁县试验,功效高,成本低,效果好,特别在机耕不易进行的杂草丛生地块,显得非常适用,值得大面积推广。
因不同地域、不同年份、气候条件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会宁当地一般选择3月中上旬,在地表刚刚解冻时,对欲建植草地用畜力旋耕机旋耕,并视原来存苗情况撒播一定的紫花苜蓿草籽,而后耱平,也可在5月下旬~6月上旬,在第1茬苜蓿刈割后进行旋耕补播,土壤要具有一定墒情。
在旋耕补播后20 d,观测出苗和原有颈蘖发芽情况,并在下一茬初花期测定产草量,连测3茬。与耕翻后同期播种地(常规法)以及未处理的同类草地做比较。
旋耕补播法存苗密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和对照组,两种更新方法均使草地质量提高。
旋耕补播法和常规法均使紫花苜蓿的优势度显著提高。
第1茬刈割产量比较:旋耕补播法比对照组提高12.6%,而常规法产草量比对照组低1倍以上;第2茬刈割产量比较:旋耕补播法产草量高于对照组23.4%,常规法仍然比对照组低31.5%;第3茬刈割产量比较:旋耕补播法比对照组高53.6%,常规法产草量比对照组高8.2%。结果表明,旋耕补播法更新紫花苜蓿效果好、见效快。
第1茬苜蓿刈割前测量时,用旋耕补播法更新后的草地植被率比对照高10%,用常规法更新的草地植被率比对照低8%;第2茬刈割前测量时,用旋耕补播法更新后的草地植被率比对照高12.2%,用常规法更新的草地植被率比对照低5%;第3茬刈割前测量时,用旋耕补播法更新后的草地植被率比对照高14.1%,用常规法更新的草地植被率比对照高1.5%。可见旋耕补播法效果最好。
在常规法更新的草地中,紫花苜蓿苗壮,分蘖较多,并向周围伸展,叶片墨绿;在旋耕补播法更新的草地中,新生紫花苜蓿苗较细弱,分蘖较少,叶片偏黄。从新生的紫花苜蓿单株来看,常规法更新的草地中,生长较好。这是因为用常规法更新的草地植物密度小,裸地多,有较大生长空间,能接受较多阳光的缘故。而旋耕补播法更新的草地中原存植株与未更新者比较,无论从分蘖、叶片颜色和生长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这是因为旋耕后的草地得到疏松,杂草得以清除,生长空间扩展的结果。
用常规方法更新时需开垦后重新播种,更新1 hm2共需劳力45个,畜力60头次,旋耕补播法需劳力15个,畜力30头次。折合成本:前者为5 250元,后者为2 250元,种子成本前者比后者高150元以上,用旋耕补播法更新1 hm2紫花苜蓿要比常规法节省成本3 150元以上。
旋耕补播法最适用于坡度较大的小块草地和机耕不易进行的杂草侵蚀草地更新。应用旋耕补播法更新或改良人工草地,可降低成本,提高效果,操作简单,灵活方便,既可对草地中出现的小块杂草侵占地进行更新,也可用于大面积的更新改良。用旋耕补播法可使草地在不影响利用的前提下进行更新改良。我国的人工草地大多为小块坡地,进行大规模机械作业更新改良草地不太现实,因此,旋耕补播法是我国草地更新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旋耕补播法的具体操作时机掌握很重要,一般应选择开春土壤刚刚解冻,苜蓿颈蘖开始发芽时进行,或在前茬苜蓿刈割后进行,如需补播,土壤要有一定墒情,最好选择在阴雨天进行。
旋耕补播法是一种低成本,高工效、好效果并兼顾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退化草地更新改良方法,它的广泛推广应用,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