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国 王世业 兰新生 王守波
(鸡西市蚕蜂技术指导站,黑龙江鸡西 158100)
鸡西市是黑龙江省柞蚕生产的重点地区,柞蚕放养对改变鸡西市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鸡西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鸡西市的柞蚕业有逐步下滑的趋势。要稳定鸡西市柞蚕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对策。
鸡西市年放养柞蚕600把,占全省放养总量的9%,是省内重要的柞蚕茧生产基地之一,年产茧量354 t,柞蚕业总产值 766.8万元,蚕农纯收入500万元,有蚕业专业合作社2个。鸡西市柞蚕生产主要在每年的7—9月,避开农忙季节,1把剪子(1个劳动力的养蚕量)用70 d左右的时间,正常可生产柞蚕茧550 kg,纯收入8000元,每个劳动日纯收入110多元,比较效益较高,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北纬45℃以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条件良好,四季分明,雨水调和,养蚕季节气温适中,非常适宜发展柞蚕养殖。
鸡西市柞林资源丰富,有次生柞林1.2万hm2,若全部开发利用可放养柞蚕3000把,而目前实际利用的只有4000 hm2,仅占可利用资源的33%,发展潜力巨大。
鸡西市从1958年开始发展柞蚕生产,并成立了柞蚕种茧繁育场,培育了多个柞蚕新品种,有丰富的柞蚕种茧资源,深受省内外蚕农的青睐。蚕业管理人员和农民多年从事蚕业生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生产技术[1]。
鸡西市对柞蚕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较弱,柞蚕生产尚未摆上农业发展的重要日程。政府对柞蚕生产的传统观念没有扭转,认为柞蚕业在农业中是小项目,排不上号,因此重视不够,缺乏扶持,使柞蚕生产处于群众自发阶段。
从客观上讲,林蚕矛盾是制约柞蚕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柞蚕业养殖的生产和经营由农业部门蚕蜂技术指导站负责指导,而蚕场所有权归林业部门,从1998年起,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禁砍伐天然林,制约了蚕场的新建和扩建,再加上生态林保护需要,使道路、河流两边的蚕场恢复成生态林,从而减少了蚕场面积。而且,林场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对蚕场改变林相和用途,而农业部门对此也无能为力,不利于柞蚕业的发展。
基地建设有待加强,现有的柞蚕场场房年久失修,制种设备老化,繁育量下降,不能满足柞蚕生产用种的需求,一些蚕农资金、物资投入少,造成柞林荒芜,一些柞蚕场对补植和养护缺乏投入,未能通过合理密植来扩大总量。虽然国家对柞蚕业给予了一定的专项投入,但与柞蚕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柞蚕业基础设施建设、柞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都需要资金扶持。
全省蚕业部门有使用权的蚕场不多,满负荷生产只能放养柞蚕6000至7000把,鸡西市也只有柞林面积4000 hm2,只能放养柞蚕1000把,而且有些柞蚕场立地条件较差,这与黑龙江省是柞蚕业资源大省和全国优质柞蚕茧产地之一[2]的地位极不相称。
蚕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推广服务体系是实施科教兴蚕的主导力量。蚕农要想有一个好的收入就必须依靠科技指导和服务,而目前蚕业技术指导部门只延伸到县(市)级,乡(村)两级技术力量普遍空白,出现断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年龄偏大。鸡西市蚕蜂技术指导站蚕业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近10年都没有引进高学历和青年科技人才。二是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在从事蚕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中,掌握传统技术的人员多,掌握适用技术的人员少,绝大部分仅靠传统经验指导工作,知识老化与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矛盾比较突出。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支持,按照《黑龙江省蚕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精神,把加快黑龙江省蚕桑生产、销售、加工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规划和建设,提高柞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加柞蚕放养数量,提高蚕农收入,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再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行业保障。2012年到2015年,要遏制柞蚕生产滑坡的势头,柞蚕放养量力争由600把增加到1000把,柞蚕茧产量由300 t增加到500 t,实现柞蚕业产值超1000万元。
一是争取领导支持。为保证全面实现柞蚕业发展的目标,建议尽快成立由市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鸡西市实施蚕业发展计划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把柞蚕业生产纳入到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范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放养柞蚕的好处,引导基层干部和群众把发展柞蚕业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充分发挥基层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为柞蚕业生产作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加强行业联合。各地应尽快建立养蚕协会或合作社,发挥养蚕大户的示范作用和加工企业在价格和信息引导方面的作用,推动全市柞蚕业生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四是强化依法管理。认真执行柞蚕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省级《蚕场保护管理办法》,使柞蚕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们要本着宜林则林、宜蚕则蚕的原则来发展柞蚕业,同林业部门做好柞蚕场普查工作,把现有的柞蚕场同林业部门签订使用管理合同,蚕业部门再同蚕农签订养蚕合同,农林两部门把柞蚕场管理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共同来保护现有柞蚕场,不许单方面改变柞蚕场用途,以促进柞蚕业发展。
我们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开发、良种化工程、科技转化、农业标准化等方面加大项目申报的力度,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的支持;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工商资本参与柞蚕产业的开发;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更多省内外和境外大集团和大公司来鸡西市落户,建立柞蚕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柞蚕产业化开发水平;要加快建立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农户”、“加工企业+合作社”等组织模式,并把蚕农纳入产业化共同体,使龙头企业、蚕业合作组织与蚕农之间形成稳固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蚕农利益,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能力。
搞好优势资源的配置,根据不同 的资源特点和生态类型,建立各具特色的柞蚕业开发基地。柞蚕业基地建设要同退耕还林、沙地治理、小流域治理、林业造林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柞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半山区增加放养柞蚕的数量。同时,加强柞蚕场的管理,保护原有老蚕场,并简化增划柞蚕场的审批手续。
加快优良柞蚕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推行科学化、标准化养蚕,提高单产和质量。进一步解决好柞蚕生产中杀虫剂、消毒药品使用不当的问题,品种单一退化的问题,柞蚕场管理(砂化问题)和放养管理(用种量大、食叶量过大、柞蚕出现串枝跑坡现象)出现的问题,瞄准国内、国际蚕业前沿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在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以及柞蚕产业开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满足柞蚕生产对高新技术的需求。要建立各级蚕业示范典型,形成种类齐全、辐射面广的示范群体。
同时,我们还必须要加大蚕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吸纳新鲜血液,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二是大力培养在职人员,使他们尽快成为业务骨干。
要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水平,加快蚕业信息网络终端向村级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延伸,进入市、县“农业110”服务网络,切实为蚕农做好服务工作。
[1]胡成俊.柞蚕二化一放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开发[J].中国柞蚕,1996,(2):24 -25.
[2]李志.黑龙江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及展望[J].北方蚕业,2010,31(4):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