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忠银 石毅斌 巫 川
预备役部队是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重要力量。随着非战争安全威胁日益提升,预备役部队必须大力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
紧贴担负任务需要,编实建强应急队伍。坚持“按照任务建队伍、依据需求定数量”和“急用先建、重点优先”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确保应急分队精编实建。适应能力建设要求“对口编”。将抗洪抢险、防化救援、保交护路等专业队伍编组在工作性质相近、行政管理相融、装备器材相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依托所在单位的管理和设备优势,切实把组织夯实、把人员编精、把队伍建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拓展编”。突破单纯依靠国有企业和行政村编兵的模式,把兵员编组拓展到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行政事业系统、高新技术行业、城市社区等领域,做到组织健全建强、兵员集中稳定、技术设备配套。适应任务特点“就近编”。根据突发事件具有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采取就近联片的方法,通过缩小兵员分布范围提高动员集结速度。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企事业单位组建,便于依托交通线快速收拢集结、机动、展开,合则可形成“拳头”,分则以点制线、以线控面。采取乡镇建排、县(市、区)建连方式编组,易于在短时间内快速集结参加治安保卫和整体联防。
着眼应急能力提升,大力加强针对性训练。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双应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径。必须积极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官兵素质的需求,扎实开展针对性、实案化、实战化训练,确保非战争军事行动练在平时、赢在用时。加强法纪法规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法律问题,就要不断强化各级指挥员依法行动的意识,组织官兵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执行任务有法可依。尤其在行动过程中,要做到依法介入、依法行事,使依法行动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常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靠的不光是热情和勇敢,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抗震救灾中的定位技术、人员与物资抢救、次生灾害防护等,抗洪抢险中的险情探查、克服管涌、固定滑坡、处置塌方的方法等,治乱平暴中的法律知识、情况处置的方法及把握程度等,这些特殊的技能和方法,都需要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训练。加强紧急集结机动训练。采取“紧急征召练动员、人车对接练装载、应急机动练投送”等方法,重点进行紧急下达征召命令、快速组织人员收拢、应急配发装备物资以及人员物资装载、车辆行进、机动指挥和徒步急行军等内容的训练,不断提高应急分队“打头阵”、当“第一梯队”的能力。
科学制定行动预案,结合任务磨砺精兵。要根据任务区分,制定各种行动方案,坚持成建制组织应急分队演练,在实践中找差距、强能力。科学制定行动预案。每年组织预案修订、会审,切实摸清驻地自然条件和社情民情,综合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使预案符合驻地实际。认真研究确定参加行动的人员、装备器材,采取的方法、步骤和程序,力争处置措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根据可能担负的任务,储备各种物资器材,确保一有情况,能满足应急所需、保障到位。依据预案加强演练。平时充分借助地方科技、装备和场地优势,组织保交护路、反恐维稳、防化救援、抗洪抢险分队,与公安、武警和地方有关单位依据行动预案开展针对性演练,锤炼应急分队快速反应和联合执行任务的能力。通过训练演练检验论证方案,及时协调解决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加强战斗精神培养。战斗精神是军事行动中最活跃的因素,非战争军事行动没有战场的战火硝烟与流血牺牲,但却伴随严重的孤独、焦虑、艰辛、劳累、恐惧,特别是与自然灾害的搏斗,是以另一种形式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必须培养官兵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心理,以及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