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 刘 维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防后备力量的重点队伍,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关键在于加快转型建设步伐。
职能定位是预备役部队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着眼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借鉴外军建设有益经验,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职能定位应立足于“三补”。
力量补充。随着常备军规模大幅压缩、面临安全威胁日益多样,建设精干的现役部队和较强的预备役部队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预备役部队已由原来大规模作战的“二梯队”转变成现役部队作战行动的重要力量补充,甚至是与现役部队全面合作、并肩作战的“伙伴”。如美军着力打造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高度合成的总体力量,更加强调依靠能迅速动员并转入现役的预备役部队。海湾战争中美国动员了24.5万预备役部队和预备役人员,科索沃战争动员了3.3万人,阿富汗战争动员了1万多人,伊拉克战争动员了15.5万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曾评价说:“自冷战以来,从较小规模的突发事件到大规模战区战争的广泛军事行动中,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都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没有它们的参与,任何大规模行动都无法获得成功。”
功能补位。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日益呈现快节奏、高消耗、大范围的特点,直接参战部队数量减少,各种勤务保障力量成倍增加,约占任务部队总数的60%以上。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动员的预备役部队和人员大多从事装卸、运输、净水、供水、油料、给养、翻译、医务、法律、救护、扫雷、弹药补给、工程建筑和装备维修等支援保障任务,以使现役部队能够集中精力于作战行动。大量的支援保障力量平时没有必要以常备部队形式存在,占用军队过多的员额。为此,一些发达国家通常按功能用途来划分现役和预备役部队,凡平时、战时都需要的,一律编入现役;平时不完全需要而战时需要的,一部分编入现役,一部分编入预备役;只是战时需要的则尽可能编入预备役,形成现役与预备役功能互补的整体力量体系。
资源补差。充分发挥预备役部队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优势,将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的高新技术资源编组起来,更好地为我所用,弥补现役力量不足。如东北地区作为国家传统工业基地,飞机、轮船、汽车等制造业发达,国防军工企业数量较多,各类潜力资源雄厚。从调查摸底情况看,信息通信、交通运输、海事海监、民用航空、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系统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其中军民通用高技术人员6万余人,拥有电磁频谱监测车、海事卫星通信基站车、大型工程机械、特种装卸车辆、各类检测维修装备器材40余万辆(台、件),底数较为充裕。依托这些优势资源潜力编组的预备役部队,科技含量高、遂行任务能力强,对保障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预备役部队转型建设涵盖布局、结构、编组、保障等诸多内容,涉及军队和地方诸多方面,必须坚持统筹组织、同步实施、整体推进,形成综合质量效益。针对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担负的职能任务,其转型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四个转变”。
结构上由单一陆军预备役部队向诸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协调发展转变。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现役部队调整改革的一个趋势是,增强海军、空军等军兵种力量,调整优化陆军部队。预备役部队也要适应这种趋势,重点加强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建设。目前,美国海军、空军预备役部队约占预备役部队总规模的35%,英国约占25%,德国约占20%。我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预备役部队比例较低,差距较大,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支援保障现役部队作战的需要。加强军兵种预备役部队建设,关键是要破除军种利益思想,改变传统大陆军建设模式,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合理确定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编制员额,做到比例适当、规模适度。方法途径是由军兵种部队提出组建预备役的种类数量,总部搞好统筹协调,军兵种和省军区共同抓好落实,促进陆、海、空和二炮预备役部队协调有序发展。
功能上由作战类部队为主向支援保障类部队为主转变。紧贴形势任务需要,尽可能调整组建一些现役部队缺少、战时和平时都能发挥作用的预备役部队,重点增强信息支援、装备维修、电磁频谱管理、后勤保障等预备役部队,形成与现役部队优势互补、与平战需要协调一致的需求保障格局。应着眼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在沿海及部分大中城市调整组建支援军兵种部队的电磁频谱管理、工程保障、航空机务维修、信息支援等预备役部队。着眼边境应急行动需要,在边境及浅近纵深地区调整组建一些防化、工兵、后勤、装备保障等预备役部队,弥补集团军及战役后装保障力量的不足。着眼边境地区防卫作战需要,在重点方向和地区调整组建部分预备役防卫支援团,增强该方向维稳力量。主要撤并改编步兵、炮兵、坦克等担负作战任务的预备役部队。通过优化功能,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形成职能任务耦合的有机整体,更好地发挥作用。
编组上由按地域编组为主向地域编组与依托行业系统编组相结合转变。贯彻编组出战斗力思想,适应形势任务需要,转变方式方法,突出成建制成系统编组,提高预备役部队建设整体质量效益。目前,预备役部队主要是按县(区)域行政区划编组,受经济发展、资源潜力限制,人员在位率、专业对口率、军民通用装备配套率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制约了整体遂行任务能力。地方行业系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具备强大的人才、科技、装备资源优势,很多都是军民通用可以直接预编的。如信息作战紧缺的电磁频谱管理力量,地方资源十分丰富,仅东北三省就有无线电管理部门80余个,固定无线电管理监测站100余个,机动监测车40余台,且技术水平远高于军区现役力量。应改变主要按地域编组方式,实行地域编组与行业系统成建制编组相结合,重点在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行业系统中,按照人员精干、装备完善、要素齐全、设施配套的原则,调整组建一批科技含量高、人装结合好、遂行任务能力强的预备役部队,实现组建即形成战斗力,有效提升支援保障能力。
保障上由独立分散保障向纳入军地体制统一保障转变。当前,保障关系不顺畅是制约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预备役部队要真正成为军队力量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前提和基础就是装备、经费、训练等保障纳入军地统一的保障体制统管统供,做到规范有力。装备保障方面,专用装备要纳入全军装备体制,统一标准规范;通用装备依托社会资源预征预储,纳入地方渠道统筹解决,走开军民融合、集约高效、系统配套的发展路子。经费保障方面,进一步明确日常建设、重大演练、参加突发事件行动等经费保障渠道、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训练保障方面,将预备役部队训练纳入全军训练体系之中,统一计划安排,同步组织实施,建立参加现役部队训练演习常态机制。通过保障模式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整合利用军地资源,提高保障效能,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预备役部队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预备役部队转型建设任务重、要求高,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问题较多,必须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予以保证。
更新思想观念是首要。思路决定出路。当前,一些领导和机关同志对预备役部队存在认识偏差,总认为其建设水平低、遂行任务能力差、关键时担负不了任务,进而重视程度不够,摆不上位置,纳入不了整体规划,制约了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纵览古今中外军队建设,审视战争形态演变进程,预备役队伍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战略力量,新的形势任务下其地位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更加重要。应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我军预备役部队1983年始建至今,不过短短30年时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需要不断改进完善,这次推进建设转型就是着眼解决其深层次矛盾,实现跨越式发展;牢固树立体系的观念,将预备役部队作为军队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现役与预备役功能互补、任务匹配的整体力量体系;牢固树立打仗的观念,预备役部队不是一种“摆设”,是要与现役部队一起参加作战行动的,其各项改革和建设都要紧紧围绕打仗来准备,向打仗来聚焦,提升快速动员和整体遂行任务能力。
建立权威机构是前提。领导体制和组织编制调整改革是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的重点和难点,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也最大,要实现预期目标任务,必须建立权威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在机构设置上,应在全军调整改革领导小组下设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办公室,由四总部和海军、空军、二炮部队及军事院校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在军委总部直接领导下筹划组织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在职责分工上,应由战略规划部门牵头,作战、军训、信息化、军务、动员、后装综合部门等配合,着眼形成军队整体力量体系,设计思考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在工作方法上,应自上而下明确转型目标原则,自下而上征求意见建议,充分吸纳军兵种部队、作战、后勤、装备保障部门调整组建预备役部队的需求,着眼实际与可能,科学合理确定预备役部队的布局结构及领导管理体制。通过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确保预备役部队转型有序有效落实。
完善责权机制是保证。责任和权利相统一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预备役部队建设涉及军地多个部门和单位,完善责权机制,调动各有关方面积极性,建立责任明确、关系顺畅、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是提高工作质量效益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在将训练、装备保障等工作纳入相关部门职责范围的基础上,注重将相应的事权、财权划归这些部门,做到“给任务”与“给条件”的衔接统一;依托地方行业系统组建预备役部队的同时,军地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经济补偿、相关领域优先投资等激励政策,避免出现谁编兵多,谁负担重的问题;可考虑依据作战任务,明确预备役部队定向支援保障现役部队、相应现役部队挂钩帮带预备役部队的任务,将两者“捆绑”起来,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通过机制的健全完善,切实调动军地有关部门、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