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然的blog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同事在剪报,便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学习还用这种笨办法。”同事笑而不答。的确,自从有了电脑尤其是网络,想了解什么知识,只需简单一搜,即刻便知。存储也是相当简单,“复制”加“粘贴”,效率大大提高。如此一来,不但节省了手工摘抄的时间,也不再担心记忆的不够准确。现在每一位爱学习的人,电脑上都有若干文件夹,各种知识分门别类,非常齐全。
可是,大家是否想过,那些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心存储的资料,一定会对学习有所帮助吗?首先,存储的资料我们是否仔细阅读过?如果仅仅是一时兴起,浮光掠影,就急于存储、收藏,那只能说我们是辛劳的搬运工。其次,就算是感觉理解了,那么是否经常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把资料存在电脑上就一劳永逸,那只能说我们是懒惰的保管员。再次,即使能做到反复研读,那么是否能活学活用?如果仅仅生搬硬套、剪切拼凑,那只能说我们是合格的模仿者,更不消说剽窃和抄袭了。
当然,经常上网搜搜知识、留心存储,是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但方法毕竟不是目的。那么,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有位学者说得好:“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记忆力不等于创造力。学问如果不能派生出创造力,那就是死学问。”爱因斯坦曾说过:“凡是书上有的、能够查得到的东西,我都不背,我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笔者大胆估算,历史上的名家,如果计算他们掌握的知识量,全加起来或许都比不上一个10G优盘的容量,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缘于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有了电脑、有了网络,我们随时随地予取予求,省去了许多检索、记忆的功夫,更应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大脑来思考,切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揣摩经典理论,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不断增强应用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亘古不变的学习之道。
前面提到的那位同事后来说,他之所以剪报,是因为觉得那篇文章读后印象深刻,越想越有道理,才剪下来珍藏的。其实,搜索也好,剪报也罢,最终目的都是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不然,大家做个手术,大脑装个芯片岂不更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