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开发和利用空间之母

2013-08-15 00:43朱毅麟
航天器工程 2013年1期
关键词:外层空间航天器航天

朱毅麟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6)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中说:“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科技进步永无止境,太空探索任重道远。”

贺电重申了胡锦涛主席在历次庆祝我国航天任务圆满成功大会讲话中的指示:“航天战线的同志要……努力在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伟大事业中有所创造,有所作为”[1];“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2]。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立足战略高度,面向更宽广的视野,着眼更长远的愿景而进行的追求未知、揭示奥秘的活动。探索的功效往往是潜在的、长远的,可能为人类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希望,其功在全球人类,利在子孙后代。

我国一贯坚持和倡导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今天,我国还应高举共同探索外层空间的旗帜。

或曰,“太空探索”本是“航天”的通俗说法,为何还要专门突出“探索”,将探索从航天中分离出来?因为航天是包括探索太空 开发太空和利用太空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探索就其本意,仅指探寻和搜索,其结果止于发现新事物、新领域,而开发和利用则是后续的活动。

探索的过程及结果与开发和利用的性质很不相同: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非功利性和前瞻性,因而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开放性、透明性和全球性。

航天活动或项目可划分为探索类(含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和应用类两类。

探索类航天通常指从太空对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环境的探测,对月地、日地空间的探测,空间天文观测,对月球、行星、小行星、彗星、太阳和星际空间的探测,以及载人航天中的医学、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等的研究。开展这类活动或执行这类项目的航天器,称为探索类航天器。

为什么要强调探索类航天活动?因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更主要的是,探索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2 探索是开发和利用之母

我们通常把发展航天的目的归纳为:增强综合国力、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振奋民族精神和服务国家安全。但权威的相关文献指出,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三条:探索未知、民族自豪和国际威望。探索排在第一位[3]。正如《2011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的第一条就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看,只有经过探索太空,认识太空,才可能开发和利用太空。

探索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探索,就没有外层空间的开发和利用(There is no development or utilization without exploration)。

例如,通过卫星对太空高远位置的探索,发现从太空能一目千顷,大面积、高效地观测地球,能跨越万里,远距离传输无线电信息;通过探索分析,发现环绕地球可形成与地球自转保持静止的和与太阳运行保持同步的两种特殊轨道可供利用,从而才有今天的通信广播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应用。为了人类长远的繁衍和发展,拓展生存空间,持续开发利用外空的资源,需要开展对月球、行星、小行星、彗星和太阳系等深空探索活动。

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经历才半个多世纪,相对于人类百万年的历史长河来说 只是弹指一挥间;迄今已经开发和利用的领域,也只是沧海一粟。在永无止境的航天征途中,探索求知始终是开路先锋。

3 探索是航天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探索类航天活动或航天项目,由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开放性、透明性和非功利性,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参与国家或集团的政治、经济(资源)、技术和安全等核心利益,不受或不易受到国际国内政策、法规及技术壁垒等限制,无论是政府航天机构,还是非政府航天学术团体,以至航天专家、学者个人,都能以较大的自由度、较高的透明度,在较宽松的环境下,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与应用类航天相比,探索类活动或项目是通向航天国际化的桥梁,已成为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选项目。正是有鉴于此,《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排在前两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是:

——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深空探测、空间碎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对地观测在环境与灾害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监测与预报、海洋监测等方面的应用。[4]

4 探索是航天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探索太空的实施既是航天硬实力(航天器、运载器、发射、测控、应用等系统的研制、运行与控制能力)的表现,也是软实力的体现。探索类航天活动或项目的策划制定、执行过程,特别是取得的成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和全球性,更适合于对国内外公开发表,出版专著,便于更多的航天专家、学者,更多的科学成果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空间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甚至可在航天学术界发挥引领作用。例如,我国及时发布“嫦娥”月球探测器取得的高分辨率全月面影像和虹湾区高清晰影像,是一次成功的航天软实力显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美国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取得的天文观测数据,超过了自望远镜发明以来全部天文观测数据的总和,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类关于宇宙的起源、形成与演化的知识,从软、硬实力两个方面显示了美国科学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

5 探索是发挥我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展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高,综合国力和航天能力的增强,国际上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要求和期望日益增长。尽管存在遏制的恶意和过高的要求,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航天大国,理应承诺和履行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开展探索类航天活动是我国在外空领域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有力展示。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心气候变化、环境与灾害、空间碎片、月球与火星探测等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对探索类航天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我国也要积极地响应,策划、安排此类探索项目。例如,我国将在2020年前研制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的规划,就正当其时,将为全球的海洋和大气环境的探测作出贡献。此外,我国还将在2020年前研制发射多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列卫星、月球和火星探测器,以及载人航天等探索类航天器。

我国可通过探索类项目的实施,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崛起,不独善其身,不以邻为壑,更不形成威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同声相应、同舟共济的情怀。中国航天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放眼全球,胸怀人类,面向未来,与世界各国一起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上下求索”,从而应对遏制,消除误解,增进共识,发挥我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维护我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6 我国要加强探索类航天

近日,一项对1957年至2012年6月世界各国成功发射的6496个航天器的分类统计表明,探索类航天器的种数远大于应用类航天器的种数(指品种数,而非发射总数,应用类航天器因需要长期、持续、稳定运行,甚至组网,同一品种卫星的发射数量常常是很多的),美国和欧洲航天局尤甚。美国的探索类航天器约为80种;欧洲航天局除通信卫星和“伽利略”导航卫星少数几种应用类航天器外,几乎全部是探索类航天器,也达到了35种之多。

我国航天在20世纪60年代初刚起步时,提出以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开路 然后发展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的应用卫星系列”[5];20世纪80年代扩展为以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为发展重点;21世纪初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优先发展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活动,积极支持空间科学研究”的发展方针[6]。这些方针根据我国国情的变化和国力的增长,与时俱进,逐步调整,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及时的。在这些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航天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航天能力保持在发展中国家首位,并在某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在坚持既定发展方针的同时,需要加大对探索类航天项目和空间科学研究支持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创造更多的条件。

急功近利难长久,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以积极探索、共同开发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己任的中国航天,必将对国家的崛起强大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References)

[1]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1-08(1)

Hu Jintao.Speech at the rally in celebration of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human spaceflight of China[N].People’s Daily,2003-11-08(1)(in Chinese)

[2]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2-13(1)

Hu Jintao.Speech at the rally in celebration of the success of the first lunar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of China[N].People’s Daily,2007-12-13(1)(in Chinese)

[3]朱毅麟.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懈追求[J].航天器工程,2009,18(5):61-63

Zhu Yilin.Exploration:permanent pursuit of human[J].Spacecraft Engineering,2009,18(5):61-63(in Chinese)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 年中国的航天[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China’s space activities in 2011[Z].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1(in Chinese)

[5]张钧.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0

Zhang Jun.China today:space industry[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986:40(in Chinese)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航天[Z].北京:新星出版社,2000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China’s space activities[Z].Beijing:New Star Press,2000(in Chinese)

猜你喜欢
外层空间航天器航天
3.乘坐飞机会受到辐射照射吗?
2022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2019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逐梦航天日
2018 年第三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18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时空旅人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