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守宁 李 强
(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山东 济南 250033)
自1979年柔道运动由日本引进我国以来,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柔道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逐渐步入成熟阶段,特别是在1983年女子柔道运动在我国开展后,又为该项目增添了活力。自1992年以来我国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先后为祖国夺得数枚金牌,实现了柔道项目每届奥运会夺金的目标,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因此我国已把柔道列为奥运会的“优势项目”之一。
山东柔道项目的成绩更是突飞猛进,这与长期进行系统训练和大批运动员的快速成长是必不可分的。自1988年山东柔道队成立以来,通过青岛、滨州等地一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不懈努力,山东柔道也开始进入收获期。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在获得成绩,更要关注我省柔道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曾在会议中讲到:“后备力量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这个地区竞技体育才有发展的后劲。一个项目要想保持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扎实实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1]因此山东柔道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将来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高度重视并加强各地市柔道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山东省柔道项目后备人才的研究,是为了了解山东省柔道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探讨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对策,为山东柔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以山东省体校、各地市级体校的柔道教练员和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另外以山东省体育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专家和山东省体校的柔道教练员为访谈对象。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过程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均是根据体育科研对问卷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并通过了信度效度检验,从而保证问卷调查的可靠性。
山东省是国内引进柔道运动较早的省份之一,其运动水平也曾代表国内柔道运动的最高水平,是我国柔道项目的强省。这与柔道项目在省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为先进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山东省柔道后备人才的培养单位主要由省体校、地市级体校,体育学院和高效体育系组成,其中地市级体校的柔道运动员是培养后备人才的主要群体。目前全省17地市拥有近3千名柔道运动员,但各地市在人数和竞技管理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在柔道项目的运动成绩上具有较大差距。滨州、青岛、济南成绩最好,并在各种赛事上具有垄断地位。多年以来,这三个地市为我省甚至我国培养了众多优秀运动员,并在各大赛事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也使山东省成为柔道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强省。
2.2.1 教练员的因素
教练员是训练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也是训练管理的重要决策者,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渐激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对教练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执教年限以及自身的科学素养上。
目前,我省40岁以上的有16人,30-39岁的有23人,20-29岁的有15人。总体来说山东省教练员各个年龄阶段的分布较为均衡,梯队建设的衔接也比较合理。这对山东省柔道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部分教练员大多是由退役的优秀运动员直接任教,丰富的运动经历为他们执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对教练员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项目竞技强者,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具有综合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当前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我们的需求是有差距的,尚不能满足现在柔道运动对教练员的要求。
2.2.2 运动员的因素
青少年运动员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处于掌握知识的关键时期,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运动员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是非常欠缺的,这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柔道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重视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为运动员将来竞技能力进一步的发挥奠定基础。
2.2.3 科研医务工作者的因素
现代柔道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竞争的程度日益激烈,运动员早期选材、早期训练和多年培养已成为各省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如何把多年训练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就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由于各地市经济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在训练过程中很难实现像专业队那样使用先进的科学监控手段。另一方面多数教练员并没有认识到科学监控对训练过程反馈的重要性。因此加强柔道运动科研工作者的能力,保持训练的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1.1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选材的科学化程度、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训练的质量与效率、医务监督手段及措施、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组织方式是影响山东省柔道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3.1.2 山东省柔道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衔接紧密,梯队建设比较合理;大多数教练员是运动员出身,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但是高学历人才少,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都不能满足柔道教练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要求。
3.1.3 运动员文化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现行的文化教育体制制约了运动员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空间;大多数运动员能够合理平衡的解决“学训”矛盾,但普遍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且学习效率不高。
3.2.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改善山东省柔道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提高管理水平,走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2.2 强化人才战略意识,促进选材、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拓宽培养渠道,改善运动员的学习氛围、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3.2.3 深入挖掘并宣传柔道的项目魅力及其价值,做好柔道运动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增强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对柔道项目的亲和力。
[1]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潘前.推进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的战略转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