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分析与对策

2013-08-15 00:54孙荣光
山东工业技术 2013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用人单位困难

孙荣光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252059)

1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1.1 大学生个人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

1.1.1 性别差异型就业困难群体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招男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性别歧视”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为困难。

1.1.2 学习能力型就业困难群体

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占50%以上,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反学习成绩差,甚至拿不到学位的毕业生就业机会非常有限。

1.1.3 人际交往型就业困难群体

用人单位在考察、选拔毕业生的因素中,个性特征、谈吐表达、形象气质的权重占到50%以上。 内向、孤僻、不善交际的毕业生,由于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而错失就业良机。

1.1.4 经济状况型就业困难群体

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难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一方面,求职过程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成本付出,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也在客观上影响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贫困大学生拥有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匮乏, 就业过程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脉支撑,成功就业的几率必然低于其他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毕业生。

1.2 毕业生就业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1.2.1 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在求职面试中遇到挫折,引发自卑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和以后的表现,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2.2 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这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好高鹜远,以幻想代替现实,不能合理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由此导致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1.2.3 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此类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择业的意识, 在择业问题上缺乏决策力,一味依赖父母、亲友、学校,表现出强烈的依赖保守心理。依赖保守心理又最终引发就业逃避,他们害怕就业带来的压力,不敢面对现实,盲从“考研”或“自愿失业”,加入“啃老族”来逃避面对就业大潮的压力。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自身方面的影响

2.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就业观上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为对薪酬期望值过高和对工作环境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对就业现实形势缺乏了解,对自我的职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定位。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成本连年上升,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出于经济投入和收益差距的考虑,难以接受较低薪酬的“底层”工作,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2.1.2 就业竞争力不强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不高,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用人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是学习成绩好而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用人单位并不欢迎。

2.1.3 就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表现主要有∶浮躁、焦虑、依赖、自卑、盲从等等,这些不良的心理表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合适的定位,从而导致了就业困难。

2.1.4 缺乏就业规划多数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茫然无措,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

2.2 “供方”的影响

2.2.1 高校的办学理念滞后

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评价学生偏重于知识量的考查,忽视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2.2.2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高校发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设置雷同,特色弱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2.3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

首先,由于专业师资以及队伍建设的薄弱,无法深入研究和开展追踪式指导服务。其次,职业指导内容不够全面。高校职业指导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指导、职业道德、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政策法规及社会适应性指导等。再次,职业指导的形式单一。许多高校仅将就业指导课安排在毕业年级,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最后,职业指导服务意识和方法落后。

2.3 “求方”的影响

近几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逐渐压缩岗前培训的投人,所以对毕业生的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希望毕业生一到岗位马上能发挥作用,重使用、轻培养,致使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

3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和帮助

3.1 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面对就业竞争,大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业务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校要深入挖掘有效的素质教育载体和教育形式,不能使就业困难群体在素质教育中被边缘化。

3.2 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心理疏导

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多变的。 专业的心理问题,有时并不是职业指导师能妥善解决的,落实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建立正确面对困难的心态非常必要。

3.3 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帮助就业困难群体不同于一般的毕业生,对他们职业指导必须走出“一刀切”的指导模式,采取团体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专门的职业指导。首先,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其次,有机结合分层次建立动态档案,进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采用分层类别地对困难生建立动态档案,可以通过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及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等职业指导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再次,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实训指导,有研究表明实训能够有效迅速的效地提高应聘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否则只能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实效。

[1]中国青年网.2013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 个百分点[EB/OL].http∶//finan ce.youth.cn/finance_gdxw/201306/t20130609_3346239.htm.2013-06-09.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83-84.

[3]李萍.山东省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J].忻州师范学院院报,2011(4)∶27.

[4]刘宝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5]张敏强,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用人单位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