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华文化精神的努力——评韩达《菩提树》

2013-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3年13期
关键词:菩提树文化

赵 迪

(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长篇小说《菩提树》是韩达先生2011年12月发表的小说作品。在《自序》中,作者下笔就用饱含艰辛的话语道出了只有创作者才能亲身体验的甘苦,“这是一部被我推迟了十年的长篇小说。”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十年”两个字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的心仿佛被电击一般,有一种痛立刻传遍全身。是“十年”啊,一个人的一生才有几个“十年”?而作者却甘心用十年的时间执着于一部小说,值得吗?

带着难以释怀的疑惑,我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走进了小说的艺术世界。读完全篇,内心感慨颇多。我以为,就篇幅来看,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算不上太大的部头,与当下动辄四五十万以至百万字的小说相比,《菩提树》的作者无疑是本着“惜墨如金”的原则来完成这部作品的。但就作者创作的深意和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小说深刻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力透纸背的人性刻画,扎根历史文化传统的思维向度,生动形象而简洁明快的叙述语言,都向我们传达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旨归。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认识的话,那就是:作者之所以要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这样一部小说,其真正的用心和目的应该是想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在如今风云变幻、喧嚣浮躁、价值混乱的现实面前完成知识分子“重塑中华文化精神”的努力。否则,作者为什么会在自序中再三再四地强调“思考”的重要和艰难呢?

“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无不是已经被人们思考过的。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思考,永远是沉重的。之所以沉重,是因为任何一个富有使命的思考者永远拥有饱满的激情,同时又秉持理智的清醒。因为他知道,人类固然可以对身处的世界作终极的追问,但永远无法拥有对这个命题的终极答案。”

从这些清醒的认识中,我们能够知悉作者创作的主观态度和文化立场。韩达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历经十载,精心栽培的这棵值得珍惜的“菩提树”终于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其所象征的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关怀民众、宽容和谐的文化理念将长久地驻留在中华大地上,融入每个追求幸福的人的心中。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和认识。

第一,作品的选材和内容表现出作者创作中深刻的现实主义的精神。《菩提树》以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几个月内青山市发生的一起城市建设事件为中心,展现了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众生相。其中有城市建设的领导者、规划者、执行者等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的政事活动,有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中脱颖而出的农民企业家的经济行为,有普通老百姓的民主参与和民间文化力量的不懈努力,还有作为佛教文化代表的宽良大师对高洁的精神文化象征——“菩提树”的保护坚守等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作品全面深入地选择当代生活内容作为表现的对象,集中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人生样态,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和平经济建设年代执政者的处世哲学和价值冲突,传达了作者对普通人的人生追求、人生痛苦的深切关怀和对摆脱生老病死的普遍人生困境和痛苦的文化探索。作者深刻的现实关注视角和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由此得以全面呈现。

第二,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力透纸背的对人性的揭示。小说中的人物写得好不好,主要看人物是否活灵活现,具有比较独特的性格和浑然一体的思想灵魂。在《菩提树》中,作者力求实现人物表现的生动具体、个性鲜明,不仅注意从外在身份上区分人物,而且从人性的深层挖掘人物独特的精神特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物表现的艺术真实。在作品中,被作者浓墨重彩地表现的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员。这些人物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他们因级别不同而风采各异,对自己的政治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其中,对待本职工作和对待“晋升”职务的态度成为两块鲜明的试金石,由此我们可以知悉人物的灵魂。读完作品后,有以下几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黄真民、姬长荣、林秋晨。我觉得黄真民是作者塑造的性格内涵丰富且最鲜活的一个人物。他的留学国外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在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全面详细的建设规划,作者通过这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他的超人学识和思想魄力;他的家庭破裂的现实境遇使他对女性表现出特别的关注,与大方漂亮的刘莎的交往尽显其男性的豪情;知识分子的率真性情基础上的幽默风趣使他与众不同,阅读过程中,在有黄真民出现的章节,作为读者我总觉得有一种快乐的阅读期待,因为这个人物能够给读者淋漓尽致的愉悦之感。黄真民之外,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姬长荣。他痴迷风水文化,相信自己的升职取决于祖坟的地气的性格特点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最终,他听信风水师毫无根据的话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费力劳神地搬走“劲牛”雕塑的行为无疑是荒诞的,但也是真实可信的。在具有深厚、丰富、复杂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虽然封建迷信思想曾遭受科学文化思想的一次次洗礼,其影响在民间依然存在。在接受了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共产党员身上保有这样的思想残余,也是可能的。我们身边真的不乏这样的被作者讽刺的人物。作者表现的核心人物林秋晨,这是作者集中表现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的和平年代官员中的“英雄”形象。他淡泊名利、造福一方的政治理想饱含了作者对中国官员为官处世的哲学思考,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理想人物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追求和对从政者的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笔下的女性人物,我以为不论是梅子这一美好聪慧的理想形象还是俞静慧、刘莎、刘亚贤等,她们的存在似乎都是在为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因此,作品的艺术世界可以说的男权主义的世界,女性人物没有真正获得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作品在文化取向上展现了扎根历史文化传统的思维向度。我们一向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儒家文化的积极用世作者通过政界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表现。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试图用佛家文化的某些思想观念来导引、调和当前过于功利化的商品经济文化,这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另外,作品中所描绘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理念融合了当代西方“生态主义”文化思想,具有明显的文化综合的意味。

在作品中,以“菩提树”为代表的佛家文化成为对抗愈演愈烈的商业文化的主要力量,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以建设当代文化的主观努力。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力量的加入并没有彰显自身足够的文化影响力,其最终的胜利正好是运用了与商业文化同样的手段——金钱。如果宽良大师没有能力出资1000万,其何以与资金丰厚、善于钻营的冯鑫抗衡呢?而令人困惑的是,超凡脱俗的宽良大师何以得来这1000万巨资呢?如果这笔钱子虚乌有,我们就不得不担心“菩提树”的命运!这种作者无意中设置的情节困惑正好反映了中华文化面临的深刻危机。其实,传统佛教文化可能并不足以救赎被金钱腐蚀的当代文化困境,我们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第四,作品在语言艺术方面具有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特点。这一点比较明显,不再多说。

总的来说,韩达先生力求通过《菩提树》一作思考和解决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作者的思考虽然也存在某些薄弱之处,但他的辛勤付出必为后人继续前进铺就了道路。我们期盼着作者为我们贡献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1]韩达.菩提树[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12.

[2]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6.

[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猜你喜欢
菩提树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菩提树下
菩提树下
菩提
菩 提
菩提树下的静谧时光
菩提树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