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云南 昆明650111)
充分发展科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了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是必由之路。农村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根本途径。然而,西部地区农村科技生产力状况令人担忧,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道远。
社会生产力系统是由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是标志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程度的总和。[1]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科技教育等要素。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科技教育)]科技,公式表明,不但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有相加关系、相乘关系、指数关系,而且生产管理、生产信息和科技教育之间也有相乘关系,所以科技进步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知识形式的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它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2]。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增强,科技生产力可以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同时,科技生产力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只有与生产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要了解一个地方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关键在于了解科技生产力的状况。
西部地区农村的科技生产力状况不容乐观。从农村劳动生产力中科技的含量和应用情况看来,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还没能真正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发展农村科技生产力推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征途刚刚起步。影响农村科技生产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民的科技劳动能力是主要的因素,它包括:劳动者原有的受教育状况、劳动者在从事农业中所接受的培训、劳动者在其生产过程中的自身努力和工作实践等。如西部地区农村劳动者科学素质不高,农村科技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劳动者原有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学科技的能力弱,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科技转化能力低。农村劳动者接受的科技培训的机会很少,内容局限性大。局限于实用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对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农村家政、村镇建设、医疗卫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培训很少,再加上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极小,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科技农村传播普及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科技生产力转化能力非常低。
农村普遍使用传统的劳动工具,劳动技术水平低。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是传统的劳动工具,如锄头、镰刀、斧头等,虽然绝大多数农作物品种已经是现代科技改良的产品,但使用的大多数农业生产技术是祖辈传下来的,即以牛耕、手挖等手工养种植方法为主,而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了解非常欠缺,只有一些农业资源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农业大县(或乡)的农村使用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极低,甚至有些贫困山区农村压根就没有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农民的劳动对象单一与专业程度低互相交织,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科技生产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管理落后,农村科技生产力水平低。在西部地区,由于低规模、低商品率的种、养殖的农户较多,农民的农业生产管理观念和方法都很落后,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没有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意识,科技生产力水平很低。
依靠传统方式传播生产信息,阻碍了农村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吸收信息的不同方式和渠道。由于平均受教育程度极低,西部地区农民尚不具备从书籍和材料中直接学习吸收农业技术的能力,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听人解释看人示范的方式。西部地区大多数的农户的生产信息传播靠的是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传言或靠农业科技员的传话,而很少听广播获取生产信息,看电视也局限于对娱乐片子的观赏,更不要说上网获取生产信息了。所以农民普遍认为自己的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都不灵通,在生产生活中也常常吃这种亏。
从农民自身情况看,农民对科技态度乐观,但农村科技教育落后,云南农村科技生产力低。西部地区农村各地的农民普遍意识到了“国家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掌握科技,既要看书,也要试验”。但科技教育仍非常落后,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非常滞后。而现行教育制度不利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如义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农民的子女如果不能上高一级学校就意味着失业,因为回到农村后农业劳动能力不如父母,进城打工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了也只能是一些低报酬的简单劳动,这些因素极不利于农村科技生产力的实现。
加大农村科技教育和农村科普力度是提高农村科技生产力的首要途径。农村科技教育要面向西部地区农村实际进行改革,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村科技教育,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抓好农民技能培训,为农民致富、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同时要深化农业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骨干,实用技术专业培训为主体,结构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
更新观念,立足农村,走出农业发展农村科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就必须走出农业来思考农村问题。所谓的“立足农村”就是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基点;“走出农业发展农村”就是要依托市场、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科技生产力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要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就必须同农业生产结合,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中还有许多难题,如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经济实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辐射面不广,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等实力不强的问题,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已成为不少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所以,在发展西部地区农村科技生产力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使用好技术。农业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长处于劣势,所以为了发展农业科技生产力,政府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村使用好技术。如鼓励农民种植优质粮,增加粮食直补资金,并直接发放到户,千方百计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同时要减轻农民负担,通过科技进步、结构调整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用市场之手激活农村各种资源,使农业走上大市场,实现效益倍增。“经济发展、科技亦发达,科技发达、经济亦发展”。从这一点上,农村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资源的支撑和支持,特别是政策的支持。
总之,只有发达的农业科技才会有发达的农业科技生产力,但这种科技生产力不会自动实现,所以必须要求加大政府的参与力度,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更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只有广大农村的科技生产力发达了,才会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可能。
[1]贾景德.论科技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相互作用[J].生产力研究,1998,2.
[2]刘冠军.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J].理论学刊,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