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2013-08-15 00:54
山东工业技术 2013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

张 坤

(潜山县环境保护局,安徽 潜山246300)

“生态城市” 指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1]。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如今,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是沿长江一带著名的历史名城,是古皖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拥有建设生态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当前潜山县城市发展规划侧重于长江流域产业承接转移,寄希望于发展工业振兴地方经济。根据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应该限制发展工业,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因此,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潜山县亟需解决的首要工作任务。

1 潜山县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目前的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2]。潜山县确定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从基本县情出发,综合考虑潜山县生态重要性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现实水平上所做的合理选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践行美丽中国的必然趋势。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潜山县生态现实决定了必须建设生态城市

潜山县坐落于安徽省西南部,为皖西南中心地带,是长江中下游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地处北亚热带边缘,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以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天柱山为例,该区位于潜河、幸福河流经地带,地处县城潜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天柱山镇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内,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亦兼具灌溉、给水、调节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然而,潜山县生态环境保护滞后、生态资源开发粗暴,当前,潜山县,天柱山景区内有一定规模的宾馆十多这家,小旅馆几十家。随着旅游区建设力度的加大,项目落地的各种环境问题伴随而来。环境污染的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全县环境基础设施空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尚未起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其相关环境基础设施的配置薄弱,按建设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和国内先进水平衡量差距较大,给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

此外,旅游区承载影响能力是有限的,当影响超过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失衡现象,导致物种种类减少甚至消失。即使影响在旅游环境系统承载力范围内,高密度的游客活动同样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3]。然而,潜山县在旅游业远未达到其承载力上限时,已经给周边环境带来新的变化,急速增加了当地的本底污染负荷。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游客量的增加,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垃圾随意排放、 丢弃的现象随处可见,且纳污水体幸福河属于劣V 类水质。事实情况表明,潜山县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其污染与不良影响预防措施尚未到位。因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应用高新科技手段、引进高级专门人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生态化、科学化。

总而言之,潜山县的生态重要性决定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走以破坏环境,违背自然为代价的短暂性增长方式,潜山县应该在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布局下,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与自然一体化生态旅游行业发展之路。

1.2 潜山县产业现实决定了必须建设生态城市

在许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中,都把工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支柱[4]。但往往收效甚微且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生态破坏等问题。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潜山县各届领导均致力于发展工业,振兴经济。如今的经济增长虽相较于以前有着很大的提高,但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尤其是沿海地区,仍十分落后,直到今日,潜山县仍在全国贫困县之列。潜山县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强势招商引资,以壮大工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大力承接产业经济转移。对外来的重污染,高排放的工业进行接纳引进。这种规划目标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本质上是一种短视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可避免增加当地污染负荷、破坏当地居民历古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贻害无穷。

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充分发挥潜山县生态环境独特性和优良性的优势,充分挖掘旅游业和生态产业潜力。潜山县拥有5A 级风景名胜区1 个,拥有三祖寺、二乔故里、金紫山等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但其配套生态产业却极不完善。潜山县拥有风景名胜区面积高达500km2,但全县2012 年接待游客量为312 万人,仅相当于面积250km2的云南洱海2010 年的游客接待量。可知潜山县旅游业管理技术较为落后,规模较小,尚有较大潜力可挖。由旅游业带动的服务业、生态养殖、手工制作等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潜山县更不应该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配套服务产业质量,加大宣传,从生态保护、健康疗养、休憩心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包装。从而促进全县经济的优质、快速、可持续发展。另外,潜山县还应该利用国家政策,加大与下游发达城市的沟通交流,争取获得其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开源节流,从而为全面建成生态城市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上述,潜山县应该从自身的基本县情出发,抛弃以工业化发展为主导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推动当地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1.3 建设生态城市是潜山县践行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如今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践行美丽中国的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先行。生态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系统中的各部分都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5]。

潜山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人文景观,纷繁的生态环境固然是大自然的馈赠,当地居民为此而感到自豪。然而,这种自豪感也引发了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使当地居民产生了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从潜山县一些政府官员到普通的城镇居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到这个问题,也未深刻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危及到城镇的经济发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效益是短暂的。更有一部分居民事不关己,单纯的认为环境保护问题是政府和国家的责任,而与他们无关。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潜山,更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

建设生态潜山,定会激发潜山全体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践行美丽中国提供思想保障。建设生态潜山,也会使改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为践行美丽中国提供物质保障。建设生态城市,是潜山县践行美丽中国的不二选择。

2 潜山县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对策

通过潜山县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追诉,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设潜山县生态城市。

2.1 以地域特色为重点,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6]。近几年来,国内许多新规划的城市景观呈现千城一面的景象,过多的模仿成功城市的规划设计,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缺乏有目的的建设控制,已成为大多中小型城镇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因此,潜山县在进行规划建设中要坚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同时,要充分结合潜山县本地资源特色,规划设计独具皖江南魅力旅游名城。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文化底蕴与文化精髓,只有将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出特色城市,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和价值[2]。在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几点:

一要,以保护文物为重点,合理规划。潜山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1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处,在规划建设中,要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对文物建筑进行适当修复,避免修建一些与历史景观不相符合的建筑,影响景观的整体布局。

二在,规划时应考虑到地形、气象、产业等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布局要密切注意河流、风向的走向,诸如彭岭开发区位于县城上风向,应该建设排放大气污染轻的企业,其它类型污染源的企业尽可能安排到开发区三合、八一新区落户,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应该就近安排到县城污水处理厂一带。

三要,加强对特色景观的建设,打造潜山县独树一帜的景观特色。潜山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县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古城文化营造了县内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天柱山风景名胜区、金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拥有张恨水陈列馆、太平古塔、摩崖石刻、薛家岗遗址等人文景观。这些景观极富有地域特色,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潜山县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潜山县对外宣传中的最有效的名片。此外,在对景观的开发利用中,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适当合理的开发,保证资源的永续性。

2.2 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强化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7]。作为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条件,它在环境保护中充当在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潜山县目前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出发,结合全县实际情况,要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分别对“三区”的区域控制。目前,开发区现有工业布局不合理,七零八乱,同一行业不能归类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项目间相斥现象突出,不利于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从长远角度来看,度假区也应该建立自己的污水处理厂,集中控制辖区内的污染源。现有设计规模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 万吨,不可能带动度假区乃至风景区的污水处理达到排放的标准。集中控制就是将度假区、开发区若干个工业企业、住宅小区按照统一要求去规范环境基础建设,统一环保要求,统一达标排放。度假区正在启动建设,特别要注重,否则又要重蹈开发区旧辙,积重难返,难以补救。

2.3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对发展观的新的认识和对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8]。基于潜山县目前的产业现实,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潜山县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一,确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着力打造皖江南“慢城、休闲、生态旅游城市”。首先,站在潜山县经济欠发达,城镇建设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利用潜山县在自然和文化上的优势,应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上的发展有所倾斜,打造潜山县新特色、新形象、旅游新品牌。

截至2011 年2 月,全球已有23 个国家的141 座城市成为被国际慢城组织认证的“慢城”,南京高淳桠溪镇于2010 年底成为我国首座慢城。慢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具有一定辐射面、享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慢城建设和发展成了城市旅游目的地践行的新热点[9]。因此,潜山县可以基于潜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古城文化浓郁、社会生活节奏舒缓等优势,从慢城建设入手,抓住机遇,明确方向,将潜山县定位于旅游、休闲、养生一体化的生态慢城。

第二,潜山县政府应该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工业方面,尤其要避免进行产业结构转移,除了引入适合潜山县情的、低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的清洁生产项目外,其他项目基本不宜引入。而对于风景区、度假区绝对禁止工业项目上马,度假区范围内的项目引进要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高度把关。此外要同步加强对已落户工业企业的宏观控制。在经济增长方面,除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外,更重要的是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要有低收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10]也就是说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整个潜山县的生态经济发展建设。既要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和重污染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又要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特别要在当前招商引资中,坚持引进的适合县情的项目。

2.4 加强全民环境意识教育,增强生态保护的社会宣传效果

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性是全社会所公认的,它在促进人类环保意识觉醒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为了让潜山县居民充分意识到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即从思想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环保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即可在潜山报、潜山电视台等媒体网络以及环保局自办的“潜山环保简讯”等平台开展宣传。也可组织开展论坛、讲座和竞赛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咨询活动,回答群众疑惑的问题以及急待解决的污染投诉的矛盾。利用与群众、企业接触的机会,大力宣传环保方针政策、知识和法规,使环保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使之家喻户晓,把落实环保真正变成广大群众自身的行动。

第二,实施政策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法制教育。首先应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在城镇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针对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城镇居民乱排乱丢现象要采用执法与说教结合的方式,使居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到从思想上规范自身行为,而对于企业铤而走险,偷排偷漏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整治绝不姑息,利用社会监督,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例的曝光力度,给相关企业一定的警醒,加深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对潜山县重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已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城市的建设既是顺应城市演化规律的必然过程,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综合多种因素的考虑后,这也同样是安徽省潜山县最明智的长久选择,如何构建生态城市,潜山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潜山县必须依据全县的基本情况出发,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找到适合潜山县经济发展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摒弃不合理的观念,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社会。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2]邓秋野.城市规划中地域特色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北海市为例[DB/OL].http://www.cnki.net,2011-08.

[3]张继辉.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翟东昌.生态经济视角下宁波现代新城发展探索与研究[J].社会与发展.

[5]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6.

[6]沈洪艳,宋存义,贾建和.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6):726-730.

[7]刘淑红.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与反思[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5).70-73.

[8]段文霞,肖猛,李光跃,陈放.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1):34-37.

[9]张海燕.基于山水城市的邢台市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J].2013,30(2).

[10]周杰,朱德明,袁克昌.生态城市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1).

[11]刘子玉,赵领弟,张忠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海岸工程,2002,21(2):5-12.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