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现代思想启蒙中身体存在的作用

2013-08-15 00:54李世森
科技视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刊被动直观

李世森

(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河北唐山063009)

这也是西方现代认识论的观点,尽管只是一种初级形式。 对康德来说,认识(或认知)的意识活动就是给由感官直观呈现出来的物质或原始材料赋予一种理性形式。 在康德的意义上这就是指判断。 因而,理性与直观这种功能就成为把主观性与客观性,或者意识与其对象,或者更广泛的说把自我与世界连接起来的两个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直观解释成被动的存在,把理性解释成主动的存在。用康德的话来说,直观的功能是“感受”,而理性的功能是“自生”。 换句话说,在直观中,知觉被动的接受其对象的形态,而在理性中,知觉自发的或主动的作用于对象。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解释康德学说中的认识,其关系就类似于我们上述讨论的行为直观的结构。然而西方现代哲学把这种活动的问题, 即这种意志的问题看作是一种实践伦理的观点,而不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也就是说,象感受、自生这些主观性的心理特征在伦理学的自律和他律问题中是重要的, 而在认识论上这些同样的心理特征实际上则被忽略了。 这是因为西方现代哲学是在理性的思维主体中寻求人的本质, 其认识论排斥了有关肉身的问题。 这种态度显然起源于关于人的存在的理性主义的观点和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与此相反的是,西田的行为直观理论把人在世的存在理解为根本上就具有活动的特征,其基本模式是作用于世界,而不是去认识它。人在成为思考、认识的主体之前就是活动的主体,后者包含着前者。这就清楚的说明了西田为什么抛弃了现代认识论所描述的人类存在,和把主客对立起来加以思考的方式。 现在令我们惊奇的是,我们发现在行为直观中,当自我从面对存在的境界转变到面对虚无的境界,也就是把自身从日常自我改造成作为境界的自我,在主观性与客观性、自我与世界的结构联系中就存在着一种颠倒。 我们知道,在日常经验领域中感官直观是一种被动的与世界相关联的活动,而肉身的行为则是一种主动的活动。然而,一旦深入到这个领域,当自我进入隐晦的面对虚无的境界,结构就颠倒过来了。直观变成主动的,而行为则变成了被动的。 换句话说直观现在是存在于自我意识表层以下的一种统一力,它根据面对虚无的境界而起作用。

相反,在这种深层层面上,行为现在意味着自我从其直观中接受能量。 也可以说当自我进入面对虚无的境界时,它仿佛是折回来作用于日常生活的世界。 当创造直观的源泉被那种人格的统一力所激动着,它就从那不可见的根基里涌现出来。 直观就不再是日常经验里的感官直观,而具有了上面讨论过的第二种意义。 也就是说它更象一种创造直观,即西田所说的理性直观。 西田在《善的研究》中坚决主张这种直观与感官直观不同,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活动:如果认为普遍的感知活动只是被动的, 那么也可以认为理性直观单纯是被动的直观状态。 但是真正的理性直观是纯粹体验上的统一作用本身,是对生命的把握,也就是像技术的神髓那样的,更深一步说,就是象艺术之魂那样的东西。例如象画家的兴致一来,笔便自己挥动一样,在复杂的作用背后有着某种统一的东西在活动着……。 这实在是主客合一、知意融合的状态。 这时物我两忘,既不是物推动我,也不是我推动物,只有一个世界,一种情景。

这种直观是一种可靠的感觉,或者说在作为境界的自我中的创造直观。 就是指那种统一力(它象创造力一样浑然一体)的显现,这种统一力在一切意识活动(诸如理性思维、道德实践、艺术表现和宗教启示等等)的基础上起作用。西田认为创造直观与感官直观不同,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直观的内部冲动推动着自我,同时自我在日常自我之后被灌输了一种巨大的能量。并且,在作为境界的自我中行动,意指着这样一种状态,即其中自我在接纳这种直观时作为“不是自我的自我”(在这种迷醉状态里)对世界起作用,也就是在这里通常范围的自我意识受到抑制。 因而西田认为这种行为是处于那种“有着最大自由的生气勃勃的状态里,其中意志的愿望和满足融为一体。”这就是说在那种状态里行为直观的被动和主动的结构被逆转过来,即直观变为主动的,而行为则变成被动的。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行为境界的自我里的身心关系呢?因为日常自我通过肉身而存在,所以它(作为一种在世的存在)有着主客存在(自为的与自置的)双重特征。但它们仍然可以被辨认出主观性和客观性(自为的和自置的)。 这说明身心各自的活动还不完全是同一的。 在上面的引文里, 西田举出一个对某种事物掌握了的技术的神髓的例子。 而对那些还没有获得其中真谛的人来说无论心怎样努力,身却并不遵从,即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换句话说,肉身是一种无自动力的东西,抵制心的运动,这就是客体性对作为人的存在的自我的主体性的一种实质性的限制。 然而,当某人经过训练,心和身的运动会渐趋一致。用西田的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行动,就象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弹奏一首熟练的乐曲,或者象一个画家他的笔能跟着灵感自己挥动,身心活动就能融为一体。在这种理想状态中,他将象一个熟练的演奏家那样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换句话说,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在这里是通过被动因素(关于物质世界的感官直观)与主动因素(作用于物质世界的活动)之间的综合统一而建立起来的。在日常行为直观中,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被动性(直观)与主动性(活动)之间的双向联系。

[1]张庭华,邹煜.维特根斯坦后哲学游戏理论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4).

[2]黄璐.《运动哲学杂志》(JPS)简介[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08-109.

[3]张庭华,邹煜.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体育逻辑”的哲学阐释[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

[4]陶荣兵,徐小红.体育调查统计的哲学辩证关系审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5).

[5]黄璐.好莱坞体育电影剧本设计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4):7-10.

[6]闫凤梧.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哲学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

[7]黄璐.文化体育建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3):116-120.

[8]陈青山,胡来东.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

[9]熊建设.回归哲学之思: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最大化的原点剖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6).

猜你喜欢
学刊被动直观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简单直观≠正确
第五课 拒绝被动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文化学刊》十年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