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中国地质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些思想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同时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则更显重要。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文明”这个学术概念,20世纪90年代年以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解决生态危机迫切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生态文明问题。本文借鉴潘岳所的观点,从文化伦理的视角来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生存的需要把生态科学领域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融入国民教育的文明传播过程[1]。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认识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问题,培养生态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绿色消费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狭义上讲,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素质、形成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各种生态教育活动[2]。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人才。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十八大等一直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大使命的承担者,作为未来人才的储备库,接受生态教育十分重要。只有在高校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才能让大学生明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明白生态文明不仅与自己,更与整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息息相关。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并最终从行动上,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时代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生态道德是新世纪人才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生态道德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哲学观和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并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文明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大大拓宽了德育的领域,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只是普遍强调人与社会的一种相处,而生态文明教育则将道德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强调的不只是人和社会的相处,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应该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的新型道德,无疑为高校德育注入新的内涵,拓展了德育的领域和范围。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观、道德感以及增强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自觉爱惜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中国又是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如何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新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深“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的掌权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是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的青年群体,又是人类环境的开发者、保护者、创造者,因此,他们是否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能否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的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建设和教育力度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学生综合水平的普遍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加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来说,较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代大学生,受儒家传统“中庸思想”影响较深,生态保护的意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仍比较贫乏。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危害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表现出愿意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努力,但只停留在约束自己的层面上,对于其他人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劝阻。因此看来,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新世纪格局下,虽然部分高校加强了生态文明教育,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未对此充分重视,少开甚至不开思想政治和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使得大学生无法获取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即使是少数学生自发看书阅读,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向和引导以及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个人素养、认识程度千差万别,依靠他们的自我觉悟,良好的生态道德风尚较难形成。有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深有感触,甚至立志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做贡献。但是热情一过就松散和懈怠,很难持续地坚持下去。因此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不够浓厚。3.4 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准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价值标准,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和道德风尚,内容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实践。但传统的教授方式则是以老师教学讲课为主,学生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参加考试,以老师给出书面成绩为止。以最终的卷面成绩即分数来评价学生思想政治成绩的好坏,这样只重文化成绩而轻视生态实践,的确有失偏颇,这也不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他们的努力。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复兴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他们自觉把环境保护纳入个人日常行为中来。学校自身应该定位好自己教书育人、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职责,充分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教师本身的环境意识和教育能力,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尽快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激发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积极支持并鼓励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支持他们针对这一教育主题进行专门的科研立项、课题申报,更好地探索与总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律、途径、内容、方法、形式等,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保证师资队伍的同时,家庭、社会也应该辅助学校,帮助大学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知识框架[3]。
在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校应开展一些与生态文明有关的实践课,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而不单单只是从文化课成绩上评价学生生态文明道德的好坏,在实践中也同样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双方面结合的方式,更能帮助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建设者,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学生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控制使用塑料袋。提倡学生使用环保购物袋,保护自然,共创绿色文明;不乱丢生活垃圾,不破坏校园绿化,爱护花草树木,维护生态环境。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生态消费观、道德观、价值观、文明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会产生一定影响。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不断完善生态道德制约机制,发挥生态法律的保障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并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列中来。
[1]刘阳.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道德建设进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6.
[2]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薛建明.生态文明教育进高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