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军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8)
学校教育落实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教学特色和学生就业能力等等所有指标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程度。可以说一个学校的发展前景,办学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在学校管理中,为调动教职工的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管理者们用过单纯的、说教的思想教育方法。也曾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大搞物质刺激,效果都不甚理想。面对新时代,新观念和新经济下成长出来的一批批教师和学生,学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管理的工作方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切实满足和服务好教学中的两个主体。
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而管理人的关键应该是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只有明确教学两个主体的内在需求,创造合适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什么是积极性?心理学上通常把积极性看成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行为有其形成的规律,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行为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的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因此,我们要掌握人类心理规律,在满足主体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进而激发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使得教与学变成是一种积极的,原发性的自我需要。
要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变成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充分做到爱岗敬业,也充分能够发挥其教学积极性。为了能够充分调动起教师的这种能动心理状态,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必须切实站在教师的角度为教师着想。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某一个时期往往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这种需要被称为优势需要。同样在学校管理中,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善于抓住教职工的优势需要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根据调查,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1)待遇不合理、不公平;(2)工作得不到认可;(3)工作氛围不理想,压抑;(4)工作环境不能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的心声了解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制定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因此要想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必须从如下几点考虑:
首先,要满足人的第一基本需要。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有最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和医疗待遇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原动力。
其次,要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制度机制。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保证,使得教师工作有章可循。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如:教师的聘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结构工资制度,奖惩制度等。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明确和了解,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结果,而是为了改进过程。同时,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抓住教学为工作中心,通过启发教师的工作自觉性、创造性来实现对其有效管理。提倡群策群力,鼓励教师献计献策,畅通教师信息反馈渠道,提供教师发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的平台和机会,使得他们畅所欲言,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校建设中。
再次,考虑教师精神需要。任何人从事某种工作并非纯粹为了谋生,其中还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校管理工作除了提供教学必须的保障之外,还要考虑教师自我价值体现的平台。我们都知道大学教育成果的体现其实很隐性,我们无法在短时间里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成绩去衡量教师的劳动成果。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价值,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需要管理者提供适当的平台,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来挖掘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同时也需要管理者良好的引导,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从思想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足够地“做为教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最后,提供教师再学习的机会给教师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丰富其情感。同时也应该给教师创造再学习的机会。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讲,教师工作的实质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切基本信息进行接收、归纳、整理、过滤、加工、传递、传播和再生产。因此,学校要向教师有计划地提供进修学习、校际交流、考察学习、人际交往、参观旅游等接收信息的机会,以满足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需要。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要考虑影响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学生和学校。只有认识到这三个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方式、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够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风趣,同时又能使得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样一个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觉新颖,每次课都带着好奇和新鲜需求知识和答案。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学,能够因人而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积极的评价是对学生积极学习的肯定,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鼓励,从而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课产生感情,进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激发出自我求学意识,才能真正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有些没有良好学习意识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正面引导,给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让其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让学习变成学生的内需,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解决,不断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学校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陶冶师生情操,同时也能在无形中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校还应该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美好的、有活力,让人流连忘返的,值得回忆的校园生活定会让学生乐意沉浸其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学生来策划、主持校园活动,会给学生足够的成就感、英雄感。这样的成就感与英雄感往往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成为其不尽的学习动力。
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自我求学意识是根本,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主要途径,学校人文环境是使得这两方面能有效落实的保障。
[1]春燕.浅析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和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2]尚志忠.以人为本,凸现学校管理的人文性[J].成才之路,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