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2013-08-15 00:45:05姜海波王晓婷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年10期
关键词:集料水泥强度

姜海波,王晓婷

(1.吉林省松江路桥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长春 130103;2.吉林省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吉林 长春 130021)

引言

混凝土是一种非匀质合成材料,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用量极大,在结构中主要用于承受压力,其抗拉性能差,抗压性能好。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其使用功能及结构的使用安全。因此,为了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出现质量通病,必须有效地控制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 混凝土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混凝土原材料在进场之前,施工单位应进行自检,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请监理工程师验证批准后才能进场,具体内容如下:

1.1 原材料的检查

(1)水泥的检查。水泥进场必须有制造厂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告、产品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水泥进场前应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并报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才能进场。水泥进场后应根据证明文件按其品种、强度等级以及出厂时间等情况分批进行检查验收,并对水泥进行复查试验。对超过出厂日期三个月的水泥,必须重新取样试验,并按其复验结果使用。对受过潮的水泥,硬块应筛除并进行试验,根据实际强度一般用于附属工程中。已变质的水泥不得使用。不同品种、强度等级和出厂日期的水泥应分别堆放,做到先到先用、严禁混掺使用。袋装水泥堆垛离地高度不小于300mm,离墙宽度不小于300mm,堆放高度不超过10袋。临时露天暂时储存水泥时,应用防雨篷布盖严,底板需垫高。

(2)细集料。混凝土中的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当没有河砂时,也可采用山砂或用坚硬的岩石加工的机制砂。无论哪种砂,均应分别进行检验,各项指标均满足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要求方可使用。细集料进场前,根据规范应完成筛分、含泥量、有机质及压碎值试验,必要时还要进行坚固性试验。试验应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进行。

(3)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坚硬、表面洁净、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小的卵石或碎石,以碎石为好。粗集料原则上宜尽量选取较大粒径的颗粒,粗细之间具有适当的级配,蹦节约水泥、提高工程质量。

1.2 确定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依据设计图纸中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配合。选择配合比的原则是在适合作业要求的和易性范围内,尽量减少单位用水量,并根据试验确定配合比。由于计量、搅拌、养生、浇筑以及集料的含水率等方面的原因,施工现场拌制混凝土时与试验室存在一定差别,因此,试配强度应大于设计标准强度。经过监理和有关方面批准后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一般是试验室配合比,试验室配合比中的粗、细集料均为烘干料,而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均含有一定的水分,而且含水率又会随自然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在保证材料实际含量与试验室配合比相同的原则下,应将试验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施工配合比的换算方法是先测定施工现场砂、石的含水率,并计算出每1m3混凝士中砂、石的含水率,将含水质量分别增加到配合比所确定的砂、石质量中去,拌和水则相应减少,即得到施工现场每1m3混凝土中砂、石、水的实际用量,并换算成施工配合比。确定施工配合比后,必须根据工地现有搅拌机出料容量,确定每次拌制混凝土需用的水泥量,然后按水泥用量来计算砂石的每次拌和用量。装入的水泥、砂、石子等总体积不应大于搅拌机进料容量的1.1倍。

2 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2.1 混凝土的拌和

上料的顺序安装是碎石→添加水泥→细集料。当拌和方式采用人工拌和时,只允许用于拌制少量的半干硬性混凝土或塑性混凝土。不管采用人工搅拌或机械拌和,要求混凝土的颜色必须一致且拌和均匀为质量控制标准,应以砂浆将碎石表面包裹且饱满为控制标准。当工程中需要在混凝土中掺外加剂以改善其性能时,首先将外加剂调成溶液,然后将外加剂加入拌和水中,最后是将外加剂与其他材料进行拌匀。在整个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搅拌机的搅拌速度与混凝土浇筑速度的密切配合,严格控制水灰比,随时检查与校正混凝土的坍落度,严禁任意变更配合比。为了提高半干硬性混凝土的和易性或干硬性,从工程造价角度出发要减少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在混凝土中掺用减水剂,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并节约水泥用量。实际工程中掺加减水剂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添加方法,都必须通过试验的方式来最终确定其技术指标。具有足够的拌和时间是保证混凝土拌和均匀的重要条件,但拌和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混凝土混合物的工作性变差,使其产生严重的离析。

2.2 混凝土的运输

当运距较近时,水平运输混凝土可采用双轮手推车、机动翻斗车;自卸汽车或混凝士搅拌运输车适合于运距较远时;垂直运输可采用起重机或混凝土泵等。无论采取哪种运输设备,都要使运输能力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混凝土运输路线应尽量缩短,尽可能减少转运次数。运输工具应不漏浆、不吸水,便于装卸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若混凝土的坍落度不符合规范的技术要求,或发生了严重的离析现象,以及出现严重泌水等情况时,应对其立即进行—次拌和。二次拌和时不得任意加水,应经过监理工程师批准,或有必要时可同时加水和水泥以保持水灰比不变。若二次搅拌后仍不满足要求,则不得使用。混凝土应随拌随用,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2.3 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预埋件、钢筋、模板以及支架进行认真地检查并做好记录。当检测结果与设计文件相符合时,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为保证混凝土在垂直浇筑过程中不发生离析现象,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应遵守下列规定:直接倾卸时混凝土拌和物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否则容易使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用滑槽或串筒,输送串筒内应附设减速设备。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对混凝土的质量影响较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整体性。因此,应认真制定混凝土的灌注工艺,根据混凝土的拌制能力、浇筑速度、振捣器工作能力、气温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混凝土浇筑工作原则上要求一次完成。但由于较大的结构尺寸、振捣工具的性能、混凝土内部温度等原因,必须分层浇筑。分层浇筑时,混凝土应按一定浇筑方向和浇筑顺序以及一定的厚度进行有序的浇筑,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层混凝土和下层混凝土进行同时浇筑时,上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在1.5m以上。

2.4 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在浇筑振捣之后,逐渐初凝、硬化,产生强度,该过程主要通过水泥水化作用实现。水泥的水化作用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完成。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水化反应越充分,混凝土的强度也越高。当温度低于15℃时,混凝土的硬化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成正比。

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进行适当的养护,为了保证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湿度、温度合适,可用自然养护法或蒸汽加热法进行养护。若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及模板周转速度,可利用蒸汽加热法养护混凝土。此法养护工期短、效果好,但养护成本较大,多用于预制构件。而现今在桥梁施工中最常用的是自然养护法,也就是在5℃以上的环境下养护,自然温度条件下就能够满足。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当温度大于15℃时,前三天,夜间至少浇水2~4次,白天每隔1~2h浇水一次就可以了;三天过后,在以后的养护期间可根据情况减少浇水的次数。另一种方法是在混凝土凝结后,在构件上覆盖草袋、稻草、麻袋、塑料薄膜或砂子,在此期间应在上面进行洒水养护,要让构件的表面经常处于潮湿的状态。而在自然温度条件下,温度低于5℃时,须覆盖保温,不得向混凝土面洒水。气候条件会影响浇水情况,大风天气或干燥天气以及水分蒸发快的天气,应合理的增加浇水的次数,覆盖塑料薄膜能阻断水分蒸发,不需浇水。自然养护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花销相对较少,但弊端就是混凝土强度增长速度慢、模板占用时间长,尤其是温度尚未达到5℃时不能采用。

3 结语

综上,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为保证整个工程质量,混凝土施工期间应掌握好每个施工程序,采取全方面控制措施,对每个工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科学的管理,严格的遵守施工规范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目的,为企业信誉和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1] 孟祥国,谢秋生.小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施工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8):247-247.

猜你喜欢
集料水泥强度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趣味(数学)(2021年5期)2021-10-13 06:49:16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研究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粗集料二维形态特征参数分析
上海公路(2017年4期)2017-03-01 07:04:27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7
水泥刨花板
国际木业(2016年6期)2016-02-28 10:26:53
基于维氏硬度的粗集料磨光值衰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