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点、线、面结合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点”上抓党委,对大型企业进行直接管理。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将全旗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或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全部纳入非公企业党工委进行直接管理。配套建立旗委常委联系点制度,旗委常委每人联系1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通过抓典型、抓示范、抓引导,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引领作用。“线”上重行业,对零散企业进行归口管理。发挥旗直部门对非公企业的行业监管优势,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面”上强区域,对园区企业进行集中管理。结合所辖棋盘井工业园和蒙西工业园实际,充分发挥园区管理非公企业的优势,将园区非公企业全部纳入园区管委会集中管理。同时,园区所在地苏木镇党委发挥协调配合和属地管理职能,对园区非公企业实施双重管理。
(鄂托克旗委组织部供稿)
二连浩特市打造“四站”服务构建温馨和谐社区。一是党员服务“联络站”。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党员活动中心”,建立集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党建窗口,使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党员的温馨之家,凝聚党员的坚实阵地和组织党员的坚强堡垒。二是党群联系“服务站”。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构建志愿者服务队,根据服务项目、个人特长以及居住区域,组建不同类别志愿者服务队,真正将群众工作延伸到小区、单元、户室,实现党群干群关系“零距离”。三是扶贫帮困“中转站”。依托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帮扶困难党员和群众,为他们寻找就业门路,送去党的温暖,树立“社区是我家、有事靠大家”、“一家有事百家帮”的责任意识、关爱意识和团结意识。四是辖区资源“共享站”。依托社区党工委,加强社区辖区内单位之间的联系,开展联创共建活动,有效集合辖区各方力量,吸引和凝聚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协商议事、资源共享,达到共同为社区服务的目的。
(董 飞)
扎兰屯市“三严三重”转作风见实效。一是严制度、重规范。围绕推进全市重点工作落实,修订完善工作纪律、作风建设方面的制度,用制度为改进作风提供根本保障。制定《全市重点工作推进表》,将各项工作细化区分,责任落实到人,年末考评按完成情况量化打分。同时,建立“一把手”约谈机制,及时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干部进行约谈,对失职失责、作风生硬等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二是严教育、重警示。在各类培训中设置党风廉政专题课,整理涉嫌违规“三公”消费、奢侈攀比、贪腐贿受到处理的反面案例,开展集中学习讨论,确保廉政意识入心入脑。组织领导干部分层次、分部门到警示教育基地学习,通过身边反面案例和贪腐渎职服刑人员现身说法促使党员干部加强自律意识。三是严行动、重实效。成立6个督导检查组对各单位工作作风、服务态度、“三公”消费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对发现的上班上网聊天、中午饮酒、公车私用等涉及17个单位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11名相关责任人被效能问责。
(内蒙古日报社 魏娜)
乌拉特前旗先锋镇西坝头村探索“村企联建”党建新路子。组织联建,促进作用发挥。村党支部与合作社建立联合党支部,实行村企双向交叉任职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兼任合作社监事长、副理事长,合作社负责人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工作上互为表里,凝结为“一家人”。村党支部利用闲置的村办小学校舍折价入股,并组织村民参与生产,通过打工、入股方式,置换身份,结为一体。合作社从枸杞种植、田间管理、投入品购销等提供“一条龙”全方位服务。产业联抓,促进农民增收。坚持走“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发展模式,打有机牌,走品牌路,努力做大做强枸杞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难题联解,促进社会和谐。建立企业增效反哺农村机制,合作社先后投入资金5万元,整修通村公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100万元新建了便民健身公园、便民加油站、社办养殖场,配套建设了村卫生室、便民超市、便民餐厅,并低偿转包给困难群众经营,既方便了群众生活,又解决了困难群众增收问题。
(乌拉特前旗委组织部孙存武)
鄂伦春旗实施“四项工程”抓好社区党建。一是实施“教育工程”,提高社区干部素质。依托旗委党校、远程教育等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对全旗社区干部分批、分类进行培训,特别邀请了国家民政部培训中心、农业部、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为社区干部“传经送宝”。二是实施“阵地工程”,加强社区硬件建设。全旗有24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内设服务大厅、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会议室、远教室等,积极筹措资金对未达到标准的社区进行改扩建。三是实施“民心工程”,增强服务意识。全旗30个社区设立了“党员为民服务代办站”,成立3个月来为群众办理或代理服务1470余项。四是实施“监督工程”,提高社区党建整体水平。旗委组织部制定了《社区党组织建设验收细则》和《鄂伦春自治旗党员承诺践诺制度》,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并配备网格员,4个社区设立网格党组织。对社区党员干部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
(鄂伦春旗委组织部供稿)
固阳县坚持用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培养选用干部。一是用人标准“明”。坚持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作为选拔干部的基本条件,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二是建库管理“储”。按照“备用结合、择优选拔、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正、副科级干部备用人选库。各单位党组织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党组织根据推荐结果提出备用人选初步名单,并在本单位进行公示,确保把群众公认的干部纳入到备用人选库中。三是加强挂职“炼”。结合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有计划地选派工作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到急、难、险、重岗位进行挂职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四是拓宽思路“选”。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竞争性选拔制度,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年轻干部。为防止把应试能力强、但工作能力不够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在试题中加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内容。五是扩大民主“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县委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既扩大了干部选任民主,又防止了简单以票取人。
(固阳县委组织部 常永军 赵犇)
阿拉善盟“四送四解”助推“五个一”帮联行动取得实效。一是送干部,解决班子弱问题。从盟、旗机关事业单位精心选派1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帮联的三类嘎查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帮助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提升抓党建和带头致富的能力。二是送技术,解决致富差问题。发挥涉农涉牧部门优势,集中开展送技术助增收服务活动,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好生产技术问题和产品市场销售问题,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打好基础。三是送岗位,解决就业难问题。协调50家企业参与帮联共建,帮助三类嘎查村开发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沙生植物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就业岗位。四是送项目,解决底子薄问题。积极协调发改、农牧、扶贫等部门,有效整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项目及其他发展项目,确保每个三类嘎查村至少有1个推动转化升级的发展项目,增强嘎查村集体经济实力。
(阿拉善盟委组织部供稿)
通辽市科尔沁区“三个三”机制助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上台阶。“三建一挂”抓组建,扩大组织覆盖。实行规模以上企业单独建、个体私营组织行业协会建、个别党员企业联合建、没有党员企业挂靠管等党组织组建方式,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单独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76个,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13个,联合建立党组织42个,挂靠建立党组织40个,向364家非公企业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三培两推”促履职,增强党建活力。把非公企业党员培养为生产技术骨干、把生产技术骨干培养为党员、把党员生产技术骨干培养为管理人员,推荐党员骨干进班组、推荐党员中层干部进企业决策层,引导党员在企业生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以来,共有356名生产技术骨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43名党员进入企业决策层。“三抓三促”激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坚持抓经费投入保障、职工权益保障、党员权利保障,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科学发展。组织相关部门和非公企业开展“为业主排忧解难、为组织留住人才、为员工减轻压力”主题实践活动。苏木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建立区域性党员活动中心22个,企业投入资金560多万元,为员工和群众办好事255件。
(通辽市科尔沁区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