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00:49马淑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年15期
关键词:污染源污染物环境

马淑学

(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环保管理处,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209)

我们国家最早开始环境统计活动是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此后,统计的区域得以拓宽,而且统计的制度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统计信息在全方位体现环境状态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也开始高度关注,因此对境统计的综合性以及精准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由于统计活动在具体工作中的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统计信息的精确性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目前经常性的发生一些类似的事情,信息的不真实以及不确定等问题的出现不断干扰决策的开展,同时还干扰到控制活动的落实,而且也在很大层次上干扰到环保机构的形象。必须积极分析,才可以真正的将该项统计活动做到实处,进而明确污染物的排放状态。

1 当前统计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环境统计客观地反映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环境决策、计划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监督检查各项环保方针政策、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管理。我国环境统计工作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不能高质量的发挥认识作用、服务作用和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环境统计指标不完善

1.1.1 体系操作性不强。现已有的环境、生态、能源的环境统计体系,可操作性不强。不同的业务部负责环境、生态、能源统计工作,相互缺乏协作与管理,统计对象有交叉现象,统计指标的概念、口径、范围存在不一致现象。

1.1.2 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指标体系庞大、设计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不清楚、解释不明确;一些专业指标的设置与综合指标重复。

1.2 信息不具有时效意义

现大部分单位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统计制度仅具有月报体系,当月环境统计数据一般在下月20 日后统计完成,信息速率更新较慢,不能及时的为管控和运行活动提供准确的参考数值。

1.3 不具有优秀的质保体系

通常来讲,月报信息一般由企业自报来获取的,易发生一些错误和遗漏等问题。目前的环境体系只是存在校验内容,不具有综合化的监督措施和审核措施。

1.4 信息的全方位开发以及使用力度太差

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只是针对前一时期的信息开展的后续分析以及发展方向的探索,无法积极的开展经济分析工作,为环境管控工作提供的价值不够高。全面分析还处在一种非常低水平的层次之中,缺少综合化的探索力度,不能够在环境决定中实现积极意义。

2 当前统计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的原因分析

环境统计活动和别的机构统计活动比对来看有着非常多的独特性,而且很是繁琐,无法用简单的指标要进行分析论述。对于关键物质的排放总数各个领域是不一样的,同时由于经济运作存在非常大的变动性,而且有很多的不明确事项,同时还要靠繁琐的监测技术来维持,此时就导致该项统计活动非常有难度。而且还面对如下的一些问题:

2.1 环境统计人员缺乏

部分企业未设立固定的环境统计组织机构,无专职环境统计人员,职责不够明确,效率不高,与环境统计任不相一致。

2.2 统计体制无序

首先,技术支持组织不一致,支持力量太差。1998 年国家环境统计技术性工作转移到监测总站,不过各个区域的措施是不同的。一些省份未设置技术支持机构。就算是设置了也没有相关的从业人员,此时使得统计活动的难度非常大,缺少技术支持。

其次,环保机构的自身体系设置不合理。数据来源不统一,由多个机构提供,针对重点污染物质的排放总数来讲,环保机构自身就面对着统计以及申报等许多数据统计情况,不但使得环保机构和单位的活动总数增多,同时这些数值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其成为了目前环保体系的一大弊端。

2.3 统计信息不精准

第一,个别企业只是关注自身的权益,不提供精准的信息,对于不同地区所提供的信息数据也是有所不同,敷衍现象比较严重。第二,一些环保机构为了应付考核,随意的将统计信息变化。第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美化政绩,进行虚假报告,导致信息不准确,数据繁杂。

3 解决措施

如今为了提升统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信息可精准的体现污染物质的变动性特点,经由多统计次数以及信息的搜集和报送措施等分析,切实提升统计信息的现实意义。经由指标体系的发展,确保统计活动可以精准的体现我们国家的环境工作的良好状态,带动环保活动的开展。经由全方位的探索,得知如下的一些应对方法。

3.1 不断的完善管控体系

3.1.1 结合相关的法规条例,完善管控体系,将统计信息的报告以及分析等活动进一步完善。

3.1.2 通过相关的环保法规的制定,切实明确单位的权责意识,设置信息发布体系,强化基础活动的力度。

3.1.3 制定《环境统计技术导则》、《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环境统计工作程序和标准。

3.2 精简完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集、保持连续性四个指标设计原则,整合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指标,增加生态状况指标,并与监测得到的环境质量指标相结合,以反映我国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

3.3 改变环境统计调查方法

3.3.1 改革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方法。国家环保总局应每年选择一到两个省市继续开展统一采集和核定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数据的试点。

3.3.2 实施重点城市环境统计快报制度。113 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将本市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以年报快报形式直报总局,总局在将其作为推算全国年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该数据同时也应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核数据质量。

3.3.3 推行重点污染源季报制度。在现行半年报的基础上,逐步向季报过渡。筛选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企业名单由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商定,原则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部企业排污量65%的企业为基础确定。每年每季度后一个月初分别向总局报送各个季度的季报数据。另外,加快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和电子传输系统的建设,直接采集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

3.3.4 合理调整专业年报制度。

3.3.5 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3.4 做好基础探索活动

3.4.1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分析目前的统计指标,探索合乎发展规定的指标内容以及措施,而且对指标要素等全方位的探索。

3.4.2 环境统计方法研究。一是研究重点污染源抽样调查、非重点污染源科学估算、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估算相结合的环境统计调查方法。二是研究物料衡算方法。研究COD、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物料衡算方法,研究实测法与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物料衡算法之间的数据质量对比校核,提高数据质量。三是研究生态保护、第三产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统计调查方法。四是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软件。重点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与加工利用等软件。五是研究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为适应对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的要求,近期开展氮氧化物排放量统计研究,适时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方法研究。

3.5 关注重点事项,提升信息品质

3.5.1 了解统计区间,保证关键调查的单位不会被遗漏。要切实的确保关键单位被划到统计区域之中,对于这些单位开展动态化的管控活动。每年要根据上年环境统计企业名单、新改扩项目“三同时”验收的企业名单、排污申报企业名单和排污收费企业名单等进行认真分析比对,确定本年度纳入统计范围的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

3.5.2 积极的做好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提升监督的力度。第一,要强化监测力度,切实增加监测的次数,提升监测的品质。其次,发挥出服务性信息的益处。三是加快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推广过程。综合各类监测成果,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库。

3.5.3 抓数据核查,提高基层数据质量。加强对企业申报数据的核查,要发挥统计、环监、污控、监测等各部门的力量,建立联合核查制度。加强统计报表的逐级核查。通过对年际间数据的核查、指标间逻辑关系校验,同时结合物料衡算,核实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

3.5.4 抓重点行业。科学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现阶段,重点结合能源消费情况,对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科学核算。对二氧化硫排放大户,尤其是火电等行业的大型企业,要抽样检测燃煤含硫率,并根据其发电量、煤耗,核算二氧化硫排放量。适时开展对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

3.6 明确工作体系

3.6.1 调节统计活动的职能,强化管控的力度。总局规划司归口管理和协调统计工作,各个分支具体的落实专门的统计活动。所有区域的环保机构可以参考总局的措施,切实的将活动体系落到实处 。

3.6.2 将不利现象处理好,确保信息真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达标评审等各种考核、达标、评比活动,应强调环境实际治理成果、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为主要指标。需要采用环境统计指标的,统计数据由各级环保部门的规划统计部门负责审核。

3.6.3 加大环境统计工作考核力度。总局和省级环保局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统计奖惩制度,从制度执行、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统计范围、执法力度、污染源排污核查等方面进行环境统计工作的考核。

3.7 做好统计组织的创建活动

3.7.1 总局在财务司设立统计处,管理环境统计工作;在有关司相对固定人员负责专业统计工作。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统计室,充实统计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环境统计业务和技术工作。各省级环保部门应设置专职环境统计工作岗位和人员,在监测站或其他直属单位设置专门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强统计机构和充实人员。市、县级环保部门要有专职统计岗位和人员。

3.7.2 建立环境统计人员变动通报制度和岗位衔接制度。统计工作者不能经常地变动,在变动以前的时候要告知相关领导,以此来确保活动交接合理。

3.7.3 设置定期培训体系,对工作者开展培训以及教育活动。总局重点组织对省、市(地)级环境统计人员培训,争取三年培训一遍。省、市环保局负责对县级环保部门和企业环境统计人员的培训。

3.7.4 积极的开展信息体系的创建活动,切实的提升其处理水平。探索软件,为信息的核查和汇总等提供技术支持。

3.7.5 将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环保“十一五”规划。国家为经济不发达地市、113 个重点城市中的部分困难城市,特别是为区、县级基层环境统计工作逐步配备统计专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

3.8 设置合作体系

3.8.1 配合国家统计局加快建立环境综合统计制度;抓紧制定小康社会环境指标并解决数据来源;抓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逐步实现同期公布与GDP 密切相关环境数据的目标;充分利用其专门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等。

3.8.2 切实的结合相关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实力以及数据,为精准的体现环境状态,分析环境品质的变动性等提供参考内容 。

3.8.3 明确统计体制,不断的完善制度以及调查措施,切实的提升统计信息的品质和效率,确保信息可以更为精准真实的体现环保工作的具体状态,体现经济运作时期的环境情况,确保环境管控等活动能够顺畅的 开展,确保信息更为精准合理 。

“十一五”期间,经由积极的开展报表填报以及核算等活动,切实的提升统计信息的品质,确保统计信息能够更为精准的体现污染物质的变动性,经由对统计次数和信息的搜集等活动难度完善,切实的提升统计信息的精准性。经由对信息体系的完善,确保统计活动可以更为精准的体现我国的环保状态,带动环保活动的落实。

[1]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统计资料汇编[Z].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Z].2009.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全国环境统计数据审核技术要求[Z].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十一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Z].2006

[5]刘玉机.实用环境统计[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污染源污染物环境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