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2013-08-15 00:54
山东工业技术 2013年14期
关键词:活水伙伴品德

顾 燕

(启东市善成小学,江苏 启东 22620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而当前一些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往往局限于书本,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俨然成了空洞乏味的说教。如果我们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那么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就可以同现实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使品德教学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1 把握教材,引课本图片之“活水”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课堂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新教材主人公是和学习者年龄相仿的儿童,是一个个的“伙伴”。因此,学生与文本,便如同与同龄的“伙伴”一般,可以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接触。心中有疑,向“伙伴”咨询;心中有感,向“伙伴”诉说。同时,“伙伴”有疑,帮忙解答;“伙伴”有难,帮忙解决。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伙伴”交往、对话、共鸣:“伙伴们”不断地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起教室中的儿童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顾;“伙伴”不断提出问题,激发教室中的儿童去反思、议论、交流;“伙伴”不断地发出倡议,引导活动,激发教室中的儿童去观察、访问、探索、实践……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中使认识不断地融合,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

如一年级上册《盼盼迟到了》一课中,就用了几幅情节性较强的图片展示了盼盼迟到的原因,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首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再请学生扮演盼盼上学迟到了的情境,将文本的“伙伴”搬到现实的生活中、课堂里。因为“伙伴”盼盼迟到了,所以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盼盼迟到的原因,以帮助盼盼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再迟到。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也经历了相同的情感体验,共同养成了早睡早起,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物品等良好的习惯。

而新教材的另一个创新处,就是安排了留白。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更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充分使用留白,让学生在留白处写写画画,进一步领会,也更能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为品德教学服务。

2 关注学生,引生活资源之“活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学生的生活更是最真实的课程资源。

一年级《雷雨来了》是一课常识味、科学味很浓的综合课文,这样的常识性课文,如果总是一味地说教,肯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可以将我们每天放学要经过的几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拍下来,让学生演一演。如果回家的路上碰到下雷雨了该如何选择避雨的场所。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经过的大多是大片的田野,没有建筑物,也没有大树,比较空旷,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避雨应该也是我们要告诉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常识。这样,在一个个贴近于现实的生活场景里,学生乐在其中。这些看似简单的照片,因为来自于学生,来自于他们的生活,所以能一下子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3 立足课堂,引校园内外之“活水”

学生品德的学习和养成过程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全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品德教育的范围就有多大。因而,品德教育的范围不仅存在于课内,而且存在于课外,触角还要延伸到家庭、社会;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掌握书本上关于道德和社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积累生活技能、养成良好品行。

例如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时,让学生关注校园内外的新鲜事,采访事件的当事人,课后将写成的新闻稿在学校的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平台进行展示。作为农村小学,可能为学生搭建的展示平台不够多,那么作为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为这次的采访做准备,也可以在班级的板报中专门开辟一个板块用来展示、交流学生的新闻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锻炼交往能力,培养新闻写稿的能力。

4 家校合作,引学生家长之“活水”

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更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好家长这一课程资源。

低年级的孩子自我控制力不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必须有人帮助他,监督他,甚至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影响他。在很多涉及行为习惯的品德课上,我们可以把要求小朋友做到的几条采用列表的方式,让家长参评、小朋友自评,甚至让家长也照着坚持去做,以自己的行为来引领孩子。家长能否认真履行职责,就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们谁也无法否认一个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课堂上所学习、所要求的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无法得以肯定、实施和坚持,那么课堂上再生动的说教也是无力的。

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的最后一个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请家长评价孩子在一周内“整理书包”、“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现,一周后比比谁得的星星多。同时也请学生家长用自己的行动来作出生动的榜样,只有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5 链接网络,引媒体信息之“活水”

虽然现在的学校大都开设信息课程,但是农村小学却不一定都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使用网络浏览器、网上资源搜索、文件传输和下载的技能,而且,农村小学的学生家中拥有电脑的也在少数。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网上阅览、搜索,探寻未知领域。

特别是品德课程中,历史题材的课文因为脱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当时的人与事。有了网络就能将时空的距离拉近,将上下五千年的场景再现于学生眼前,通过资料的搜集,学生对当时的世事人心也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例如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知道南京大屠杀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在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伤痕,学生在各种图片、音像资料中感同身受,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为国家之伟大复兴而努力。

作为一个新时期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为品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了,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

[1]卢有林.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2,3.

[2]杜娟.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使用的实效性探微[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5).

猜你喜欢
活水伙伴品德
伙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新伙伴
我的“好伙伴”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为有金融活水来
渠清源于活水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