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背景下新闻采访的要领及创新

2013-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3年16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被采访者工作者

金 蕾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 10008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闻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大,特别是处于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新闻及新闻工作者所要肩负的责任更是与日俱增。在我国作为一种宣传、教育和鼓舞大众的舆论工具的新闻,一方面它要把党和国家的声音正确无误地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另一方面它要独立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舆论监督职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因而对于我国新闻工作的从业者而言,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支撑的话,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 当前我国新闻采访的基本现状

1.1 提问技巧有待提升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采用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提问,而且往往所提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质量。当前我国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对所提问题的把控上还是有待提高,如存在一些记者由于采访实践经验不够,在进行采访提问时,所提问题往往比较盲目,经常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这样一方面让被访问者对突如其来的话题难以对接,这势必会影响访问效果,另一方面因为问题没有体现出采访的主题,从而无法有效实现自己的采访目的[1]。

1.2 科技对新闻采访的影响巨大

科技是新闻采访的重要载体,科技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都广泛应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对新闻采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技使新闻采访更加趋于职业化、专门化。新闻采访职业化、专门化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科技的广泛运用,如打成排版、印刷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其次,科技使新闻的触角得以延伸。传统的新闻采访,记者仅依靠腿、口,无形当中局限了采访的圈子,随着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发展,人们有了代步的工具,听和说的范围也可以无所限制,这无疑使采访的触角得到了有效延伸。最后,科技使采访的形式发生了转变。科技对新闻采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是采访内容,对采访形式的转变也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在照像机出现后,摄影记者应运而生,待电话普及后,电话采访又得到广泛使用,如今,网络接近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利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访使采访的形式更为丰富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访形式将会愈加多样化。

2 新闻采访的要领

2.1 发现新闻线索,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线索是所有新闻工作的开始,只有当新闻线索的出现,才会有接下来的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工作,但是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从业工作者傻等着就能出现的,是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去发现和寻找的。然而我们会常听见有些新闻工作者会抱怨:新闻线索真的不好找,有时候需要磨半天才能找到一条,可能到最后新闻价值还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新闻敏感度,因而无法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2]。

1)增强政治敏感度。新闻工作者第一要务就是跟随国家政治政策的动向而走,只有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透彻后,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敏感度,才会在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最为迅速的反应,这样新闻线索自然而然便会到来;

2)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一种素养,但对于新闻工作者们而言,他们往往需要社会一般公民再多几分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们才会对社会时事比一般人更敏感,才会从不同角度地去审视社会出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才能从其中寻找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简而言之,正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催生了新闻工作的新闻敏感;

3)注重日常的积累。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也是靠平时积累而练就的,因为新闻敏感其实就是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一种职业“直觉”,而这种职业的“直觉”的产生是跟平常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2.2 善于观察,发现小事背后的大新闻

很多人都认为好新闻的出现就跟买彩票中奖一样,是可遇而不求的。但笔者认为,其实好新闻的出现是可遇也可求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小故事的后大新闻,这样好新闻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3]。如2012 年底,笔者得到的一个新闻素材:一出以北京大兴某村搬迁为素材写成的评剧上演,引来无数观众。乍一看,不过是一条文化类动态新闻,但是笔者意识到,搬迁曾被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是天下第一难,那为什么这个村子搬迁能被搬上舞台?这是个什么样的村?村里的领导和村民是什么状态?通过长达一周的细致的蹲点采访,最后挖掘出以这出戏为由头,以村民故事和搬迁新景为内容的三集系列报道。播出之后,受到观众广泛好评。可见,好的新闻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发掘,只有掀开小故事的面纱,才会呈现出大新闻。当然这也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练就一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睛和良好观察力。能迅速提高自身的观察力[4]。

2.3 善于倾听,注意提问方式

倾听是一门艺术,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门必须学会的艺术。因为在日常新闻采访过程中,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让事件的当时人将事件进行还原,而这个过程中倾听者是新闻工作者扮演的最为主要的角色。因而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会倾听,并善于用恰当的问题引导被采访人进行有效地倾诉,充分释放采访对象对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的倾诉心理[5]。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提问方式,这是决定着采访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采访技巧的最高体现。通过我们的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会面临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不愿意进行倾诉;二是采访对象倾诉欲望很强,但是过度的倾诉容易偏题。面对第一种情况,我们的记者应该采取灵活的采访方式,打破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比如采取暗中采访或找一个与主题无关的普通的话题入手以打消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面对第二种情况,我们的记者应该首先认同采访对象的这种积极配合采访的态度,同时需要用封闭式的提问紧锁采访的主题,将采访对象的倾诉拉回到主题中去。总之,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和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这样才能将新闻采访工作做好。

2.4 重视细节

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片段所组成的,因而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确定采访主题后,应该注意对采访细节的把控,这样才会将已经确定的采访主题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才能使采访主题显得饱满。具体而言,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在确定采访主题后,需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进行逐一考究,这样才能实现深度挖掘,才能完成对采访主题的充实。如笔者曾采访一位女警,女警年纪约30 左右,精明干练,但话却不多,采访1 个多小时始终找不到动人的点。无意间,笔者看到她手上一个别致的指环,随口一问,是她丈夫送她的生日礼物,一提到这个,女警整个状态都柔和了,于是这篇报道从这个指环细节切入,铁娘子的笑脸让一篇规定动作的人物报道,更温情更人性化。可见,关注采访中的细节往往可以突破采访中的瓶颈,并且得到意外收获。

3 新闻采访的创新

3.1 会议报道要创新

会议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永远无法回避的工作,但就目前我国会议报道现状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会场镜头的来回切换的报道方式,让老百姓看厌倦了,也堵死了我们记者的发挥空间。因而为了有效进行会议报道,我们必须要进行创新,探索一种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让我们记者充分发挥其特长的一种报道方式,如可以尝试浓缩提炼会议精神,将报道的重点放在老百姓最想了解的信息上,这样的会议报道才会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才能真正实现会议报道的目的。

3.2 主观思维要创新

新闻采访不应该全是就事论事,不然新闻的育人作用就无法发挥,因而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简单的事实传递到以事实为载体传递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的转变,在采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挖掘事物身后的本质,并通过观念重组将事物本质呈现给观众[6]。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新闻报道的效果,才能让新闻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3 报道内容要创新

新闻工作者由于其行业原因就注定其必须成为一名追“新”族里的行家里手,因而创新是其报道内容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只有创新的报道内容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但如何才能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呢?笔者认为,如果新闻工作者能一如既往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原则,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便不是难事。因为现实生活包罗万象,人民群众是当今社会的真正主导者,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民群众之所关注,这样新的理念、新的热点和新的角度才会不断地被我们寻找出来,然后最终便能实现报道内容的创新。

3.4 采访的途径与方式要创新

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常被采访对象敬而远之,究其原因其实是我们的采访途径与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有些记者没能有效地掌握好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普遍标准化的采访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这必然会导致采访对象的难以接受。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方面去探索新的采访的途径与方式。第一,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应该首先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采取“投其所好”的策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再进行采访,这样才不会遭受采访对象的刻意回避;第二,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这样能有效地增强采访效果,比如采访一个心情愉悦的人要比采访一个心情糟糕的人更容易达到采访目的;第三,我们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如保持外表整洁和穿戴适宜,这样能无形之中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增加亲和力,从而更容易接近被采访者实施采访。

3.5 采访模式要创新

采访模式的创新其实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互动时,应该充分调动自身机能,结合采访时的现场及受访人的心理感受,主动把握住采访的话题和及时应对采访过程出现的任何状况,而不是将采访模式禁锢于一问一答。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被采访者的心理状况,注意自己在采访过程中问题的选择,例如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对某地震灾害的采访时,不应该开门见山就问被采访者的损失情况,而是首先尽量询问当前的救援情况,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稳定被采访者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使报道引发更好的观感,同时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不忘要关心和安慰被采访者,时刻照顾被采访者的情绪,这样才能实现采访报道的人性化,才能不断提高采访报道的效果。

4 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成熟之路仍然路长而道远,需要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一起努力,通过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和不断追求新闻采访的创新,积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承担起社会赋予的重责,这样才能创作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新闻作品。

[1]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125-126.

[2]向延桃.从受众角度探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界,2011(4):285-286.

[3]牛晓蓓,公伟成.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与运用[J].青年记者,2010(8):319-320.

[4]程彦华.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2010(6):249-250.

[5]邓萍.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分析及思考[J].才智,2010(9):177-178.

[6]王童.新闻采访报道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3(2):89-90.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被采访者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