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悲催”、“郁闷”、“好烦啊”……这些常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心境。
尽管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为主,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判断,确诊也需经过两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的一致诊断,但仍有18.2%的受访者自认为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比抑郁更普遍的是焦虑和情绪波动。在《小康》关于“中国中青年群体常见症状”的调查中,“焦虑”和“情绪波动”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六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容易焦虑、情绪波动,甚至抑郁?《小康》调查显示,六成人感觉工作压力是最主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接近六成受访者同时也在做着“以健康换金钱或职位”的事情,虽然其中有些人并不赞同这样的方式,但他们表示“必须要这么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学讲师简里里认为,人总是在变化的,当人们的健康真受到威胁的时候,一部分人的状态就自然会有所变化,当没有体验过的时候,所谓的教条就常常不能起到作用,大家的“必须要这么做”必然有自己当下认为更重要的原因。
如何看待情绪和压力?
1.情绪本身不是问题
2.情绪背后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着眼点
3.人的压力是一种应激的反应,其本身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用,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
点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科
如果健康真的受到了威胁?人们该如何调整?在简里里看来,这取决于程度。“如果只是有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出现,这并非问题。情绪无好坏之分,只是提醒人在生活中有需要调整或应对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调节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即可。但如果达到了临床诊断的标准,我建议这部分人要及时寻求精神科大夫或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然而,当一个人出现长时间不爱说话、情绪波动较大等心理问题时,他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吗?《小康》调查显示,66.6%的人选择了“不会”。
对此,简里里建议公众多了解关于情绪的科学知识,因为当有很多情绪症状反复出现,它可能来自于或导致相关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和任何一种身体疾病一样,它也需要药物的介入治疗。
“很多时候由于大家对这些信息的匮乏和不了解,错过了很多治疗的良机。”简里里鼓励大家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使用这个服务,询问专业的意见。
公众普遍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原因何在?绝大多数人表示“认为自己只是暂时的情绪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没有这种观念,也想不到还有这种方式”,接下来依次是“花费过高”、“觉得自己没有病”、“认为是自己性格的原因”、“不知道去哪里找心理医生”、“不愿意把自己经历的事情与困惑说出来”和“怕别人觉得自己不正常”。
“大家的反馈都真实存在。而我个人的感受是,最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已经开放很多。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从业者,也还需要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简里里表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高级人才特聘讲师徐科则从心理咨询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打了个比方,“在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是必需品;在中等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是调味品;在不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则属于奢侈品。”已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余年的徐科感觉到,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开放了许多,“2007年我出国之前,能够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人还很少,等到2009年我从国外回来,发现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人变得多了。”
虽然心理咨询在中国还不是必需品,“但已经是调味品了。”徐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