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中总有一处柔软

2013-08-15 00:43江岸
小康 2013年9期
关键词:赵姨娘探春心安

文|江岸

责编 鄂efan@chxk.com.cn

安全感、爱、相聚团圆不离散,这些心愿,是每个女人心中的一处处柔软,这些柔软像风一样、雪一样,在每个时代,飘散于世间女子的心上,等待我们去体谅

当前八十回《红楼梦》已近尾声的中秋夜里,黛玉和湘云两个父母双亡的孤女在一起对月联诗时,黛玉提醒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人生从来难以圆满,此事古难全,但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让人更懂得珍惜眼前所有。

其实黛玉自己,又何尝能真正明白“事若求全何所乐”?她对着宝玉时有种种多疑、嫉妒、无理取闹,因为爱是她生命中的唯一,但这唯一,却又如此不确定,时移世易,也许一切就会随时丧失。假如黛玉有父母,也许她的不安全感不会这么强烈。

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我倒觉得,李商隐有些诗就像是为黛玉而写的,比如“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黛玉,怎么会不喜欢?也许是李商隐诗里的暧昧不明,曲折婉转让她惧怕反感?台湾作家蒋勋认为李商隐作为一个诗人,有一种很特殊的生命风格,在个性上有些纠缠不清。他相信他的爱情大概也是如此,所以才写了那么多的无题诗。他说任何一种深情到了最后,都是缠绕的状态,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在了解和懵懂之间的非常暧昧的状态。

敏感孤独的黛玉恰恰是惧怕这种暧昧不明,痛苦纠结于和宝玉之间这种似近还远,似懂得又蒙昧的状态。她要的,是一份确定,一份心安。

大气聪慧的探春,则对母亲赵姨娘的事情特别敏感。探春这个女儿实在出色,赵姨娘此生从不得志,所以冀望从女儿这里找补回来一点。探春曾哭诉说:“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两三个月寻出一个由头来,彻底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

赵姨娘的“翻腾”让探春对此格外敏感。贾琏的仆人兴儿跟尤二姐演说起贾府众人时,描述探春是“玫瑰花儿”,又红又香,只是有刺扎手。

其实,平日里探春在众人眼中是“最和平恬淡”的一个小姐,让探春显示出“有刺”一面的场景,除了抄检大观园之外,几乎次次都是因为赵姨娘的事,或是她的行事,或是她说了什么糊涂话。

这个狭隘自私,说话行事浅薄粗俗的母亲,成了探春心里的一根刺。家事所累,烦恼的探春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另立一番事业……”这番话里有慷慨激昂,也有悲愤无奈。远嫁,对于探春,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已经活成人精了的贾母,在第七十六回的中秋之夜里,却显示出了她像孩子一样的脆弱和眷恋不舍。她一再迁延,不想结束中秋聚会,哪怕更深露重,也不肯散了去睡。众人强颜欢笑陪她,并不擅辞令的尤氏硬着头皮,讲了个一点儿也不好笑的笑话,贾母听着就“已朦胧双眼,似有睡着之态”,王夫人等叫醒她,想让她回房去睡,贾母还强撑着,说她只是“闭闭眼养神”。

她最喜欢的,是“看着多多的人吃饭”。她最害怕的,是曲终人散,是荒凉寂寞,是生命中的最后告别,是人生从繁华到凋落、从团圆到孤寂的过程。反而当大限终至,贾家真正败落,命运已无可避免地跌到了谷底时,贾母想必能长长叹一口气,反而心安了,开始从容自若地安排着一切身后事。

每个女人心中,总有一处柔软,等待我们去体谅。安全感、爱、相聚团圆不离散,这些心愿,是她们心中一处处柔软。像风一样、雪一样,在每个时代,飘散于世间女子的心上。

猜你喜欢
赵姨娘探春心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赵姨娘为什么总是气急败坏?
探春:可惜不是男儿身
最美探春是吐蕊
探春理事
此心安处是吾乡
探春
一顿饭一处心安
从赵姨娘形象看等级制度与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