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干部—如何才能“接地气”

2013-08-15 00:43胡颖廉
小康 2013年9期
关键词:接地气博士干部

文|胡颖廉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现挂任南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2012年底,我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第十三批“博士服务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挂职一年。

“挂在一边”与找好“导师”

从概念上说,挂职干部是指选派干部到下级机关、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务进行锻炼的交流方式,是一种临时行为。因此挂职干部的目标通常比较明确,一是做点实事,二是学习锻炼。然而受工作周期短、对当地情况不熟悉等因素限制,挂职干部一般没有机会直接分管核心业务,有的还没有明确分工,只是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被戏称为“挂在一边”。此时,挂职干部就需要发挥主动性,在分工中积极争取接收单位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最好能把自身熟悉的工作与不太熟悉的领域相结合。熟悉的工作容易干成事,有助于尽快融入新单位并打开局面,从而树立自信和威信。不过,仅此还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不熟悉的领域做起来有难度,但可以拓展视野和提升能力。我接触到的挂职干部中,有一些采取了这种模式,效果比较理想。

干事的目的并不是去大包大揽地替代当地任职干部,而是通过处理具体事务了解新环境的基本特点。做不熟悉的工作,也不要幻想在短时间内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一到两年的挂职时间不长,真正做到“身入、心入”不易,要干出点实绩更难。现在不少挂职干部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有“短板”也有优势,因此“以学为主,有限目标”的定位是比较合理的。

事实上就像“中国好声音”里的学员找导师一样,挂职干部需要“跟对人”,也要用心去找好“导师”。最好能协助一位精通业务且有热心带新人的当地领导开展工作,才有可能介入核心业务,学到一些干货,迅速提高工作水平。例如我本身在行政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社会管理理论,但对基层社会管理实际并不十分了解。我很幸运,挂职单位领导充分考虑我的专业背景,一方面给我充分施展的平台,牵头开展社会管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还让我协助分管相关部门,理论实践得以有机结合。

传递理念 建立规范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资金、项目和政策等外部资源,但更需要建立一套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换言之,“输血”和“造血”必须并重。过去我们强调“以GDP论英雄”,因此评价挂职干部业绩的主要指标是向上级部门争取了多少专项资金,或是招来了几个投资项目。这种观念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且用数字说话确实比较“硬气”,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生增长机制的建立。事实上,知识贡献同样重要,甚至比直接的财富贡献更具有长远意义。

记得在挂任伊始,组织部门领导在与赴桂“博士服务团”全体成员座谈中就提到上述观点。现在的挂职干部拥有越来越高的学历,有的还具备国际视野,这些正是基层急缺的,也是挂职干部的比较优势所在。对于“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来说,一方面要忘记博士的光环和头衔,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另一方面必须牢记博士的使命,不能满足于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也不可将眼光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要用所学知识谋大局、谋长远,做有技术含量的事。

那么什么才是知识贡献呢?我理解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传递理念,人的知识优势不具有叠加性,有时候一个人的新点子胜过一群人埋头苦干。新理念不见得非要坐下来长篇大论,可以是会议讨论中发表的观点,也可以是工作中展现的细节,甚至是日常的闲谈。传递自己的理念,可以激发别人思考。我的分工之一是协助分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这同时也是我的一个研究领域。我发现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事无巨细地包揽了太多活,企业的主体责任却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不利于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对此,我多次在专题会议上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提出政府监管部门角色应实现“从保安到警察”的转变。或许是受这一理念启发,一些部门逐渐采取措施转变角色。例如,原来由农业部门举办的农残检测机构撤出农贸市场,改由市场开办方自建蔬菜农残检测室,通过实行“以奖代补”节约财政资金并引导企业自律,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在市区各大农贸市场推进。在传递理念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规范。机关工作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精细化和规范化程度,这是现代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若能在不触动既定格局的前提下,帮助当地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一桩功在当下利在将来的好事。

“给自己找事干”

干部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隶属关系,这就可能出现派出单位“管不到”,接收单位“不愿管”的情况。当外部约束缺失时,个人自觉就很重要,否则会荒废了大好时光。一位当地领导告诉我,他见过个别挂职干部,在挂任之初有点新鲜感,到后来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消极怠工。媒体也曾报道过一些地方挂职干部赋闲等现象,便是典型例证。对于分工任务不多的挂职干部来说,珍惜时光做点有意义的事显得更为必要。

我接触过一位“挂兄”(挂职干部通常把挂职前辈称为“挂兄”或“挂姐”),因为工作业绩出色已经在当地留任,他的诀窍之一是“给自己找事干”。挂职期间他每天都要写好几页笔记,不论是大小会议还是下乡调研,遇到不懂的、拿不准的或是新鲜的事务,都认真记录下来,下班后再认真整理和思考。这其中有些疑惑可以找人解答,有些恐怕永远也没有答案。即便如此,写下来的终究比听到的更有启发意义。还有一位“挂兄”向我们介绍挂职经验时说,他在挂任之初给自己提了三个要求:一是尽快进入角色,摆脱稚气;二是明确总目标,倒排时间表;三是珍惜时间多走、多想、多学。每个专项工作结束后,他都会认真撰写或修改工作总结,并记录整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一年下来可以积累数万字工作笔记。我想这些做法都是颇有道理的,因为挂职干部一般不会对当地工作介入过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客观和中立姿态,超然地对待人和事,理性地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更加科学。这是思考的好时机,也是参与式观察的好前提。人生的挂职经历很难得,能够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是今后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接地气博士干部
制冷博士来帮忙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