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上的法治

2013-08-15 00:43邓子滨
浙江人大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斑马线国人行人

/邓子滨

人们过人行道时,总不免会碰上一些“鸣响喇叭,加速冲向斑马线”的“铁皮将军”。这是中国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幕,也是中国现时法治状况的缩影。我们有了一定的法治标示和路径,正如我们有了斑马线,但我们并没有认真遵循法治的规则,正如我们并没有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汽车不让行人,首先源于历史惯性。中国最早的有车族无疑是达官贵人,因而在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汽车和权势联系在一起。平头百姓给汽车让路,就是在给权势让路。追忆汽车出现以前的时代,一定级别的官员出门,坐官轿不说,还少不了差人衙役鸣锣开道。“闲人闪开啦,大老爷过来啦!”你听,路上的百姓都不过是些“闲人”,官老爷经过,不但要让,而且要快让,也就是“闪开”。这种意识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当国人普遍有车后,人让车已然成为习惯,而当前的路权分配和管理思维也延续并增强了这种定例。汽车时代,何止行人,成荫的树木、古老的屋宇,一切都要给汽车让路。

而汽车不让行人,也可以曲折地归咎于行人,因为有太多的行人根本不走斑马线。这背后同样有很多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目的轻手段。稍作延伸,就是重实体轻程序,重成效轻规则。哂笑“只看红灯绿灯,不看有车没车”,与嘲笑宋襄公“不鼓不成列”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近些年,我们似乎滥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使其庸俗化,鼓励便宜行事,贬斥墨守成规。视规则为束缚,视遵守规则为呆傻,不愿忍受遵守规则的代价,乐于玩味突破规则的利益。

“斑马线故事”告诉我们:法治成熟需要理性的规则体系,但更需要支撑这些规则的社会情理系统。如果法不容情,或者情不应法,我们所见到的就永远只能是“斑马线”上的自私自利和唯我独尊。

简而言之,国人不敬畏规则,只惧怕规则背后的人。摄像头之所以比信号灯更有威慑力,是因为人们相信它背后有一双权力的眼睛。

当然,规则不受待见还缘于路面上有太多的特权车,它们在堂而皇之地破坏规则,不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树立了极坏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一万次法制宣传,也经不起一次对法规的凌驾。总体说来,社会特殊号牌车辆的多寡与法治进步程度成反比。因此,由于特权对规则的扭曲,法治或者一直在昏睡,或者根本就不被信仰。

环顾世界,汽车礼让行人,香港做得最好,澳门次之;台湾像块跷跷板,由北向南一路滑坡,台北很好,高雄很差;放眼欧洲,大致情况是瑞士、德国、英国最好,西班牙、法国次之,奥地利、意大利又次之,捷克、波兰只能说等而下之。这个排列,同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法治程度是大致匹配的。法治越健全,斑马线上越文明;法治越败坏,斑马线上越是乱象丛生。

如今,我们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和整饬各类汽车违规行为,其中就包括“车让人”。官方的提倡,交警的努力,必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不过,这个过程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没有警察也是可以办好的,甚至办得更好。试想一下,让每条斑马线附近都站上警察,假如警力充裕,那对于斑马线上的秩序一定是极为有效的。但有时候我们宁可不要这种“有效”,因为身边站满警察只能说明法治的不彰和软弱。斑马线是具体而生动的全民法治的课堂,应当在这里学会建设无须权力的秩序,也由此提升人的尊严和自治。

猜你喜欢
斑马线国人行人
礼让斑马线
礼让斑马线
创意斑马线
偷斑马线的人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国人赴日“抢盖”引反思
行人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