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从幼儿园到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直减下降,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呢?
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经历告诉我,主要有如下因素:(1)学校外因素:首先是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更多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最主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就被慢慢地扼杀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的影响就构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好,而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2)学校的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更多地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改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没有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沉闷,讲课呆板,这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力?如何激活孩子们的艺术细胞,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呢?我认为学校外部环境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值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败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是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只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正处于开发阶段,这些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比如初一人物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想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得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自己最熟悉,能画得更像;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最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当兴趣产生“阶段性”成果时,我们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并正确地加以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注重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教育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是简单地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不可能和一个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指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要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留恋、向往。再次,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所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闭门造车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不如让学生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旁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后让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体悟,感觉生活就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对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色彩不受约束,这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之处。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尽管有些创作上稍有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时就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很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在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之后,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作品,这对他的自信心是多大的鼓励!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应尽量让儿童成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性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做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有畏难情绪;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只当成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致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应该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发挥它特有的优势。
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案,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创作过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地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来上,让他们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孩子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现代化教育不能仅仅是死板地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教学问题是相关教学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还可通过声音、音乐、图像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我们要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激活其艺术细胞,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多彩的艺术世界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