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艳
中央苏区的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它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对中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央苏区教育,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7年10 月至1934 年10 月苏维埃区域的人民教育。
苏区教育是在“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条件下,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边界地区和异常频繁的战争环境中兴办起来的,具有非常鲜明的革命特色。
苏区教育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围绕现实革命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它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法规,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制度,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教育的前奏,也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苏区教育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开始了,直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后,才出现了相对统的、独立发展的人民教育体系。它是从一小块一小块互相分割的革命根据地中萌发和勃兴起来的,由于根据地的建立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且是波浪式的向前推进,因此教育的发展相应地呈现出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苏区教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按照“工农武装割据”的实际需要,有领导、有计划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红军自身教育开始,除干部教育和工农业余教育之外,还大力发展儿童教育,以培养革命的新后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造就根据地建设的各类技术人才;发展师范教育,输送红色学校教员。
苏区儿童教育主要以小学教育为主,实行五年义务教育,实现工农子弟的免费教育。根据地克服经费和师资等诸多困难,积极创办列宁小学。由于推行正确的儿童教育政策,众多的工农民众及其子女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教育权利。1934 年中央苏区统计,在2932 个乡中,共有小学3052所,学生97710 人。同时期国民党统治的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不足10%。
工农业余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是苏区最具特色的教育工作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文化、军事为主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运动三个方面。采取夜校、半日学校、补习学校、识字组等多种形式,并同时进行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据统计,闽浙赣省弋阳县,到1934 年,原占人口95%的文盲,已有82%的人口摆脱了文盲状态。
红军教育是以大力培养红军的军事、政治干部为目的的教育,在整个苏区教育网络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始终处于一种主要的战略地位。主要分为两种教育形式:一方面,建立红军学校、发展军事院校教育。设指挥、政治、参谋三个系,培养团级以上的军事、政治干部,另设高级班,培养军级以上的干部。培养连排级以上红军彭杨步兵学校,红军特别学校和游击队干部学校,还有一些各军自办的军政干部学校和训练班。另一方面对全军官兵中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教育,这种普及教育旨在提高红军的军政素质和文化素质。
革命战争急需一支忠于苏维埃的领导干部,因此,干部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得到蓬勃发展。干部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在职干部教育是苏区普遍的经常的教育形式,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在职教育外,还创办了一批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领导斗争的各级干部。1933 年,苏区当时各种条件都非常艰苦,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瑞金创办苏维埃大学,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干部。毛泽东亲任校长,招收1500 名学员,实践证明这些学员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苏区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匮乏, 苏区积极开展师范教育。1932 年,创办师范学校培训小学教师,科目有政治、算术、理化、常识、体操等,后来发展为中央列宁师范学校,课程更广泛;1933 年,创办中央教育干部学校,培养教育行政干部。1934 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把师范教育统一为四种:小学教员训练班、短期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高级师范学校,都开设相当多的科学课程。
苏区职业技术教育,以女子职业学校和短期职业中学为主要办学形式, 以青年女子为主要培养对象, 是苏区教育中的不可忽视的类型。当时的职业技术教育几乎涵盖了苏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中央苏区的教育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它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提升教育的社会化和生产化程度。党和苏维埃政府在领导中央苏区的教育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党和苏维埃政权培养造就了大批不但有理论知识而且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秀革命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必然会对教育提出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继续保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以教育为先导和基础。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各级各类教育,几乎将中央苏区的每个人都囊括到了教育之中,初步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基本的公平,并使中央苏区原本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实践证明,正是在教育普及的推动下,中华苏维埃政权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因而教育也必须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中国民众,使人民群众能真正共享发展成果。为了确保教育能够惠及中国的每一位民众,要通过在教育发展中实行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解决好这些地区的教育问题,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
第三,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师资建设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创办各级各类师范教育,培养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另外,也吸纳旧知识分子为中央苏区的教育建设所用。中央苏区时期的师资建设可谓是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最终建立了一支在当时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央苏区教育建设的发展。当今中国的教育,在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内外部需求的综合影响下,更加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教师专业素质的现代化,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务必要总结利用中央苏区时期师范教育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结合现在的教育实情,进一步推进师范教育。同时,要像中央苏区时期的师资建设一样,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例如,除了开展系统的师范教育,还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他们,要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第四,注重教学改革,倡导素质教育。中央苏区教育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中央、省、县三级都为列宁小学编写教材,教材特点是紧密联系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紧密联系当地群众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内容丰富,乡土味浓郁。列宁小学还很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把教育适合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规定为小学教授方法的三条重要原则之一。它倡导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反对机械地记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苏区教育闪耀着素质教育最初的光辉,中国后来的教育体制吸收了这个优点,并使中国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
[1]胡丁慧,袁鲁宁.中央苏区教育建设及其经验[J].传承,2008,(8).[2]李国强.苏区职业技术教育[J].江西教育,1994.[3]沈莉.中央苏区教育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4]郭文亮.中央苏区的义务教育[J].教育评论,1987,(1).[5]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