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十三)

2013-08-15 00:46程弓
黑龙江史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明王朝黑龙江

程弓

1432年(明宣德七年),由于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自觉年迈,力不从心,向朝廷乞请致仕,让他的儿子康福接任他的工作。宣宗接受了他的请求,准予他致仕,委任康福为都指挥同知。同年,康福即去复命就职,朝廷为了表示对康福的重用和支持,再次任命亦夫哈为钦差,让他统领官兵2000余人,乘坐大船50艘,携带着大量物资,护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来到奴儿干城,看到永宁寺已被人破坏,心中不悦,众人亦恼火。毁寺者见大量官军开到,“皆悚惧战栗,忧之以戮”。经过询问,得知这是当地吉烈迷人干的。亦失哈弄清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后,没有追究,更没有惩罚参与拆毁永宁寺的居民,反而“宴以酒,给以布物”,愈加抚恤,并决定在已毁寺庙原基址上再建原寺。这说明亦失哈很好地掌握了明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好生柔远”的政策。他顾全大局,从争取当地各少数民族民众出发,立即组织力量,重建寺庙。于是,各族“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表示“我等臣服,永无疑矣”。使“无一人梗化不率者”。由于当地人等倾心相助,工匠们齐心协力,重建工程进展顺利。重建的寺庙及塑像,华丽壮观,超过先前。重修永宁寺后,又复立永宁碑并在碑上篆刻《永宁寺碑记》。这是值得纪念的日子,1433年(明宣德八年)3月,为了记述永宁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题为《重建永宁寺记》。它与《永宁寺记》碑一样,镶刻着汉文、蒙古文、藏文和女真文四种文字。根据当时在特林江边所修的永宁寺的两座石碑记载,亦失哈于1432年(明宣德七年)的巡视,是“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特林的。明政府又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以资接济。这些史实都充分说明,整个黑龙江流域是我国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说明了黑龙江在明代,已成了我国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历朝历代为我所辖。两碑今藏于海参崴的两处博物馆,是该区隶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当亦夫哈一行返回时,弗提卫女真指挥同知佛家奴等17人也随同亦失哈来到京城,向宣宗敬献当地持产,受到了明政府的礼遇、优待和厚赏。随同亦失哈出巡的官员也受到了明政府的嘉奖和鼓励。

亦失哈先后计10次长途跋涉,到奴儿干都司巡视,沿着松花江、黑龙江到达库页岛,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抚慰边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亲自挂帅领军,夏秋走水路,沿江一次有50艘大船,2000多名官军,浩浩荡荡,气势壮观。冬天驾狗爬犁或在冰封的江面上疾行,或驰于陆路,沿途于狗站“打间”,一行人等扬鞭逐犬,飞驰江上。冰封雪飘,人欢犬吠,景色绮丽,一派胜状。亦失哈十下奴儿干,不仅建立了都司衙署,还兴建了永宁寺,立了永宁寺碑,重建永宁寺后又重立永宁寺碑,使明朝留下了管辖和经营黑龙江流域及广大地区的实物见证。亦失哈十下北海,是为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伟大壮举。

1434年(明宣德九年),女真地区灾荒,难以生计,女真人被迫卖儿卖女,四处流亡。逃向辽东的女真难民,苦不堪言,希望得到官府的赈济。针对这一情况,亦失哈急忙上疏,请求动用贮存在这里作为赏赐奴儿干的粮食和物资,赈济前来求食的难民。明英宗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除此之外,亦失哈还动用个人的积存,救济难民。

1435年(明宣德十年),明政府为了加强辽东防务,加强对辽东都司官员的配备,决定任命亦失哈为辽东镇守太监,让他与总兵官一起负责辽东防务。自此,他便成为辽东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之一。从那时起,亦失哈镇守辽东长达15年。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女真族由蛮荒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处在这种转折时期的女真族各部之间,不断发生着争斗甚至恶战。作为镇守太监的亦失哈,一直努力谋求协调女真内部关系,研究争取女真归附的策略。为了阻止女真部落的骚扰抢掠,亦失哈与总兵官曹义加强防守部署,组织动员军民进行反击。在任期间,亦失哈还充分利用自己是女真人,熟悉本族各种情况的优势,积极处理好涉及女真的各种事务和女真与明政府的关系。对部族间的争端和仇杀,他进行了大量细致有效的调解处理。对女真一些严重暴动、骚扰和抢劫汉人的活动,亦失哈会尽最大可能及时平定。而最经常、最大量的工作,则是通过物质的赏赐,安抚女真族人。由于他能统率官兵,斩杀来犯之敌,夺回被掳掠去的人口和资财,因而连续受到朝廷的嘉奖。1445年(明正统九年),明英宗降旨赐给亦失哈每年米四十石。三年之后,又以他征讨有功,每年给他增加禄米七十六石。

在处理明朝与女真族关系上,亦失哈主张与女真人互通有无,进行平等的经济文化交流。亦失哈与都御史王翱、李纯经过仔细调查,认真研究后上奏朝廷,建议将辽东广宁各库收贮积压的衣服等物资,投放市场,与女真人平等交易,满足需求,各得所需。明英宗批准了这一请求。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人民生活要求,也使国家得到了急需的物资。此后,亦失哈了解到铁器和耕牛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然而明政府长期禁止将铁器和耕牛卖给女真人。于是,亦失哈上疏朝廷,说明海西等地女真人每次来做买卖,都想用马换牛,他们种地需要牛,而官军又缺马,用牛换马,互通有无,各得其利。从而说服朝廷改变了原来的政策,允许以牛换马,并且允许卖给女真人钢铁器皿,不仅活跃了市场,有利于军队装备,也有利于海西女真农业的发展。

元朝败亡后,元朝残余势力败退漠北。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撤销塞北军事重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诸卫,使北部防线南移数百里。蒙古贵族乘机扩展势力,分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大部。三部之间,相互仇杀,又不时侵扰明朝北部边界汉族人居住区,成为来自北方的主要威胁。因而,时任辽东任镇守太监的亦失哈,也需要谋求一个对付蒙古旧部的策略。1434年(明宣德九年),瓦刺部脱欢统一了鞑靼、瓦刺两部。他的儿子也先嗣位后,首先用武力征服兀良哈三卫,以后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联合,频繁袭击侵扰汉族居住地区。面对这种情形,亦失哈奏请朝廷以年富力强的胡源代替年老体弱的夏通担任都指挥同知守卫开原(辽东都司治所),总管军务。让备边多年,熟知边务的镯住马继续守边。同时,针对兀良哈三卫的入犯,组织兵力,予以反击。此时,蒙军表面与明朝互通贡市,请求通婚,以保和好,但暗中刺探明朝虚实,寻机举兵,图谋恢复元朝统治。明朝北边守将察知瓦剌军蓄谋南攻,多次奏疏加强戒备,以防不虞。但太监王振操纵朝中大权,竭力粉饰太平,致使北部边备日懈。

明廷初时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互通贸易。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也先派2000人前来进马,诈称3000,以冒领粮食。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同年7月,也先认为攻明时机成熟,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弃婚约为由,倾全力分四路大举攻明。脱脱不花从兀良哈出兵,进军辽东;阿刺知院入侵宜府,围攻赤城;别遣一支骑兵入犯甘州,也先本人率领主力,直趋大同。当蒙古兵出现在开原镇北时,亦失哈与总兵官曹义、提督军务右都御史王翱曾火速率领官兵前往迎击,虽然获有小捷,但未能彻底扭转战场局势。由于明军决策失误,也先长驱直入,8月在土木堡两军决战的时候,50万明军死伤过半,明英宗皇帝也成了战俘。正是在这个期间,辽东战场也兵败丧师,失地失人。“三万蒙古骑兵入境,攻占驿堡屯庄八十处,虏去官民男女一万二干二百八十口,马六干匹,牛羊二万余只,盔甲二干余副。”(温跃宽)

几天之后,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刘孜上疏报告辽东战场失事情况,着重指出亦失哈等军事长官平时不加严防,给来犯的蒙古兵以可乘之机;被虏去的官民都盼望得救,而各官闻知却无动于衷,教场上存放的军事器械,因无人严守也被抢劫一空。因而,要求朝廷对于失职的有关官员明正典刑。在刘孜的奏疏中,说到一个叫施带儿的百户,“交通外寇,泄漏边情”,并且要求巡按御史认真查处。这个施带儿是亦失哈的家人。这样,就把亦失哈牵连了进去。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12月,刘孜再次上疏弹劾,列举出亦失哈的三大罪状:一是说他是海西女真人,怀疑他暗中与瓦刺勾结;二是说辽东战场官军不行追击责任在他;三是说他在东北任事多年,收养义男,隐占军士佃户,数以百计。因为第一、第二两条没有确凿证据,多是分析、推断,第三条即贪污,实为当时官员之通病。所以朝廷在处理时,只是下令将施带儿处斩,而对亦失哈未多追究。

亦失哈晚年并没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且政治上失意而消极颓废。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表示对明政府的忠心,在1450(明景泰元年)还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易信(有些史籍载为亦信),并孜孜于研究改良武器。1450(明景泰元年)2月,他上疏请求改造手把铳,指出手把铳点燃发射一次以后,到发射第二次时,要重新装药,这个空挡很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因此建议把手把铳的柄加长到七尺,前面装上枪头,这样,遇到敌情紧急,要第二次发射而来不及装上火药时,也可以用枪头和敌人搏斗。他还特地造了个样品送到北京。皇帝果然采纳了他的意见,诏令兵仗局按照他设计的图样,重新打造手把铳。这种新式的手把铳把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武器的有效杀伤力,这是近代在步枪上安装刺刀的先驱。亦失哈的这项发明,比17世纪中叶法国造出的带刺刀步枪和枪剑,领先了200余年。1450年(明景泰元年)5月,这位在辽东任镇守太监16年的亦失哈,奉诏回到了京师。

亦失哈以钦差大臣身份多次巡视奴儿干,促进了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民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又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亦失哈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在明代,由于有了这条1500公里长的“丝绸之路”,中原地区(包括东北南部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轻工产品——棉帛、丝绸、瓷器、金银饰物与棉绸服装、纸张、粮酒等物品,才得以大量进入黑龙江地区,到达北部、东部的边远边疆与库页岛。而黑龙江地区的土特产品,如貂皮、水獭、玄狐等名贵皮毛和珍珠、海参及海东青等,也通过这条冰雪丝绸之路不断运往关内各地,进贡朝廷或换回绸缎衣物器具……同时,亦失哈在出任辽东镇守太监期间,上疏朝廷,建议与女真人互通有无,进行平等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为辽东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亦失哈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在明王朝有权有势的太监,在独自镇守一方时,他亦有驱使军人为自己干活、隐占军士佃户、据说还有他收养义男家人等等诸多不端行径。但总的来说,他在开拓通往东北极边地区的大通道——海西东水陆城站,开发、巩固东北边疆、发展女真农业生产、加强女真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应该得到后人充分肯定的。

7.4亦失哈十下奴儿干

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重用宦官不乏其例,明王朝从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则更加突出。有明以来,因罪恶昭彰、祸国殃民而记入史册的宦官为数不少。如英宗朝的王振、曹吉祥,宪宗朝的汪直,武宗朝的刘谨、谷大用,穆宗朝的冯保,神宗朝的陈奉、高淮、梁永,熹宗朝的魏忠贤、崔文升等等不一而足。但永乐皇帝朱棣一朝有三位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太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在华夏文明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第一位是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妇孺皆知的三保太监郑和。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其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第二位是侯显,他也是明朝宦官,藏族,藏名洪保希绕。祖籍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寺底下村,是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活动家。侯显在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成就突出;在沟通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汉、藏关系史上一位极有影响的藏族人物。侯显还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在郑和船队的指挥部中,侯显的地位名列第三,仅次于郑和、王景弘。侯显为创造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奇迹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三位就是亦失哈。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到宣宗宣德九年,亦失哈曾十次奉命带领船队装载大批货物,开通松花江——黑龙江,直至极边地区,数千里的“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巡抚和巩固了东北北部边疆奴儿干地区。亦失哈其人,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位原籍黑龙江流域的海西女真人虽才高八斗,功高盖世,却未见正史记载。在《明史·宦官传一》中,只有关于他末年的寥寥数语。身为一名太监,毕竟出身卑微,身世不受重视,所以,记载不清亦属正常。但亦失哈是我国历史上创建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一人,是御承钦差大臣10次巡抚黑龙江下游极边地区的第一人,是践行“开疆拓土实现大明一统”的第一人,是开辟“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背负中央政府修好边疆少数民族使命的第一人……是刻在《永宁寺碑》上数十人中的第一人,也许是既熟悉东北女真等各民族风土人情,又熟知大明典章律制,还精通汉、蒙、藏及女真文的第一人。立在奴儿干特林地方,由他监撰的永宁寺碑,刻有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即是最有力的佐证。

奴儿干,又写作弩尔哥、尼鲁罕、纳里干、耦儿干等,是黑龙江下游女真人与各部族不同语音的汉译异写。壮美图画之意,即说奴儿干地方江河如织、群山巍峨、锦绣美景,宛如诗画。

金元时期,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被称为吉列迷(或吉里迷)。奴儿干是指黑龙江下游的支流亨滚河(也写作恒滚河),即今俄罗斯阿母贡河汇入黑龙江的河口一带。这里峰峦重重,江河纵横,临江近海,地势险要。向东扼控黑龙江入海口,隔鞑靼海峡与苦夷(库页岛)相接;向西连接黑龙江中游及松花江海西女真人地区,是东北边疆乃至东北亚东端的咽喉要冲、枢纽之地。正因是如此,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征东元帅府。1403年(明永乐初年)设立了东北边疆第一卫——奴儿干卫。1409年(明永乐七年)又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大明王朝的东北部边疆。于是,奴儿干代替吉列迷成为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的统称。

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其地理位置独特,因地处亚洲东北端,堪称亚洲的东北门户。由于这一地区东临太平洋,是亚洲与美洲两块大陆相距的最近点,从古至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人都将此地称为中国的东北大门。中国历代王朝之君主,无不看重此地。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与明成祖朱棣这两位帝王,纵览天下,雄才大略,对这一地域尤为重视。无论是尚未继位做太子,还是君临天下当天子,朱棣皇帝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明成祖对黑龙江流域的开发、辖制与经营决心之大,谋略之深,投入之多,力度之强,可谓史无前例。当他继承了其父朱元璋的遗志统一东北极边地区之后,立即全力招抚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阿速江)流域的女真人与各部族势力。1403年(明永乐元年)即位之初,明成祖朱棣派邢枢偕知县张斌等人,前往几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至吉烈迷诸部抚慰招抚。次年,邢枢等回朝复命,明廷随即决定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卫。明朝在黑龙江下游地区建立卫所即始于此。1404年(明永乐二年)2月,在元东征元帅府旧地设立奴儿干卫。奴儿干卫是明王朝在黑龙江流域最早设立的卫。此后“敕使之至其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明王朝相继设立了100多个卫,以后,又建立了奴儿干都司,形成了北部边疆前所未有的军事行政管理网络,这一地区成为中华大一统不可或缺,名副其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加强了对这一地区边民的抚慰,据《明太宗实录》记录,永乐期间赏赐给奴儿干都司与卫所头领彩缎、纻丝、袭衣有8次之多。纵观这些做法,无疑是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举措、大手笔。

1409年(明永乐七年),奴儿干头目忽剌冬奴等这一地区的65位头领来朝,谦恭礼尚,言辞恳切,请求设立类似元代征东元帅府的统一管理机构。明成祖早有此意,于是,顺水推舟,决定在特林地方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流域各地军政合一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此广大的边塞地区,如此复杂的多民族聚居地,不仅需要高层次统治机构施行有效管理,也需要实现与中央政府的信息通达,更需要对众多部落进行安抚与教化,从而实现边地顺服朝廷,确保边塞安宁。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沟通,令其信服,以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对明王朝中央政府的认识与依赖。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而巡抚奴儿干都司,实现明成祖宏伟意愿,完成大明一统的历史使命,这一重任落在了内官亦失哈的肩上。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皇帝任命内官亦失哈为钦差,“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这是著名的《永宁寺碑记》所记,也载于《明实录》永乐七年闰四月己酉。

亦失哈第一次巡抚奴儿干是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但筹备此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自1409年(明永乐七年)冬天决定东去奴儿干巡抚边地后,明廷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要造大船25艘,要载官兵1000余名,要给奴儿干各部头领带去赏赍,要给百姓带去大批物资,事关重大,启能草率,更不可仓促。由此可见明王朝永乐皇帝对此事高度重视,让后人联想到奴儿干在明成祖心目中的分量是何等重要!1411年(明永乐九年)春,费时一年终于造好的25艘巨船,装满从关内各地运来的布帛丝绸、粮食器具等物资,千余名官兵登船,在亦失哈的率领下从吉林船厂(今吉林市松花江边)扬帆起航,顺流前行,沿松花江进入黑龙江,乘风破浪,“浮江而下”,劈千里沃土,破黑土平野,穿梭于广袤的东北大地,游弋于千山万水中。可以想象,600年前那行如巨龙般的庞大船队,帆影重重、舞动春风,船舷拍浪,晓夜兼程,千里水路,顺江下行,旌旗招展,首尾相衔,直下奴儿干,场面是何等壮观。亦失哈第一次率领船队下奴儿干,这在东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壮举。而抚恤东北边疆各族人民,更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他到达奴儿干之后,联络各部首领,“广布天恩”,向奴儿干、吉列迷、恒古河等卫头领宣布了朝廷的“敕谕”,令“皆受节制”。对当地各部族人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向各部族人民宣布了朝廷与皇帝的恩德,要求他们忠于大明王朝。然后与随行的康旺等官员共同“开设奴儿干都司”。

亦失哈第二次去奴儿干是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的冬天。是第一次去奴儿干返回后的第二年冬天,即“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刚从奴儿干回京的亦失哈,风尘仆仆重返阿什哈达(今吉林市)造船,于次年春第二次巡视奴儿干。这一次奉命巡视,亦失哈带去大批物品作为给奴儿干臣民的“赏赉”。到达奴儿干后,他完成了两件永载史册的壮举。其一是从奴儿干继续扬帆向东,直抵黑龙江入海口庙街(今俄国尼古拉耶夫斯克),穿越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峡后,“亲抵海外苦夷”,登上库页岛巡察大明王朝最东端的领土。然后折向南到库叶岛南端果伙。果伙隔海就是日本的虾夷(北海道)了。“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以朝廷钦差身份接见当地部族头领和岛上民众,并赐男妇以衣服,器用及粮食,向当地官民宣示朝廷对苦夷(库页)民众的关怀。明代永乐碑——《敕修永宁寺碑》的《永宁寺记》载:内官亦失哈二次巡察奴儿干,于永乐十年沿黑龙江水道至出海口过海峡登上库页岛,向“苦兀诸民,赐男妇以衣服”;《明宣宗实录》也有官员赏赐给“苦兀”兀列河卫头领与土人“绢布”诸物的记载。纵览典籍史册,在我国明代之前或之后,尚未找到第二个朝廷官员登上库页岛的。作为开此先河的第一人,亦失哈所做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言而喻。其二是在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修建永宁寺,供奉观音菩萨,刻石立碑,即“永宁寺碑”。碑文记载了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建永宁寺刻石碑自然是为了宣扬大明王朝的恩威,宣扬朝廷的恩德,当然也寓有祈祝奴儿干边地与民众永远安宁之意。《永宁寺碑记》记载了奴儿干人的心愿:各部“莫不朝贡内属”、“吾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臣服,永无异意矣”。由亦失哈领衔刻名的各部头领多达20人。《永宁寺碑记》不仅是大明王朝江山一统的标志,更是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见证。

明代史料表明,从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到公元1432年(明宣德七年)的20多年间,亦失哈先后10次奉命巡抚奴儿干。其中有几次无具体记载,还有一次未见记载。据温跃宽、张克等学者推测,亦失哈第三次、第四次奉旨巡视奴儿干,也应在明成祖永乐年间。

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船队的规模胜过从前几次。《辽东志·外志》记曰:“松花江上有河曰稳秃,深山多产松木,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稳秃河即松花江支流温徒河,温徒河进入松花江的河口在今吉林市西南。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第一次奉命到吉林造船,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明实录》宣德七年五月丙寅)。洪熙元年刘清二次造船,是年(公元1425年)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返回,受到皇帝赏赐。“敕辽东都司赐随内官亦失哈等奴儿干官军一千五百人钞有差。”(《明实录》卷十一)由此可见,受赏官军有1500人。足见亦失哈五下奴儿干,船队规模胜过以往。

亦失哈第六次去奴儿干是1426年(明宣德元年),这一年朱瞻登基继位,即宣宗皇帝。明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指定朱高炽为皇太子后,又立刻将朱瞻基正式立为皇太孙。仁宗朱高炽登基不久,在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11月1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史上赞誉“宣宗皇帝大有乃祖之风”。公元1426年至1435年,朱瞻基共在位10年。有了前面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明朝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恢复和发展,到了宣宗统治的时期已是国泰民安,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政权最稳定的时期。明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诣也很深,诗文很有文采。他也经过了良好的武备训练,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明君。1126年(明宣德元年),亦失哈奉宣宗朱瞻基之命,与辽东都司定辽右卫都指挥佥事崔源等人“下奴儿干等处宣谕镇抚”。这是亦失哈代表新登基的皇帝,前往奴儿干对黑龙江下游地区各部族进行宣慰,以示“皇恩浩荡”,“仁爱万民”。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时,一次运往“奴儿干官兵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为二万一千石”(《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一)。与第五次一样,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也是当年往返的。新皇帝对亦失哈等此次远赴边疆宣谕很满意,于是,在1127年(明宣德二年)2月,“赐往奴儿干及招谕回还官军钞千户一百锭,百户钞八十锭,旗军四十锭,命辽东都司给之”(《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一)。从以上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朝廷赏赐丰厚,还可以分析出,随亦失哈下奴儿干的是辽东都司的官兵。

亦失哈第七次下奴儿干应该是公元1429年(明宣德四年)。此前,“波罗河(在库页岛)地方头人阿同哥向明廷贡献方物”(《黑龙江省志·大事记》),据《明宣宗实录》卷六十记载: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十二月,朝廷“召内官亦失哈等还”。《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五还记载同往的有金声、白伦等人。可见亦失哈第七次下奴儿干是在这一年,即当年出发,12月返回。12月份的东北大地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在冰封的黑龙江、松花江上驾狗拉爬犁返回京城,寒风凛冽,呵气成霜,举目四望,满目银白,远山近岭,气象万千,江天林海,一派苍茫,冰雪丝绸之路的奇观胜景,非亲身感受,实地体察而难知其壮美无限。

亦失哈第九次下奴儿干是1430年(明宣德五年)3月,亦失哈还带去了宣德皇帝的一道敕谕,令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松华河、阿速江等各卫指挥,“令皆受奴儿干都司节制”。其中海东囊阿里卫在库页岛,恨古河即亨滚河,松华河即松花江,阿速江即乌苏里江。此时,明王朝己在东北边疆设置了200多个卫,奴儿干都司管辖的范围已相当大。1431年(明宣德六年)亦失哈返回。在这一年的7月29日,奴儿干都指挥同知佟答刺哈去世。因其子佟昱年幼,明廷以其侄佟胜袭职。11月8日,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以疾辞职,告老退休,朝廷命其子康福袭奴儿干都司指挥同知。(《黑龙江省志·大事记》)

公元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抚奴儿干,袭父职任奴儿干都指挥使的康福,同去赴任。这是明王朝最为隆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派钦差大臣到黑龙江下游地区及奴儿干城进行宣抚。此时,作为开创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一人,亦失哈的人生经历达到了最辉煌的顶点。据《重建永宁寺记》记载:“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福,率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奴儿干。”《明实录》也记载:“遣中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兵松花江造船。”吉林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在吉林船厂近处)记载:“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刘清造巨船五十”。与亦失哈第一次下奴儿干的船队相比,这次的大船数量正好是此前的两倍,所率官兵也增加了一倍,多达2000人。如果说第一次的船队已够庞大,50艘巨船在松花江上一字排开,首位相顾,前后至少得有20公里,一座由50艘大船组成的长达数十公里的游动城市,白天千帆林立,旌旗飞扬,晚上灯火通明,更鼓不断,其声势和规模可谓空前宏大,蔚为壮观!更值得提及的是,2000人乘50艘大船,平均每艘船乘40人,还要装载朝廷赏赐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与民众的物品:布帛绸缎、器具、酒和粮食。宣德二年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时,一次运往“奴儿干官兵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为二万一千石”(《明宣宗实录》卷三十一)。照此计算,这一次下奴儿干,每艘船上的货物重量应该不少于60吨,50艘大船载3000吨货物在松花江和黑龙江上航行数月,在580多年前,这应该是个很大的货运数字。是有史以来,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最为壮观的历史画面。

除了随行官兵吃用,明王朝每次对奴儿干各部族的赏赉是十分丰厚的。这一次到奴儿干特林,眼前的景象是“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虽然如此,但亦失哈没有惩罚“吉列迷毁寺者”,而是对当地民众“好生柔远”,进行安抚,“特别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于是,民众老少,踊跃欢忻,咸啧啧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重修永宁寺记》)接下来“并准备重建该寺。当时随从亦失哈巡视的还有定辽右卫都指挥崔源,呕罕河卫头目阿不哈等人,心虽难平却不敢多言。”(《黑龙江省志·大事记》)

纵观此事,可以看到亦失哈对毁寺这一事件处理得很成功,不仅保持了奴儿干地区的安定,而且提高了明王朝的威望,巩固了明王朝对边疆的统治,收到了圆满的效果。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亦失哈认真贯彻明王朝对东北各民族的怀柔羁縻政策,也可以看到他本人对百姓颇有仁爱之心,这充分体现出一位封建时代成熟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好在“基址存焉”,亦失哈“遂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劳而毕。”次年3月21日,亦失哈等在奴儿干当地各族人等的支持下,完成了永宁寺的重建工程。重新修建的永宁寺华丽典雅,犹胜于前,并立重修永宁寺碑,镌《重修永宁寺记》(《黑龙江省志·大事记》)。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又刻石立碑,且同样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刻成碑记的《重建永宁寺记》。此碑的意义远远超过《永宁寺碑》。它不仅表明奴儿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更表明包括奴儿干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忠于中原王朝,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的信心与决心。

距今600余年前的15世纪初叶,明朝的黑龙江籍女真人亦失哈,统领庞大的巨船船队“浮江而下”,或率队乘狗拉爬犁、马拉爬犁,沿冰雪丝绸之路——松花江、黑龙江1500公里水路或冰封的江面,先后10次往返于奴儿干与京城,巡抚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东北边疆广大地区。为促进中原与东北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加强文化传播与情感交融,维护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东北和极边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开辟冰雪丝绸之路的亦失哈与同在大明王朝殿上为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郑和,堪称我国历史上完成伟大壮举的两大功臣,功勋卓著,名垂千古,永为后人所乐道。

猜你喜欢
明王朝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加快建设农村清洁取暖设施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平播战争中杨氏失败原因探析
明代西南地区土巡检司的人事制度
羡慕等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黑龙江出版集团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