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华
(喀什师范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关乎到能否切实抵制“三股势力”的反动阴谋以及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科学无神论”教育从2002年在新疆各高校开设以来,已经走过了10年的年头,尽管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客观而言,新疆各高校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事诸如“乃玛子“宗教活动的情况仍是屡禁不止。部分学生宗教思想仍很活跃。因而,如何切实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无神论教育仍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第一,文化的固守性导致文化的不适应性。新疆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决定了新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新疆偏于西北一隅,地理上远离中华文化中心。丝绸之路的衰败愈发疏远了新疆与内地文化间的交流。相离甚远的小块绿洲与牧场加之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们的对外往来,使新疆各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封闭半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只是一代代言传身教,承袭着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均促成了新疆地区文化的固守性。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十年来,交通的改善密切了新疆内部以及其与内地的联系,但文化的固守性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这一点在新疆南疆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文化的固守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无神论教育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及与之相连的伊斯兰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前一方面的影响,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会有着一定程度的文化不适应性。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思想与其头脑中深藏已久的宗教思想以及浓厚宗教环境氛围的相互矛盾会造成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不适或一定程度上的排斥。
第二,“三股势力”及非法宗教活动的存在加剧学生思想认识的混乱。“双泛”,即“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是”三股势力“鼓吹与利用的两大思潮。“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往往以长期潜伏的方式,通过对民族文化的逐步渗透从而企图达到文化上分裂祖国的目的。20世纪以来,文化、教育领域是泛突厥主义对新疆渗透破坏的首选领域。因此这种方式更加危险,也更加难以铲除。因为“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总是以民族主义为幌子同民族意识、宗教信仰、民族语言以及民族历史纠缠在一起,从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危害性。“双泛”否认文化是一开放的、不断更新的体系,蓄意夸大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味宣扬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一致性。三股势力试图将维吾尔族文化拉入泛伊斯兰教主义的深渊,将维吾尔族群众拉进对伊斯兰教的盲目认同世界之中。与这一目的相联系,“三股势力”不仅大肆宣扬所谓“维吾尔族都是穆斯林”,而且借用一切机会如帮贫助困等方式拉拢在校大学生从事宗教,甚至分裂行径。
第三,高效科学无神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未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目前,新疆高校“科学无神论”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存在的以下问题,影响着“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科学无神论课程、课时设置弱化。2001年,针对“三股势力“及邪教法轮功组织对新疆教育领域的渗透,尤其是对新疆高校的渗透情况,自治区教育厅于2022年专门颁布《关于在我区高校开设“科学无神论”课程的通知》,对‘科学无神论’的课程设置、教学时数都做了安排,指出‘科学无神论’的课时数不少于36学时,作为新疆高校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从2002年秋季开始陆续在新疆各高校开设。”但是,2008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新疆高校实行“三课合一”,将原有的三门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政治思想理论课,即《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概论》、《科学无神论》整合成一本教材,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取消了《科学无神论教程》这门课,科学无神论的学习内容从一门独立的课程缩减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章节目中的一节,课时最多不超过4学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科学无神论教育。
其次,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僵化。如前所述,科学无神论课程进行了两次调整。这两次调整带来的同样是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改变。在第一次调整时,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是新疆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无神论教程》。在三门课程合并后,科学无神论内容仅是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第九章中出现。通过对上述教材、章节内容的阅读。笔者发现,两者虽有差别,即作为教材的《科学无神论教程》明显是较为系统与完备的。但是两者共同点在于未能将科学无神论与宗教学相关知识联系,过于围绕着“无神论”、“科学无神论”的历史发展与认识态度。但是,就现实而言,我们需要做的更应是通过对于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揭示宗教的虚伪性。而离开宗教学的基本知识,空谈认识宗教本质,形成正确态度无疑是不奏效的。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出于学生思想教育的考虑,在课堂中尽量少谈或避谈宗教。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深受宗教影响,学生希望了解宗教知识。当他们的需求在正规课堂或学校教育中得不到满足时,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甚至一些非法的思想趁虚而入。面对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避而不谈宗教,仅谈科学无神论是无益的。在教学中,教师既需要讲述宗教的历史发展,也需要运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评价宗教的历史及其发展。
另外,主要受课时限制,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相对僵化。很多时候科学无神论教育流于空喊口号。当然,上述因素的存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能力有密切关联。
第四,学生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的相对低下影响其辨别宗教真假的能力。由于新疆,尤其是乡村地区义务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落后性,加之高校专业划分的日益精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科学文化的总体水平不高。在日常授课中,笔者通过与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攀谈发掘其对于一些基本科学知识认识不足。如部分学生提出新疆丰富石油资源是否与伊斯兰教有关,换句话而言,是否为安拉的赐予?印度尼西亚海啸,摧毁了众多建筑,但为什么海边的一座清真寺屹立不动?久治不愈的病人为什么一到巴合齐家里马上痊愈了呢?……这些例子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奇异现象的好奇之心。另一方面也明显反映出学生对于基本科学知识认识不清,对于石油的形成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认识不足。这也说明学生缺少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一些奇异现象,从而导向对于宗教有神论的坚信无疑,与之相联系,其容易被“三股势力“的虚假宣传所左右。
第一,充分挖掘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缓解文化不适应性并以牙还牙抵制“三股势力”的反动宣传。文化固守性加之“三股势力”借用民族、宗教进行分裂行径的现实性要求高校科学无神论教育必要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资源,尤其是“无神论”思想的挖掘与用,以达到以牙还牙的对“三股势力“展开斗争。
事实上,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做多的“宗教批判“思想,可以补充进科学无神论教育内容之中。这种”宗教批判“思想具体表现醉心于酒肆的纳瓦依发出批判宗教的最强音。纳瓦依坚决否定了中世纪的梦寐思想,尊重了人的尊严,把人民置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位,他反对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反对遁世思想。在许多诗篇中他召唤人们摒弃对虚无缥缈的天国的向往和对火狱的恐惧,面对现实,热爱生活,享受现实生活的乐趣。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借用阿凡提诙谐、幽默的语言与行为对自欺欺人、自以为是的封建社会宗教上层如阿訇等人物给予了无情批判。巴巴拉赫木·麦西来甫高呼爱人甚于爱神,“我上过七层天,看了上帝宫廷,我在那里叫,还往上踏了一步,再往下看,还是没有发现任何人(上帝)。”“我因爱的缘故抛弃了乃麻子,变成了流浪的麦西来甫。”并称“你是仙女、天仙或是人,我都不知道,但你有这么一种美,我怎么能够舍得跟你分离。”阿不都·哈立克·维古尔提倡摒弃宗教,崇尚科学。他旗帜鲜明的反对无知和社会黑暗,反对宗教宿命论。他不无悲观而又清醒地看到:“我的民族在无知和黑暗中,然而又把它吹得那么神”;“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都是一种病态,可还在那里粉饰它。”“那里有乃玛孜,那里有婚礼,那里有好吃的,那些地方,我们天天都到。没有用的,没有价值的各种宗教事业,我们拼命去献身,而对科学事业我们却毫不关心。”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我们从理论上区分民族与宗教、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进而抵制“三股势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无神论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第二,以公共选修课方式开设科学无神论教育课程增加科学无神论教育比重。积极鼓励教师专门开设科学无神论或宗教学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弥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既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浓厚兴趣,又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宗教的实质和社会作用。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在大学生中培育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才有可能使他们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防止和抵御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当然科学无神论教育在新疆高校不应是《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一门课程的任务,除此外的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与之联系的其他学科教学都可以加入这一知识,
第三,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深入性与趣味性。笔者认为,作为从事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三种知识、两种态度、多种方法”。所谓“三种知识”,即从事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教师应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科学无神论知识。这也是所有知识储备的根基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无神论的理论基础。不了解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无法从理论上推翻宗教有神论思想。二是宗教学知识,如前所说,宗教学作为科学无神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更有利于教师讲清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也有利于结合诸多宗教的产生、发展历程批驳宗教有神论;三是生物学、天文学等知识。这类内容作为科学无神论理论的有益补充,必不缺少。不清楚这类知识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也无意于针对学生头脑中的疑问答疑解惑。
“两种态度”是对科学无神论教育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提出的要求。一是教师应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认识与评价宗教及其作用。这种态度会为学生客观认识宗教做好榜样。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情感,一味否认甚至贬低宗教,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于教学无益。教师需要做的是正反两方面看待宗教的发展及社会作用。当然着重于从发展的角度及宗教与科学关系上批判宗教有神论的消极性。二是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其对于与宗教有关问题的疑惑,并及时对学生错误思想有理有据地进行纠正。
“多种方法”,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如视频教学等。视频教学避免完全说教,而是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司马南揭批伪科学的视频材料、甚至《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中揭批封建迷信的部分表演。通过寓教育于故事、娱乐之中,让学生在轻松之中接受一些道理。
第四,积极建设健康校园文化,多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14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拒绝邪教的活动,通过举办科技节、文化节、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活动,把无神论教育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和宣传栏等阵地,形成浓厚的科学舆论氛围。
总之,新疆地区特殊的实际决定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不移的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并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切实做好科学无神论教育。
[1]李建生.科学无神论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3]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满、马德元.维吾尔族文化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4]刘发俊.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