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在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诉求的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上历史舞台,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近年来,中国社会思潮历经了怎样的发展?研究当代社会思潮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目前中国主要有哪些社会思潮?如何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变革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们思考。当代中国正处于体制大转型、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时期。我国作为拥有4.5亿网民,10亿手机用户,1亿笔记本,数码相机2亿部,其他产品无法统计,但是可以根据新浪网科技页面新闻进行估计,本人估计MP3、4、5应该超过1亿台(部),台式机超过1亿台的全球新媒体第一大国。网络民主、新网络媒体颜色革命、网络意识形态战越来越多地使网络新媒体渗透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社会领域。新媒体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渗透,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急需面对的问题。
不同的思潮反映了不同的阶层,同样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文化理念的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不同的社会思潮一方面反映了在社会经济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人们的追求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逐步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发展同物质文明的发展相比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潮并不能简单归类或评判,这类似于文明发展中文艺复兴的阶段,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和不断深化改革,才会出现较为一致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社会矛盾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相应地也能够满足各个群体不同的政治需求。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和一定的学术观点影响下形成的,通过一定的社会心态、社会行为、观念文化和学术理论表现出来,并在一定的社会阶级、阶层或一定规模群体中得以流行的思想趋势和潮流。我国当前主要的社会思潮有哪些?学界有不同的概括,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房宁的“三分说”,即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新左派思潮;萧功秦的“六分说”:1980年代的自由主义启蒙思潮、1980年代后期的新权威主义思潮、1990年代中期的新左派思潮、1990年代后期的新民族主义思潮、本世纪初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最近几年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正确的与错误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不同的观点相互争鸣,各异的派别彼此切磋;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它们的浮沉分化与进退起伏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产生着正、负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多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是民族精神进步的重要催化剂。
社会思潮具有社会历史性,它总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主导,又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结合起来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和愿望,因此从企业精英、政府官员、技术官僚、中产白领、离休干部到草根民众,出于各自阶层利益需求,根据自身价值观念,他们会对特定的思想观念产生亲近感,同时会对另外的一些思想加以排斥。这样,不同的社会思潮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都会遇到自己的追随者和反对者。”即使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思潮也会因它的某种迷惑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会形成社会共鸣性。正是这种共鸣性特征决定了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思潮的性质:进步的社会思潮具有启蒙、批判的作用,可以增强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消极的社会思潮能扰乱人们思想,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反动的社会思潮则能腐蚀人们的灵魂,对社会发展起破坏作用。所以,观察社会思潮时一定要分清社会思潮的性质。
现代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和发布各类信息,特别是新网络媒体的传播和使用,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新网络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真研究新网络媒体与思政教育工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规律,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对网络媒体“积极建设、充分利用、加强管理”,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媒体这个阵地,抵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消极、错误、颓废的思想和信息,避免和减少网络上自由化思潮、西化和分化图谋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已成为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网络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各种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一套再好的理论如果得不到传播,不能被一定的群体所接受,社会思潮就无法产生。从这个层面上看,新网络媒体的取向深刻影响着社会思潮的变迁。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大众媒介一直是社会思潮的重要呈现和引领载体,每一种思潮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媒体助推。无论是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和其它新兴媒介形态,都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星云变幻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迹。故此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争斗的新领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文化已成为影响学生们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首先,网络媒体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不再受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它使得“地球村”的理想逐步变为现实。与传统的传播媒体不同的是:新网络媒体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地域全球化。传播效果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效果经济化。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播出极为便捷,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因其新网络媒体的特性,为我们宣传思想工作以经济合理的投入,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提供新的机遇。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宣传网站网页,各宣传单位组织可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不搞重复建设,故没有资源浪费,并且宣传面更广、速度更快、容量更大。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报纸、期刊、书籍、专利文献等实现世界存在的信息统统移至到互联网上,实现几乎不受地域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讯,被人们认为是继电视、广播、报纸和出版之外的“第四媒体”,一直俗称为新网络媒体。
其次,网络媒体构造了一道新的文化风景,为人们休闲娱乐、欣赏消遣、宣泄心曲、交流情感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信息量的巨增、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积极改善自身不足,向世界先进的思想及技术靠拢。传播功能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宣传功能多样化;依托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现实虚拟、网上购物、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应用,新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新闻事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由于其版面不受任何限制,数据库可保存已经刊发的所有新闻信息,以供网民浏览查阅,通过新网络媒体,人们不必出门就可以查阅浏览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难以计数的电子报刊。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宣传形式多样化。与电视、报纸、广播和刊物不同的是,通过新网络媒体,个人或组织可以完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出版”自己的言论,被称为网上的作品。现在国内外的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个人办媒体的情况,例如“个人主页”、“电子邮件杂志”、“电子公告版”等。
最后,网络媒体更多地提供了人们的参政渠道,同时又使党和政府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总书记、总理率先垂范,同网友在线交流,问计于民;不少地方、部门领导与网友“会面拍砖”,收集民智;近年“两会”期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留言通道,请网友“晒难题、出点子”,建言献策,有效地改进了工作。网络媒体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揭发、披露,也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网络媒体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呈现更加复杂的形势。
目前,我国新网络媒体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人对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处于麻木无知的状态。近年来大量事实表明,互联网既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途径,同时也可能成为威胁国家完全利益,危害国计民生,腐蚀国民灵魂的魔鬼通道。国外敌对势力将新网络媒体作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柔性颠覆”的工具,使得蛊惑煽动、招募非法组织成员、传播犯罪技术、宣传发动心理战策的言论长驱直入,直接呈现在网民的面前。“法轮功”和民运组织纷纷建立起网站,非常猖狂,并采用普发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恶毒攻击,混淆视听。在国际互联网中出现大量暴力、色情信息以游戏方式直接出现在终端屏幕上,其娱乐性、直观性、诱惑性、渗透性可想而知,社会危害极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网络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和许多负面影响,其表现如下:
1.新网络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问题。
其一,商业化的不良信息泛滥。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倡导的道德教育标准不同,新媒体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核心,这就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必然以追求新闻效应、制造新闻噱头、炒作热点信息为主。传媒行业的低俗风气通过新媒体被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大学校园。可以说,媒体选题的内容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象牙塔,各类泛滥的、未经筛选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们“狂轰滥炸”。
其二,监督管理难度大。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用,为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的隐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带有情绪化、非理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常常被冠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之名进行传播,爱国主义甚至被媒体曲解为“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通过模糊概念、曲解涵义,新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外来文化的与日俱增对高校思政教育造成冲击,信息的双向传递和多渠道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反馈弱化,信息污染使教育对象也面临严峻挑战,监管管理难度增大。
其三,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新网络媒体传播的日益多样性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市场和温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老师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不同,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忽视、淡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四,虚拟性引发的道德弱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学生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缺乏理想和责任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传播不良信息的主体,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倡导的大学生追求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都造成了阻力。
2.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的挑战。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改变了大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过程中的能力,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双向交流更趋向于复杂。迫于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要考虑从课堂走向课外,尝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增加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比重,全方位的设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培养计划。新媒体向大学校园的渗透,使单向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的部分传播职能和角色被来自社会的新媒体所替代,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同时来自新媒体的大量的信息也削弱了教师在
课堂教学的影响力。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反思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新媒体加强从教育者角色向传播者、影响者角色的改变,更新观念、拓宽路径,寻找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重新确认思政教师的教学角色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社会思潮的核心层由少数思想家组成,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由他们“制造”和“加工”,并进行传播。而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知识分子,引领社会思潮首先是引领知识分子,他们从核心层中接受社会思潮,然后再传播给大众,因此知识分子群体就成为了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寒暑表。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既有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又有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的年青大学生,高校历来是社会思潮最活跃的地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我们认为,高校在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高校党委应当把意识形态作为领导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经说过,“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对之前两任总书记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上软弱无力的批评,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鞭策和要求。高校党委在抓好科研、教学的同时,必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在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应当始终把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引领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应当在宣传部设立专门研究引导社会思潮的机构,能够经常给学校党委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思潮的信息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建议,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识别、引领社会思潮方面的素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意识形态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而社会思潮也有这三方面的特点,所以应当将社会思潮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培养思想家兼学者型的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中,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思潮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社会思潮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队伍建设和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相结合。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对社会思潮及其对青年的影响感受最深,但是由于自身所学专业和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中能够敏锐识别、科学分析社会思潮的并不多,所以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建设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帮助思想政治课老师了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针对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当帮助辅导员提高对社会思潮的科学认识,并将此作为辅导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对于文理结合的学校,要从引领社会思潮的高度注意对文科的教学、研究内容和人才引进的导向。
此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这一宝贵资源,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的专题网站,建立主页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合力,巩固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善于利用互联网宣传思想政治,借助国家较大网站,积极拓展连接,组织网上宣传战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约束网络行为,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标准,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和舆论引导,注意消除网上消极内容造成的不良影响,营造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社会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网络文化。
新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流动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已经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面对新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刘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层次解读[J].学术论坛,2012,(2).
[2]董海涛.多元社会思潮与新闻媒体的目标追求[M].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12,(4).
[3]萧功秦.当代中国的六大社会思潮: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领导者,2009,(29).
[4]林泰.科学引领社会思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5]刘建明.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 [N].新闻与写作,2008-07-12(3).
[6]刘宇赤.对网络媒体的理性认识与正确引导[J].红旗文稿,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