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俄时期的中亚教育的发展

2013-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苏联

冯 燕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沙俄时代的中亚地区较为普遍的传统教育方式是以依附于清真寺的经文学校为主的集体教育方式,在这类学校中由毛拉担任教师,向学生传授和诵读古兰经和其他宗教经典。中亚地区的广大民众,绝大多数都是文盲,识字者相对较少,在此之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事业几乎是不存在的。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开始在中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制。发展教育成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苏联统一模式下的中亚教育,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持,但是也存在许多偏颇和商榷之处。本文不揣简陋,以此为旨,望求教于方家。

一、十月革命后的“扫盲识字运动”,使中亚千百万人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

苏维埃政权从沙俄政权继承下来的“遗产”,即:该地区居民中存在着大量的文盲,这可谓是“全民的灾难”。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在识字水平方面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非俄罗斯族的中亚少数民族的文化状况更是令人堪忧,据统计:塔吉克人中的文盲占99.5%,吉尔吉斯人中占98.4%,亚库特人中占99.3%,土库曼人中占99.3%,乌兹别克人中占98.4%。《教育通报》杂志曾在1906年预言:按当时俄国文化发展的速度,要达到男人普遍识字需要一百八十年的时间,而妇女在序言二百八十年![1]

因此,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把扫盲运动作为苏联“文化革命”的重要起点,尤其把中亚地区作为其扫盲运动的重中之重。1919年12月26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列宁签署的《关于扫除俄罗斯联邦居民中的文盲》的法令,该法令规定:“为使共和国全体居民自觉地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起见,人民委员会兹决定:共和国内凡是从八岁到五十岁不会读或者写的居民,都必须学习本族语文或者俄文(任凭自愿)。”[2]1920年7月,成立了直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全俄扫盲特别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还建立了广泛的教育网:识字学校、农村图书阅览室和各种类型的扫盲小组。此后,一个规模空前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各企业、学校、俱乐部开办了数以万计的扫盲站和半文盲的成人学校。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了以扫盲为重点的农村文化室。在扫盲运动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1930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至1934年,苏维埃政权仅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沙皇政府预计要用100-150年才能完成的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1939年,苏联全部完成了扫盲所提出的任务,年龄从9-49的居民中,识字人数占59%。从1923到1939年的16年间,接受识字教育的文盲超过5000万,半文盲将近4000万。至此,扫盲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苏联成年人中的文盲基本上被消灭,到1940年,全国共计五千万至六千万人学会了认字。[3]就这样,在空前短的时间内,苏联基本上解决了普遍识字的任务。中亚千百万人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积极建设者,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十月革命以后,中亚地区各级苏维埃政权根据列宁签署的命令,在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中开展“扫盲识字运动”。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中亚各民族中存在大量文盲的现象基本消除。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文·布伦在评价这一成绩时说:“共产党俄国的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战胜了文盲。”[4]紧接着开始在城市、农村和牧区先后进行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不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作。由于列宁民族政策的实行,培养各民族专家的问题成为国家紧迫任务之一。中亚地区大力推行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只经历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当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就实现了跨越性的飞跃。

二、在“扫盲运动”进行的同时,该地区的普通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教育体制

(一)学前教育

十月革命以前中亚地区几乎没有较为正规的学前教育事业,十月革命后才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体系。1918年苏联人民教育委员会决定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并宣布学前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1921年成立了学前教育保障局。最早的幼儿园时1917年在阿拉木图和塞米巴拉金斯克开办。

这些幼儿园在建立之初,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都极为缺乏,也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到了卫国战争之前,该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还开设了其他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孤儿院、托儿所及专为体弱儿童的疗养性幼儿园。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还在该地区发展了不少的中、高级学前教育人员的培训机构,并逐步使学前教育发展成为该地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普通教育的普及

在大规模扫盲运动的同时,苏联的普通教育体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要完成对青年一代的普及教育,就必须建立以现代教育体制为原则的普通学校。新学校必须摆脱过去男女不平等、民族压迫的这样一个状况,列宁还签署了《关于教会与国家、学校与教会相分离的法令》,取消了学校的一切宗教课程,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学习的重心。同时,教育人民委员会还颁布了《关于少数民族学校》的特别法令规定一切非俄罗斯民族的学校在教育系统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仅在苏维埃政权的头三年里,全国就开班了13000多所新的学校,而且学生的伙食和教科书都是由国家供给的,女生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尤其在中亚地区。在吉尔吉斯本地居民中,学生数量增加了七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用各种不同的预言编写了二十三中识字课本,并大量的发行。在土库曼学生人数比革命前增加了十四倍,在塔吉克增加了三十八倍,在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三十九倍。[5]在学校不仅对学生进行普通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还培养他们热爱民族的情感,并且以共产主义的理念来教育青年一代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吸收了不少的国外教育经验,使他们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三)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中等技术干部,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成千上万产业工人的后备力量。这类学校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则是在执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而且逐渐走向系统化和规模化。哈萨克斯坦自最初创办职业技术学校到1980年,共累计培训各类熟练工人250多万人,占共和国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八十年代初有职业技术学院426所,中等专业学校231所;乌兹别克斯坦到八十年代末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累计培养出270各专业的100万毕业生,分配到工农业各部门参加生产劳动;吉尔吉斯斯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1980年发展到69所,在校学生34000人;土库曼斯坦到1995年全国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7所,在校生1.4万人;塔吉克斯坦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到八十年代初学校数位38所,在校学生在4万余名。[6]这类学校由最初的企业附属培训机构发展为一个有规模,机构体系完备的教育教学单位,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有各类教学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及实验田,而且学校所设专业有师范、农业、水利、冶金、化工、水电、美术、电影、兽医、义务等,门类比较齐全。

(四)高等教育

苏联普通教育的普及及普通学校的大量建立,使中亚地区的国民教育普及工作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就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又为已处于蓬勃发展经济环境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提供了大批各类的优秀人才。

十月革命以前的中亚地区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哈萨克斯坦拥有自己的高等学校始于1928年创建的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但是仅有三个系师范、农学和兽医。1920年列宁亲自签署法令建立了突厥斯坦大学(1923年改名为中亚大学,1960年改名塔什干大学。)这不仅是乌兹别克斯坦,而且是整个中亚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933年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吉尔吉斯兽医学院,后来改建为农学院。1931年诞生的塔吉克斯坦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师范学院,是中亚大学的师范系为基础迁移创办的。

二战前夕,中亚地区的高等院校已达到67所,在校学生3.8万人。战争期间,苏联西部地区的大批院校撤离到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加强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战后大力进行恢复工作,经济重建为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1959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的数字表明,苏联已成为全民识字国家。截止1956年1月,与1927—1928学年相比全苏乌兹别克族在校大学生增加了48倍,哈萨克族大学生增加了46倍,土库曼族大学生增加了63倍,塔吉克族大学生增加了68倍,吉尔吉斯族大学生增加了50倍。[7]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中亚五国大多数是摆脱了二战前的农奴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教育事业上都有一个飞速发履的阶段。文化教育事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学校摆脱了教会长期对学校州制约,取消了私立学校,建立了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紧锣密鼓的开始扫盲运动,在空前短的时间内,苏联基本上解决了普遍识字的任务。中亚建立了学前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中亚地区的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尖端人才。中亚地区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教育体制。

三、存在问题

中亚的现代教育体制在苏联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质的飞跃,中亚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批的民族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偏颇和商榷之处。

第一,苏联的统一的教育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忽视了中亚边疆地区与其欧洲部分之间的差距,而且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忽略了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在校期间专业学习过窄等原因,使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及研究的需求,还缺少灵活运用知识和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中等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由于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为主要目的,许多年轻人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没有建立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储备,而且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待就是很多年,没有任何变化,从而不利于新知识的接受,也不利于新的科技文化的传播。此外,居民的教育水平与导师过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不相匹配也是影响和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

第三,在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中央计划下收入和报酬制度上很少依据所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非技术工人的报酬与受教育的专家相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工资处于低水平,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工资几乎差不多。在分配制度上存在的智力劳动成果投入和低物质报酬的巨大反差,这种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大大降低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还严重打击了他们从事科学教育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又不利于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的发展。同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大大降低了青年一代追求高知识高学历的愿望。

综上诉述,苏维埃政权把中亚各民族从落后的农奴社会解放了出来,用现代的教育体系去武装中亚人民,使他们成为苏联社会化建设大军的主力军。苏联中亚的教育建设事业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3][5][苏]萨姆索诺夫.苏联简史(第二卷)[M].三联书店,P776、P785.

[2]真理报.1919年12月30日.

[4]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M].徐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7.

[6]王沛.中亚五国概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461.

[7]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俄文版).莫斯科:1956:193.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苏联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中亚沙棘保肝有效成分纯化工艺研究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