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认识与建议

2013-08-15 00:55李进军
公共外交季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间组织外交民间

李进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外交就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外交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坚持官民互补、润物无声,坚持统筹协调、立体化推进,坚持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成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主要特点。

影响中国民间外交发展的四大因素

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

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各个部门,领导重视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外交的走向和发展程度。一些领导重视的地方和部门,民间外交就搞得风风火火;一些领导不够重视或者总是把民间外交视为“游击队”的地方和部门,没有把民间外交工作放到应有的高度和地位,没有放到党委政府对外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上,民间组织的对外交往就会受到影响。

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本文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既不同于一般民间组织自发的对外交流,也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更不能等同于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体制和机制上的保证,特别是协调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队伍配套建设机制等支撑,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

理论上的支撑

这是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能否长期走下去,到底走多远的关键所在。理论来自于实践。在几十年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经过经验梳理、规律总结、思想归纳、理论提升,逐步形成总的理论框架。然后我们再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步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对理论是否成熟进行检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民间外交”这个词正式提出是在1972年中日建交前后。至今,中国的民间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总的看来,和官方外交相比,民间外交始终处于滞后状态。这既有认识上的滞后,也有体制机制上的滞后,更有理论上的滞后。中国的民间外交搞了这么多年,我们有意识地梳理民间外交理论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大家都在尝试,但是怎么从规律上去总结,从理论上去提升,怎么通过提升后的理论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国内学术界对民间外交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看,过于偏重历史和纯理论研究,简单描述与历史回顾有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不够紧密,比较研究和对策研究明显不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民间外交在我国立体化外交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进一步向“民意沟通、民间友好、民生合作”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践与理论总结,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在新时期进行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我们搞民间外交、民间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支持、有资源。这个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还有智力上的支持、人才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支持。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不同,官方外交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智库到预算、人事等一系列支持保障体系,而民间外交在上述方面都无明确的保障。过去我们的对外援助主要放在官方,据说最近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一些新的改进措施,比如说更多地支持中国的民间组织参与实施对外援助项目。我本人曾长期担任驻缅甸大使,有切身的体会。我当大使的时候,中缅关系可以说处于高峰状态,输油管道、密松电站等都是那时候开始的,但是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的投资国,外国对缅投资的一半来自中国。但另一方面,缅甸政局变化后,中国不仅没有得到缅甸老百姓的青睐,反而有一部分老百姓在媒体和亲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误导下对我们投资的一些项目表示不满。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逆向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应研究甚至借鉴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让老百姓受益的项目上。例如,日本在仰光援建的医院,至今影响很大。我们民间外交要想顺利开展,要想为总体外交贡献更大,就需要整合资源。不仅是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化重组,还要大力开发新的资源。13亿人民是我国民间外交的最大优势、最大资源,也是其它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如何把蕴藏在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的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全面、科学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这不仅可以解决民间外交的智力和人、财、物的保障支持问题,还关系到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在国际舞台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影响力的问题。

对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几点认识

大家都认同,重视和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从毛泽东、周恩来时代就开始了。长期以来,民间外交为新中国开拓外交阵地、争取国际民意支持,为我国改革开放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民间外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民间外交思想。

新中国的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人民外交”、“以民促官”思想;第二个时期,邓小平提出民间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第三个时期,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最近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开展“人文外交”、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习近平同志2012年5月在会见全国友协第十届全国理事会代表时指出,“民间外交是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7月,他还在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有效互动,建立起中非全方位、立体化合作体系。”

在新形势新阶段,我们根据中央几代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民间外交思想提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这一概念,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重要选择,也是新时期外交立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所谓“中国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和国情出发,发挥我们的制度和人口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特有的,是与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道路息息相关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中所起的领导核心作用密不可分的,这在别的国家不可思议。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外交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开展工作。党对民间外交的领导,体现在发展方向的指引和方针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孙家正同志曾经提出了“党的原则、民间面孔、慈悲情怀”的方针,对我体制内民间组织的发展乃至如何去影响、引领体制外民间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人民的主体性

毫无疑问,在我国的民间外交中,人民是主体。换言之,由党和政府搭台,老百姓在这个大舞台上演主角。有专家提出,民间外交实质上就是外交战线上的群众路线,这个提法挺有意思。怎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中国搞民间外交拥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具备的优势,我们历史长、人口多、文化底蕴深厚,这都是我们的优势,而13亿中国人民正是这些优势的载体。如果13亿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我们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既要加强党对民间外交的领导和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人民在开展民间外交中的自主创新精神。我们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作为这些优势载体的13亿中国人民为中国民间外交的大拓展提供了巨大机会。我们讲藏富于民,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思想财富和软实力财富,要用足用好这个宝藏。

坚持官民互补、润物无声

中国民间外交和官方外交都代表国家利益,都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服务,两者渠道不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民间外交具有灵活机动、形式多样、渠道多、覆盖面广等优势和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弥补官方外交的局限性和不足,降低外交风险,为官方外交争取更大的回旋空间。而且有些官方做不到的事,民间有可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有些官方不好说的话,民间可以说,甚至说得更到位、更贴切。与某些西方非政府组织充当官方实现外交意图的“急先锋”不同,中国特色民间外交侧重做人的工作,做“润物细无声”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是国家关系的“稳定器”、人民友谊的“播种机”、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的“传感器”,是彰显中国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渠道。

坚持统筹协调,立体化推进

国外不少非政府组织也都有政府或政党背景,但一般都立足于服务本党或本派系的政策和利益,各有主张、各自为政,很难有协调统一的对外行动。与之相较,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正逐步把民间组织、智库、企业等纳入国家总体外交进行战略谋划和排兵布阵,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民间组织涉外活动进行协调管理。无论双边交往还是多边活动,民间外交主动接受官方外交的指导和协调,对外保持民间特色,对内围绕共同目标有序行动,较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所以统筹协调是中国民间外交的要素。中联部受中央委托成立的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正在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协调作用。

我们的民间组织不能完全照官方外交的口径去表态发声,外交部发言人的口径代表政府立场,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但如果民间组织照本宣科,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作用,外国人也不能理解。民间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政府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公共外交相辅相成,构建一种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并在这一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同样,在民间外交的架构内部,也要逐步形成立体化工作格局,中央和地方齐抓共推,工农兵学商有序发声,精英和草根各显神通,真正形成一部交响乐大合唱。

新形势下做好中国特色民间外交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民间外交工作,必须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外交策略和手段的灵活巧妙运用。

进一步找准民间外交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民间外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宽广的活动舞台。要做好新时期的民间外交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总体外交作为民间外交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当前两个大局的互动非常密切,因此,在对外工作中,民间外交不应简单定性为一般性的友好往来或民间交流项目合作,要“算大帐”,成为沟通民意的渠道、促进民间友好的舞台、开展民生合作的平台,从民间渠道、用民间方式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广蓄人脉,润物无声地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影响力,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战略利益。

民间外交还要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为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在注重政治效果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效益,把民间外交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助力。近两年,我们在云南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民间外交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周边国家开展民间外交,不仅推动了有关省份的开放与发展,也为我政经结合、官民并举地经略周边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一步构建与我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工作格局和运作模式。

中国走向强国的道路,应该是与软实力建设同步的“双车道’,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目前我国民间外交总体战略的谋划、顶层设计、工作布局、策略战术,都距离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构建与我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工作格局和运作模式,当前似应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刚柔并济,巧妙发力。针对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在官方外交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民间外交形式灵活、手段多样、包容性强的特点,配合政党外交的纵横捭阖、政党外交的深耕厚植,找准切入点,把做事和做人的工作有机结合,虚实并用,该说的说,该斗争的斗争,该合作的合作,既要做一些官方外交无法做到的事,还要为官方外交探路架桥,以巧妙化解危机,突破困局。例如,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对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民间外交工作,值得大家认真研究。

第二,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影响国际涉华舆论环境。利用民间外交的各种有利条件、沟通渠道、传播平台去努力影响并改善涉华舆论环境。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弘扬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以“心相通”带“民相亲”,再以“民相亲”促“国之交”。如当前,国际社会普遍积极评价“中国梦”,但也出现一些误解和歪曲。民间外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国梦”的对外宣传,用国外百姓能接受的话语体系讲清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美好梦想是相通的,通过民间声音唱响“中国梦”的主旋律。

第三,参与规则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就经济领域而言,三流企业生产产品,二流企业打造品牌,一流企业制定标准、规则。政治领域亦然。当前,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舆论传播领域掌握着主流话语权,而且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体系即所谓的国际公民社会中也主导着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相比之下,我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活动还刚刚起步,学习掌握议事规则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参与规则制定的程度还不深。下一步,我们要在加大走出去力度的同时,更好地参与联合国系统的非政府组织多边活动。现在联合国在政府间会议之外,对非政府组织活动也非常重视。要与联合国机构和其它国际组织建立起机制化联系,善于利用各种国际平台和机制,深度参与有关规则的制订,在某些领域甚至要力争扮演主导议题、设置议程的角色,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中国风格的公共产品,增强我国际话语权,扩大我影响力。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没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实践就容易迷失方向或走弯路。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新时期民间外交的理论研究和与此相联系的实践探索。要在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民间外交放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立体化外交格局中去研究,放到中国对外战略、软实力建设之中去研究,放到与其它国家的公众外交、民众外交的比较中去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形成智囊团队,为中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目前从事对外交往的民间组织很多,中央层面虽有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进行统一协调,但毕竟覆盖面窄、平台少、活动虚,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因此,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互通信息,资源共享,认真研究国别情况,共同制定、分工实施大型对外项目。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理念、机制、载体、方式、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既立足国情,培育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体现民间面孔,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民间外交新格局。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外交民间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外交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浅析
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