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本质是自由

2013-08-15 00:51责任编辑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3年36期
关键词:救人河里本质

(责任编辑/吴文仙)

“能力建设”一词近年来颇为流行。但是,对于什么是能力,则缺乏深入的讨论。但如果对能力究竟是什么,搞不清楚,则很难把能力建设做到位,也达不到能力建设的目的。

要想弄清“能力”是什么,必须要先弄清“能”的含义。从古文字学来看,能( ) 似熊,这个字的左上角如熊的头,左下角的“月”,像熊的大肚皮,这里的“月”不是月亮的月,应为“肉”,即指熊圆滚滚的大肚皮。而右边的那一半其实是纵向拆开又叠在一起的“比”字。从整个字来看就是两只熊碰到一起,相互抱起来摔跤,相较量谁的力气大。可见,在古人看来,谁的力气大,谁的“能力”就强。那时,能力主要体现在“体能”上。但我们看到,体力大的动物不一定能够战胜体力小的动物,包括人在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原来“能”还包括“技能”与“智能”。或者说,“能”分为三个层次:体能、技能、智能。

因此,所谓“能力建设”,应该包含体能、技能、智能三个层次的建设,而重点是智能的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能力”有一段重要的论述:“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所驾驭的时候,才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是未来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695页)。”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最早读到这段话时被绕来绕去的德文语法给弄糊涂了,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深刻内涵。但若仔细地从复杂的语法结构中走出来,细细解读、认真体会,会发现这句话表达的是:能力的本质是自由,是对某种事物驾驭的自由。

假如你我某天傍晚散步于渭水河边,眼见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掉进河里。我慌忙得手足无措,只是大喊救人!你则不然,迅速冲上前方,跳进河里,很快就把小孩救了上来。众人连声夸奖你见义勇为,我也对你十分赞叹。相比之下,我有些惭然。但细想一下,不是我不去救人,因为我不会游泳,何谈救人?如果我跳进河里,可能还没救人,我自己也没命了。也就是说,我的短缺是:在水中行动的自由。

如此说来,若你短缺某一方面的能力,也就没有取得那一方面的自由。例如,没有学会驾驶汽车,就没有取得开车的自由;没有学会使用电脑,就没有使用电脑的自由。人生在世,依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就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能力,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自由。

现在回想起自己早年憧憬共产主义美好未来时的一些幼稚想法,比如:马克思主义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很自由,大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是理解错了,因为所谓自由,乃是指到了那个社会,人们将克服社会分工的限制,能够掌握更多方面的能力,取得更多方面的自由,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既然能力的本质是自由,那么,我们要建设能力,就不能不从是否获得了“自由”的高度来进行检测和评估。具体说,我们当前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到底到不到位,是否达标?怎样才算达标?就成了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思想开小差,那绝对属于未达标。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懂,但是没有深刻理解,没记住,那还属于未达标。如果老师讲课,学生听懂并记住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上,还是依然故我,那还属于未达标。

怎样才算达标?只有学生的工作行为得到改善,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有所前进,才算达标。

我认为“培训管理”中的“柯氏四级评价模型”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评价模型。其中模型的第四级测的是,经过培训的学生回到工作单位后,其在实际工作中,行为是否得到改善?这就抓到了培训工作的要害。它能够让我们明白,只有使被培训者在行为上发生正向的改变,才可能谈得上培训是在进行能力建设。如果只满足于听听课,讨论讨论,而不涉及与实践相结合,就算不上是能力建设。即便领导重视,投入很大,忙里忙外,也终归难见实效。

从明年开始,我们国家将开展大规模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训者如若能够从理性上弄清“能力的本质是自由”,并实践之,那将是一件幸事,一个飞跃。

猜你喜欢
救人河里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设计的本质
救人命的灭鼠药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为什么鱼在水中能呼吸?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妙计救人
河里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