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平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6)
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内容应该涵盖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1]。体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12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孙大光撰文指出: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体育文化,要建设体育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文化,只抓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这“老三样”,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建设体育强国,也不可能建成体育强国[2]。
《决定》中把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体育强国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体育对民众的吸引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大的影响,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反映[3]。
从事体育活动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阶段,有了基本的闲暇时间与经济条件时才能产生的生活需求。目前,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与地区差别,有些老少边穷地区还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普通民众对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更感兴趣,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处于可有可无状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经费紧张、体育设施器材匮乏、体育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是不争的事实。群众体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促进社群稳定、社区和谐、提高全社会活力的积极价值更加突出。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群众体育水平的落后,使体育文化的发展失去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重德行、轻肢体、中庸忍让、好静不好动”的民族性格,是在2000年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形成的[4]。千百年来,“重文轻武”思想束缚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如今,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把体育当成是非主流的活动,体育人口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多数人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压力,导致无暇体育锻炼,没有机会体验运动给予人的快乐,体会不到体育文化的深刻内涵,体育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此外,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的人均拥有面积不足、体育设施的人均配备有限,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欠缺,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低,导致体育文化建构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文化传统中体育价值观的缺失,体育文化建构物质基础的薄弱,使得国人更多地出于自身或自我领域的功利目标来倡导体育,倡扬体育的精神文化价值在中国始终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和足够的拥护[5]。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重要的关联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6]。根据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所进行的全国性调查,在我国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但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民众所知的寥寥无几,多数体育活动以娱乐文化形式散落于民间,仅在民族传统节日才能展示出来。此外,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保护力度还很不够,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更缺少经费投入,导致民众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无法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举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的同时,运动员成为了民族英雄。新闻媒体不时报导运动员获得的奖金收入和获得的荣誉等情况。在这种氛围当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金牌带来的名和利。在金牌战略的指引下,国家、教练员和运动员把夺取金牌视为首要任务,对于有些运动员来说,夺得银牌都是失败。那种重在参与的想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实用主义才是他们追求的体育文化。我国竞技体育的这种“金牌至上”观念与当今世界上的具有普世性的文化观念产生的矛盾冲突,是未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
学校体育作为群众体育中的一个分支,第一是我国体育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目的首先是要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娱乐身心。第二是要通过体育锻炼,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超越自我、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
由于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升学的压力,根本无暇进行体育锻炼,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课早已形同虚设。学生缺乏身体的锻炼和健身意识的正确培养,不仅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更难以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形成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
相对于中小学,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他们应该是体育文化最好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但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制度、宣传也不到位;体育场馆设施利用不充分;欠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等因素都制约着高校体育发展。现在娱乐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使体育运动并不是高校学生业余时间唯一的选择,加上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造成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此外,一些学校对体育活动缺乏常态化管理,校内各部门管理脱节,使体育工作流于表面形式,更谈不上体育文化建设。
党和国家将发展体育文化事业提高到了战略性高度,已经体现出发展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但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发展体系,还是学术界需要不断研讨的一个大课题。目前,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不多,但能够具备国际化视野,从宏观的角度来切实解决问题的、有实效性的文章还不多见。理论体系不完善,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自然无法出台,这也是制约我国体育文化有效发展的一个因素。
通常,我们将体育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物质层,包括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7]。现代体育发展到今天,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多数人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还处于较低层次,加上缺乏必要的教育与引导,以至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化氛围与理念。因此,在发展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和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的需求日益受到重视,作为文化的体育,是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们共同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而创造、参与和享受体育中所蕴涵的文化,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各级政府要逐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措施,在建立和完善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有所作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社会公众能够有效参与体育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体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8],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承载着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健身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而且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彰显人文内涵的强大的社会功能[6]。在发展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挖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是提升体育文化影响力的有效突破口,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容易获得认同感;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助于加强对外交流,扩大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力。
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需要有良好的传播途径,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又同体育文化市场的发展紧密联系,体育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我国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健身和娱乐需求日益增加,体育文化市场具有巨大的潜质。将体育文化与市场经济融合起来,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世界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该阶段的核心任务将是在反思和沟通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多极的均衡互利、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9]体育文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体育文化的影响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富有包容的体育文化交流与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影响力。因此,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全球化视野,增进纵向横向联系,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用“扬弃”的方法拿来为己所用[10]。在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建设一种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体育文化。
一个国家在具备一定的硬实力基础上,软实力的高度发展才是进入世界强国的标志。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发展,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范畴。促进身心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树立符合全球普遍追求的价值观才是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面对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日趋强大,以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强国,我国的体育发展也势必要与国家的发展步调相匹配。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体育文化发展软实力适应当前国际国内体育迅猛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体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孙大光.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3.
[3]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文化工作的通知[J].体育文化导刊,2012(6):1-3.
[4] 王化冰.重文轻武民族性格的形成的及改善方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145-148.
[5] 易剑东.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2.
[6] 张毅.基于“文化强国”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3):75-78.
[7] 王振涛.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3):15-17.
[8] 陈晓峰.多维视角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21-24.
[9] 乐黛云.建构另一个全球化[N].中国教育报,2005-11-01.
[10] 郭雪奇.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