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唯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00)
现代运动训练学正在以多学科综合化、整体化为基本起点的新阶段,发展现代运动训练不光要具有专项化负荷的极限性,还要树立系统科学的训练手段,要有针对性以及个性化、实施化、实践化、专项化、程序化实施等。
我国运动训练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在1966年以前,我国运动训练学还主要处于萌芽的时期,在那个时代,我国一些学者主要都是通过一些文献译著以及整理国外专家的来华讲演稿等途径,一步步引进一些单项训练理论的,之后,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组织,并在经过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多年努力,在1983年我国首次完成了,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这也正式宣布了我国运动训练学科诞生,1982~1986年,徐本力、董国珍也编著了《运动训练学》内部讲义和教材[1]。此后,在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与诸多运动训练学论著不断的出版的情况下,我国学者也静止超越了专项理论的约束,积极地探索运动训练方法以及过程与基本的负荷规律等,从此运动训练学也开始在朝着科学地系统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以身体训练为基础;计划性训练、科学性训练等。
运动员们身体训练,其实也就像运动竞争一样同样的也被支配于竞争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在进行运动训练当中,如果不能全面以身体训练作为基础话,身体很有可能会造成运动畸形。时下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为了改变这个缺点,也开始注重身体的全面训练,为培养我国优秀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一开始掌握运动员的高度的运动技能训练,在一直到全面的身体训练,一多半主要是在于训练的计划性,在制定训练训划时候,就一定安排好运动员们全年的训练内容,如:训练及季节初与季节中之间的差异,在需要时行全年式计划训练的时候,季节初的训练主要要安排好最基础体力培养要提高肌力以及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要使体力变的充沛,这也是为了今后能够顺利地去执行训练计划所必须具备的[2]。在接近比赛时候,也就是指此时已经进入完成新的训练,在这个时期,就要尽量的去避免强度大的练习,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体力和技术基础,去调整好身体的竞技状态。
科学性训练也就是指,在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或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了不断地提高运动员们的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设立的一种科学性的教学过程。它作为一种运动实践活动,也是检验运动训练理论是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动训练科学化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反复的实践过程,也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各突破。但是,高水平的理论却恰好又可以更好的来指导科学化的实践过程,两者之间不仅相互影响也交替上升。我们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化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发展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永无止境。为了不断迎合现代运动训练,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专家人士、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研究、探索和沟通,使得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运动员身上得到良好体现,从而汇集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体育运动水平不断地提高,在加上科学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较为创新的运动训练方法,如:模式化训练、模拟训练、高原训练等。这些大胆创新的科学方法,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模式化训练就是主要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各个构成的因素模式特征,并以此来作为主要的目标,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当中并以其竞技能力水平发展高或低以此来作为依据[3]。因此,建立起相应的训练模式,还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并以此来确定所有的不同的运动训练的特征。当在确定运动训练时的过程中,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合理的安排模式,并且还要依照这个模式内容与指标,来进行定量化、精确化的对运动员来进行模式化训练[4]。并要在训练过程录中,要根据在所要达到的训练时期训练目标,并以此来选择互相对应的训练模式,还可以利用这些模式恰好的、标准无误的,确定好相应的训练手段、训练内容。在通过的情况下,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与低,往往会取决运动员们其自身的机能、形态、技术、战术、心理、智能以及各方面的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水平。
运动员在竞赛当中要想取得优异成绩,除了要进行训练模型化以外,还应该要建立起比赛模型,通过比赛模型中的数据,可以查出运动员们在训练水平方面各项的差距,再根据每个运动员自身情况来制订有效的与科学合理的计划,尤其是比赛模型在周期性比赛当中,主要是运动员们比赛中整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各段距离的时间的预定与力量分配。当运动员们在实施模式化训练时,在第一时间内,一定要对其做出正确的特征描述,要根据其竞技能力与各个决定因素的相应水平,要把总体运动指标解析为,与各种竞技能力所相对应指标,并且把运动员训练的总体指标,可以明确的、具体的划分成一组与训练紧密关联的任务,并制定好合理的、相对应的训练计划方式。同时,必需要严格地执行实施计划标准,一定要期的进行检查与测试,将调控信息要及时的加以反馈,要积极地加强训练的科学性要达到对训练过程的最佳控制使训练迈向预定目标。
模拟训练主要有:竞赛对手模拟式训练以及环境条件模拟式训练或电脑模拟式的训练与实战模拟式训练等。模拟训练也就是指运动员们要按照训练任务的要求,提前在训练过程当中来进行模仿、演示,时下,它也是一种运动员们比较适应的,并有针对性的、适应性的训练方式之一。运动员们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模拟式训练之后,不仅可以能够消除在比赛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变态应急反应与心理障碍等等,还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当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激发状态,与此同时,也会大大的提高运动员运动感觉分析与综合能力,可以能有效地促使运动员们技战术的正常发挥。
如果从运动生理学来讲,人的机体也就是指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条件反射人体内环境所产生的的变化。也就说如果感度越高,那么大脑皮质也就对各种的感觉分析的综合能力也就会变越来越强,所以,当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应变的能力,也会随之变的越来越强。在通过模拟训练下,可以更有助于,这种敏感能力与运动感觉分析以及综合能力的有所提高,并能在各种不利的条件下,也可以发挥训练中正常地比赛水平。
人们对高原低氧环境能产生适应,也可能通过运动锻炼获得的适应尤佳,那么,当利用只有高原才所独有的特殊的地理条件,并以此来增强运动员呼吸以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做法,也就是最原始的高原训练。目前,高原训练时间,一般为45~50天比较适宜,则海拔高度为1800~2000m之间最为适宜。
高原训练时对人体主要有两种负荷:(1)当然在平原也会出现的,运动缺氧的负荷;(2)在平原不会出现的,高原缺氧的负荷。如果当这两种负荷相互加在一起时,所造成的高原更为深刻的缺氧刺激,也就恰好可以大大的调动身体内的机能潜力,因而,高原训练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强化式的训练。当运动员在高原地区特定的缺氧的环境当中,在含氧量较低的条件情况下来进行训练时,它不光可以有效地促使红细胞增生以及血红蛋白的增加,还可以大大的提高运动员身体的输氧能力,一般来说,高原训练的时间虽然比较的短但是其强度却相对偏大,部分运动员的训练手段的强度都会在95%以上,当运动员能完成或可以接近本人在平原的主项最高强度时,此时如果在回到平原后,就可以突破原最高强度,大大提高其运动训练的成绩[5]。
现代运动训练可以说也是我国高科技、高技术的核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更准确地揭示了运动训练的原理,使我国运动训练步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运动训练在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训练当中,给各项运动技术带来了完善发展,因此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也在不断快速地提高,在运动赛场上竞技水平也变更高、更激烈。
[1]李波,马兰军.运动训练学研究现状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68.
[2]郭可雷.现代运动训练发展趋势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6):74-81.
[3]胡亦海.现代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主要特点的多元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6):14-20.
[4]谢绍兰.浅析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发展趋势[J].体育师友,2007(5):30-31.
[5]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