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
(贵州的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浅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教育改革①
——以《运动损伤与防治》课程为例
罗琳
(贵州的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提出《运动损伤与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为今后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教育改革 体育教学 选修课
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汲取了课程改革10年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理念、课程性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选择、运用以及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具体、更加完善、更具有指导性。新课标的贯彻和落实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思考和改革。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运动损伤与防治》为例,探讨新课标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教育改革。
《运动损伤与防治》作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选修课,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的特征,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际职业技能的应用和专业素质的获得,其教学效果往往会影响学生后续的体育教育教师生活。目前,国内体育教育专业在《运动损伤与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各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名称上或有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主体课程设置的部分差异造成的。以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此前课程大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授课计划保持在36学时,属于学生选修课程。在课程中穿插有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和观摩等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学改革难以形成气候和推广,而仅仅是在教学环节的优化上停留着。对于学时准备要充分,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不然就会收获甚微,类似蜻蜓点水一样。小型化、选修化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趋势,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运动损伤与防治》应该进行科学的定位,既要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又要保证学生实际技能的增长,是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遵循高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提出《运动损伤与防治》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我们立足于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点,突出选修课程“开拓性,技能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目前,关于《运动损伤与防治》课程尚无直接最优教材,多数高校选择《运动创伤学》、《运动损伤的防治》等书籍作为教学教材,但这两本教材在内容上都不够全面,为了让课程既有严密的理论体系,又有操作性的实践过程,我们把课程的理论教学缩减至27个学时,把实践操作学时增加至9个学时,共计36学时。
我们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式教学,设计版块式学习模块,把《运动损伤与防治》分成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概论,常见损伤及身体各部损伤,损伤的防治,四个版块,各版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专业知识的互补,学科知识和术科知识形成关联,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形成关联是我们内容设计中应该重视的。从已知到未知,有关观念要从既有的知识结构获取,使得新的学习内容得到掌握并保持,这就是抽象理论的学习。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吸收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新颖实用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和补充,可以增加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教学课程的时间安排上,我们设计熟悉内容课内外自学,新鲜内容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课堂模拟教学等方式,并且设计相应实操课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实践的演练。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开拓学习的空间和思路,弥补理论课程教学的不足。灵活运动教学方法,组织观摩视频录像,分析损伤处理实操实习,激发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有利于培养防治意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实习,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
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正确评价自身的学习方法。新的成绩评价体系中,课程学习成绩的50%是实践操作,另外的50%是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加大了平时学习过程评价的权重,并把它作为学习过程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并且整个评价体系处于动态变化中,对于实践操作除外必须考核的几个项目,其余几个考查项目采取抽签选答的方式,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自主学习是学习每一门课程的关键,作为教师要通过合作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通过启发、探索、合作、演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运动损伤与防治》课程的特点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的“体验”中感知,学习和巩固知识,亲身参与学习探索的过程非常重要。这样可以缩短教学情境和未来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进一步扎实理论基础,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自我发展。
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和教师评教的成绩,以及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对学生课后采访分析学生在菲智力影响情况下的学习态度以及能力提高程度作为教育改革成果的评定。教学改革能否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是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需要有高敬业精神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各要素进行跟深入更充分的考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话更多心思钻研,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同事,更应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是学生能够或等更多的实际性的体会。由于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实践性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进行合适的调整。并且,通过进行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通过对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动画演示等资源的优化运用。使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得到有效提高。
当今社会,教育课程改革渴望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体育师资,教学实践的发展也要求《运动损伤与防治》教学本身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与学上寻求突破。因此,通过《运动损伤与防治》教学改革的实施,实现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的创新,切实转变了体育专业理论选修课长期理论教学的局面,创造了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氛围,改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学习选修课程不认真的局面,促进了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是体育教育专业理论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有益尝试。
[1]徐栋.体育教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12).
[2]郑淑红.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认识[J].教学与管理,2011(2).
[3]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65-68.
[4]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3):57.
[5]孙文斌.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48-151.
G8
A
2095-2813(2013)04(a)-0083-02
罗琳(1979—),女,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