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主体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转换的思考①

2013-08-15 00:54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主体教学方式

张 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 陕西西安 710055)

体育教学主体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转换的思考①

张 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 陕西西安 710055)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学生”双主体教学方式的转换,是实现“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入的具体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下滑严重,究其原因,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的强烈反差,即教师、学生的教学主体理念转换过程缺少实践经验而产生的矛盾,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深入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课题再谈体育双主体教学,旨在强调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操作依据。

体育教学 主体转换 教学理念 思考

高校体育选课制的出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教育理念及体育教育改革深化的方针路线,且已提倡和要求多年。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点课题。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学中实现“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教学思想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似乎成为两个矛盾的主体。本课题“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方面的教学主体在教学理念上分别进行阐述,再次论证这两个矛盾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互补、相互发展的,并不是对立的。再次强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灵活机动、科学有序的完成体育教学工作,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理念

其意义在于将学生的被动学的教学行为转换为主动学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一个抽象与空洞的概念,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的。近年来提倡的体育教学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方向的发展,是对这一教学理念转换的表现形式之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理念,体现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见性,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具体体现为能够自觉的、主动的自我去参与与自我实践,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核心是学生“自觉主动”习得知识与技能。

2 “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理念

是我国体育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作为一种附属品。其表现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操作”为本质的身体活动,是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而向学生进行运动技术操作性的经验和运动能力提高的讲授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由于运动技能的操作性掌握与运动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和费时间,更容易单调、枯燥,容易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情感过程中关注较少,在学习与掌握运动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自觉与不自觉的直接传授学生既定的运动经验与运动技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 体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换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处境

(1)“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理念理解的偏差,导致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练习的比重减少甚至没有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水平下滑严重。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文件强调,并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如“阳光体育”的开展,重点加强学生身体机能测试等多种手段,但效果不甚理想。终究原因,在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直接实施人——体育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要求不严,追求“快乐”而不讲究其效果,教学中借“快乐体育”之名而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有所抬头。

(2)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化,导致体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较大的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对两个教学主体有着较大影响。近几年,由于全国高校都有一定规模的扩招,师生比严重失衡,现有体育师资力量满足不了当前扩招带来的教学压力,无法保证足够的精力在课堂上,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追求“快乐体育”思想而片面理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导致对新的教学要求的创新改革,缺乏足够动力而采取消极的教学行为。

(3)在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教学过程运动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左右了教学主体行为方式方法,影响着主体教学地位。近年来各省高校均出现了由于学生进校体检不严和学生瞒报隐性疾病,导致体育课堂教学中意外事故频发,如: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脑部病变等。体育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为达到教学目标(终身体育、身体素质机能提高)的实现,不得不实施一定的身体机能素质练习内容;另一方面,由于顾虑学生伤病事故的发生,在体育教学中放弃了素质练习要求,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冠冕堂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体育”为借口,放松体育教学要求,也促使了教学质量的下滑。更有高校取消了最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机能水平的传统长跑教学活动,为的就是避免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4)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中,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和中国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惰性,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调动出来。在顾及学生学习情感与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压力下,体育教学行为中多以娱乐性为主的轻体育项目为主,缺少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要求,失去了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水平最基本的要求原则。将体育的母体学科如田径、体操等,较单调、枯燥和技术能力强的最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放在了从属位置,甚至抛弃。这也是两个主体转换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解决的措施

(1)挖掘与理解“快乐体育”、“健康体育”内涵。“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体育运动中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2]“健康体育”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最根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为体育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强调健康不是一时的健康,而是一生的健康。[3]

(2)高校规模化过程中,提高师生比例,要始终将教师与学生作为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离开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体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换的过程中,要做到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必须是有前提条件的:以自主性、探究性为改革目标,但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教学灌输式、经验式方式方法应当为辅助。即“快乐体育”、“健康体育”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面身体素质要求之上,不能因为顾及学生喜好而放松——没有强度和量的要求,走极端化的道路。片面化的“健康与快乐”,达不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换目的,实现不了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提出的指导思想。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但实施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摸索、实践过程。在追求“快乐、健康”中获得体育技能,只将“快乐、健康”提出来千方百计的强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只有经过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才能逐渐的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这是科学辩证法的基础。

(3)在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教学行为方式中,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建立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保障机制。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运动伤病和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认识,学习监控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能力,认识运动伤害事故与运动过程的关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运动伤害事故,对杜绝运动事故的发生有积极性影响,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之一,对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教学行为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4)在“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理念的教学进程中,重视基础类的体育母体学科如田径、体操等体育基础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目前改革深入的过程中,随着国家对学生体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田径、体操等体育母体的教学。不论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方法,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和体育竞技带来成功的乐趣。在体育教学的知识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学习方面,全面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自觉主动学习能力,这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1]周妍,李启迪.论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4):111-114.

[2]李勋,江文奇,李剑政.快乐体育思想的异化解读与诠释[J].教学 与 管 理 ,2012,2( 6):128-130.

[3]程文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演变及其价值诉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2(6):6-9.

[4]邵伟德.什么是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J].体育教学,2008,10(12):65-68.

G807.4

A

2095-2813(2013)04(a)-0063-02

张健(1973—),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健康快乐’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我校田径专项课教学”(项目编号:JG1403)。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主体教学方式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何谓“主体间性”
锻炼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