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道教哲学思想与健身本源思辨①
程鹏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从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入手,来理解和探讨宗教对于人类身体的关爱以及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进行身体活动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道教 哲学思想 健身 本源
最近一些年,曾经翻阅了许多传统宗教的典籍,希望从中能够领悟出传统宗教的健身思想和健身理念的精髓。但是无论在哪本宗教典籍里也没有关于“健身”非常直接的论述。难道宗教不重视健身吗,从少林武术、武当拳法、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到中国穆斯林的传统运动,处处都体现出每种宗教对人的关心和人对于神圣宗教的崇敬。因此在探讨传统宗教健身文化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从文字上去探寻其健身文化内容,很多时候要看宗教的教义中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及其深层的含义,更要看宗教家的解释和宗教健身行为历史的演变。本文是从道教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入手,来理解和探讨宗教对于人类身体的关爱以及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进行身体活动的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道教的学术,渊源于上古文化的巫师、占卜师和隐士思想。道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黄老学术和方士思想,并且在汉代创立道教以后结合了先秦以来的神仙思想和修炼外丹、内丹的方法,使道教成为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基础,和本土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宗教文化。因此在探讨道教养生和健身基本学术思想时,首先要把本土文化因素和道教教义结合起来考虑,否则的话,就会遭遇哲学上的困境。
到目前为止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于道教的哲学基础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其起源是由于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早年编写中国哲学简史时,没有撰写道教哲学史,认为它属于科学范畴。而李约瑟在编写自然科学史的时候,将道教列为中国自然科学范畴。这就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道教思想和哲学没有获得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同等的学术地位。因此人们自然而然的缺乏从道教哲学思想的高度去认识道教的人生理念、养生健身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人们也不理解为什么许多帝王将相,高德大儒为什么会相信甚至采纳道教的养生方法去益寿延年。
道教认为“道以气为宗”,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2],即道心相通,从而形成了一个本体论多元而又互相贯通的理论体系。从道教哲学的本体论能看出,道教确实是杂而多端,但又杂然有序。在道教看来,道、气、心就是世界的本原和本性,因此道教之神也分别具有道性、气性和心性等特性。如《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3]这是说太上老君既是道,也是气。
道教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4]。道教甚至认为人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操纵宇宙及一切超自然力量,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至于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5],它鲜明地体现了道教在人生态度上积极而充满自信的特色。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道教在命运面前则没有表现出这种软弱性,它虽然也崇拜超自然力量,但同时也很强调人自身的力量。
《阴符经》记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识天然王道,执规律逻辑行事,到位了。因此天然出五行,明则昌顺。五行在心得,改造天然为己用。时空在手造,社会万化由己出。人性存天性,人心观机遇。立官道遵规律,以规范民道行为。”
道教看来,人来源于道或元气,具有道性或气性,与最高实体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人天生就禀赋神性,通过后天修炼能成为神仙。而且道教还认为,人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与天相类同也相感通,道教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特点就是乐生、贵生、重生。道教《度人经》中写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又写到“仙道贵生,鬼道贵终”[6]都表明道教的人生价值具有乐生、贵生和重视生命的本源。所以有学者说: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保全肉体生命,以求肉体不朽,其他诸如宇宙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部分的内容都是为这一人生价值追求服务的,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道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应当说是很中肯的[7]。
道教在侧重于经验主义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之外很具有实践性,所以在道教中发展出了丰富的科学或准科学知识,其内容涉及化学、医药学、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生物学、人体科学、宇宙学等许多方面。在前文已经介绍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开发研制丹药,尽管为此使许多人丧了性命,但是实验却断断续续千年不断。尽管自古以来羽化成仙的人物大多仅存于神话之中可修仙之人古往今来络绎不绝。在道教的方法论方面,道教发明的道术更是五花八门。例如:在养生修仙术方面就包括守一、吐纳、导引、存思、内视、辟谷、房中、服食、内丹等等;还有所谓的通神术等许多方法。更为奇妙的是,上述每一样方法都处在不停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
道教和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黄老学术和神仙方术的充实,又有《道德经》、《庄子》等著作思想参与构建了道教核心思想。东汉末年形成最初的道教组织结构,最早的道教组织是张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和由张角在河北创立的“太平道”。道教的教义包括“尊道贵德、仙道贵生、三洞宗元、清静寡欲、自然无为、柔弱不争、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八个方面内容。尽管从历史上看,道教可以区分为多种派别,但是道教在贵德、贵生、修真(又称修仙、修炼内丹)等方面是比较一致的。
道教传统养生健身理论是宗教专业性比较强的理论,一般来说,道教的养生健身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8]。
2.1.1 重人贵生
“重人贵生”是中国传统思想重要命题之一,同时也是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道教既然以长生成仙为追求,那就必然要定位人生命的价值,并解答现实生命的意义等重大问题[9]。
2.1.2 元气论
道教养生的基础是元气论。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地与中和”称之为“三气”。养生以修炼和保养元气为根本,因此,道教养生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采补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都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作用。
2.1.3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观点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秦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10]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道教采用了这一观点,并将其用于养生健身领域。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认为人体的内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有着共同的规律。这是继承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人合一”理论。(2)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魏伯阳在解释《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中,结合黄老思想和自身内、外丹修炼的体验,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变化和人体养生、外丹和内丹修炼为一体的养生修炼理论框架。他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体精气在意念作用下上下运行,从而达到改善和发展人体机能的目的。
道教在健身及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可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2.2.1 清静养生思想
道教的修生理论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其具体方法便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11]认为减少对各事物的欲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精神损耗,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正如老子所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2.2.2 运动养生思想
《金丹心法·劳筋骨》中说:“天体运转,日月星辰皆流转,盖阳精主动,动而有常,唯行健自强所以永贞而不息。”道教养生方法中既注重运动养生,又要注意运动适量。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均有详细的阐述。这种养生观,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教养生方法中的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健身养生价值。
2.2.3 性命双修思想
从道教的南、北宗思想看,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切入点;而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即从性功为切入点。但两家区别只是修炼方法的顺序,并不偏向或主修某一项。其本质都是在健身养生过程中,将身体器官和精神意识有机结合。全真道的开创者王重阳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方法,又注重“性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道德修养。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使得道教养生向更高的层次、更完整的方法体系发展。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3000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200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10大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例如古代人所谓的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的注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是一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称为潜呼吸。因为这种功法的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没有师父传授是不能独自修炼的。据说胎息功练成之后“谓之大定”,可以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道教中著名人物有许多是主张习练武艺的,著名道教人物葛洪就是其中之一。他自述中写到:“少尝学射,但力少不能挽强,若颜高之弓耳。意为射既在六艺,又可以御寇辟劫,及取鸟兽,是以习之。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以得免死。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14]这样的人物在晚年希望通过“洪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窃慕鲁连不受聊城之金,包胥不纳存楚之赏,成功不处之义焉。”寻一个清净地方修道养性,葛洪认为“未若修松乔之道,在我而已,不由於人焉。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事不兼济,自非绝弃世务,则曷缘修习玄静哉?且知之诚难,亦不得惜问而与人议也.是以车马之迹,不经贵势之域;片字之书,不交在位之家.又士林之中,虽不可出,而见造之宾,意不能拒,妨人所作,不得专一,乃叹曰:山林之中无道也。而古之修道者,必入山林者,诚欲以违远讙哗,使心不乱也。今将遂本志,委桑梓,适嵩岳,以寻方平梁公之轨。”[12]。
在道教发展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很多,原本是军政官员,本身就有深厚的医学、经学和武学等修养,修道以后把习武也做为个人修为的一部分,并且加以传承,结果促进了道教武艺文化的发展。
另外,清朝初年黄宗羲所作墓志铭记载:“初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着。”[13]这说明武当道士张三丰武艺的修为深厚,有单丁敌百人的功夫。
我国道教的“意念修炼”和“内丹周天”、“吐纳行气”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有专家认为它们是道教三大类功法。并且认为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侧重不同罢了。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
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10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一般来说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从修炼方式讲,内丹又分为清修、双修二派。清修派主张阴阳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这是内丹的主流。双修派认为阴阳分具于异性之身,主张男女合修,取药于“同类彼法”。这类方法实属秦汉以来房中术的进一步发展。
“辟谷”亦称“却谷”、“休粮”、“绝粒”、“断谷”等,即在一段时间内,乃至长期不食蔬谷和烟火食。我国辟谷起源很早,并不是有了道教以后才有辟谷的。道教兴起后,接过辟谷之法,不仅把辟谷实践推向纵深,而且还予理论上赋予一种神秘色彩。辟谷大略可分为辟谷后服气、辟谷后饮水、辟谷后服食药物三种,其中辟谷服药法有百种之多。这三种辟谷法,一般都与服气等类静功配合。
这类养生修炼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所服之物大体可分为草本金石类药物。道教宣扬服食用金石等炼成的丹药可长生成仙,已被实践证明属谬误之谈。但所服草木之类药物,多有滋补作用,服食得当,当非无益。比如适量的服食大枣、灵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参、干地黄等对人均有滋补作用。例如东晋时期成书的《搜神记》中介绍彭祖“常食桂芝”,这是他长寿的秘诀所在。桂树自古就被确认有药用价值,《说文解字》解释桂是“百药之长”。《本草纲目》中引用《本经》的说法,认为桂的药用价值为:“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其花具有“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润发”等功效。现在,中医仍然认为桂枝(即桂树的新干细嫩枝)有发汗、解除肌表及四肢风寒和温通经络的作用,是治疗风寒湿痹、关节酸疼的良药。从桂的上述药性来看,确实可以治病健身,延年益寿,所以彭祖常吃桂而长寿的记载,是有可信度的。
中国医学把男女的性生活称为房室生活,也叫房事、行房或入房。凡有关医学性保健的方法,中国古代称之为“房中术”。古人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也能杀人”,所以道家比较注意房中养生的研究。房中养生类的修炼方法就是性生活方面的卫生知识及锻炼方法。围绕着“养精、固精、保精”的过程,摸索、总结出了交而不泄,并能使精气上行补脑。具体方法有“独卧法”、“御女术”、“采战术”、“采补术”、“四季节欲法”、“求子术”、“房中禁忌”等。房中之法有十余家之多,不管是补救伤损,攻治诸病,还是采阴补阳,增益年寿,关键都是落在“还精补脑”上。
道家养生修炼之术,除上述介绍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心身两方面的养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等方面的杂修之法,这就是起居摄生类修炼法,可谓博大精深,网罗无遗。它包括四时调养法、情绪调摄法、饮食调养法、起居调养法等。
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道教修炼方法中,还有一类不被外界注意,但在养生修炼中确有一定特殊作用的养生修炼法,这就是香汤沐浴。所谓“香汤”,就是调进各种芬芳药料的温热洗澡水。香汤沐浴的作用不仅在于洗净身体,涤尽垢腻,并且还在于借助洗涤身垢的启发影响,反过来对洁净内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气自然清朗,有利于养生修炼。道教作道法之前,皆当香汤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沐浴的香汤常用五种香汤,所谓“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青木香五种香药或香料的总称。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挥发油,味芳香,据道教密传,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是桃树去掉栓皮后的树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气味芳香,具有较强的健脑醒脑作用,且可以杀诸疮虫,止息痧气。柏叶则具有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的作用。零陵香,对心腹恶气、齿痛、鼻塞皆有较好的疗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还能清醒毛孔,促进皮下毛细管的血液循环,使沐浴者遍体舒适。香汤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汤等加制而成。
在道教哲学思想语境下,我们思考健身与养生思想与行为本源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教在三千年前老子首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14]。就是说,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与自然世界不断地交换着能量和信息。自然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人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界的变化会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人身五脏构成一个整体,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系统是收受通应的。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观,正如当今医学所证明那样,人体的部分(耳、手、足乃至细胞)包含了整个人体全息,因而作为天地宇宙细胞之一的人,亦必然含有宇宙天地的信息,这便是天人相应客观存在的依据。因此,道教认为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时应变,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所谓“形神合一”,就是肉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灵魂与肉体”的高度统一。“形”是人体内的组织器官,“神”是精神与意识的统称。“形”与“神”是辩证统一的,“神”不能独立于“形”存在。道教的健身养生强调“形神合一”,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既注重“神”的修养,又注重“形”的锻炼,并力争把二者修炼密切结合起来。“形与神俱,飞升成仙”是道教健身与养生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的一生是充满磨难与痛苦的。因而把好的向往与期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然而道教却不尽然。道教思想认为人活于世是最大的幸福,死亡才是痛苦的。因此道教哲学思想“以生为乐,乐生恶死”,鼓励人们要争取天年,以达到长生不死。
道教的养生思想贯穿着宇宙论和整体观学说被尊为道教教主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率先提出了“宇宙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道教还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宇宙”,并与自然界的“大宇宙”联系起来,不仅要调谐人体“小宇宙”的运行,而且还要“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地辩证统一。根据这种观点,道教又派生了许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养生方法。在注重总体养生的同时,还提出“日、月、星”为“天之三宝”,“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的观点,强调“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核心内容,以及“精、气、神”在健身养生活动中的核心,提出在健身养生过程中要保护人的“精、气、神”,以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综上所述,道教身心并重的健身观,包含道教积极的人生观和心身全面的整体运炼方法,是道教重人、重生、乐生思想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对调整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的精神和体魄有着积极作用。
同时,在武当道教养生健身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迷信、崇神拜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东西,因此要正确分清道教养生健身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引导宗教养生健身功能和作用为大众健康服务,坚决抵制,反对以养生健身为名而进行的反社会主义的活动,让古老的道教养生健身术为现代全民健身活动增添色彩。
[1]编写组.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9):285.
[2]道藏:第22册[M].三家本,1988:896.
[3]张道陵.老子想尔注[M].台湾:三民书局,1987.
[4]葛洪.抱朴子·内篇[M].
[5]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M].
[6]佚名.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24658/,2013-02-01.
[7]李国梅.也谈道教哲学的特色——通过与其他宗教比较来看[J].社会科学研究,2002(1):73.
[8]中国道教协会网[EB/OL].http://www.taoist.org.cn/xinyang/yili.htm,2013-01-06.
[9]吉宏忠.道教养生思想的基本结构[EB/OL].http://www.chinataoism.org/showtopic.php?id=11 [10]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M]. [11]佚名.养性延命录·并序·道藏[M]. [12]葛洪.抱朴子·外篇·自述[M]. [13]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EB/OL].http://www.chh.org.tw/Ochh/ancient%20books/cultureclassics/acd.htm,2012-09-18. [14]老子.道 德 经 [M]. G807.4 A 2095-2813(2013)09(a)-0157-04 梅州市自然科学育苗工程项目(2012KJ M06)。 程鹏(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汉族,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史、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