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娟 蒲玉宾 胡 雁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冰上运动,是人们借助专用冰鞋以及其他辅助器材,在冰面上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等项目。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国的冰上运动均是源于现代,由欧美传入的。我国现代的冰上运动确实源于西方,但冰上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却早已有之,并远远早于欧美。经比照发现,西方人在公元11、12世纪时始将兽骨磨出光滑的底面,绑在脚上滑行于冰面;而早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就开始利用木制的工具在冰雪中追逐野兽(《通典·边防》);1400多年前,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居住的室韦人在冬季里就已盛行“骑木而行”的活动。[1]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1068—1123)则出现了将木块下面绑上铁棍的冰上滑行工具,并用于作战之需,而后冰上运动日益丰富。中国古代的冰上运动在北方先民的生活劳作之中发源,被世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满人统一天下,问鼎中原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又被缔造了清王朝的满族君主所高度重视,在定名为冰嬉之后,又被提升至“国俗”的高度,至清乾隆帝时,冰嬉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盛极于皇家宫廷和满清大地。本文即沿循这一主线,重点对清代宫廷皇家冰嬉予以阐述和分析。
冰上运动为清朝廷所推崇,是有其原因的。据传,当时女真领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联合女真各部举兵反辽。辽派重兵驻守于松花江与伊通河合流处——宾州。当时,阿骨打只有三千兵马,安营在松花江边。一天晚上,只见十几个女真小阿哥,每人背着狍皮口袋,脚底发出“哧—哧”的响声,飞快地来到阿骨打面前,一问才知道他们是铁骊部派来送箭头的。阿骨打看到他们每人穿着的狍皮靴子下用鹿皮筋绑了一块小木头,木块下面有小铁棍,心中一亮,命令打一千副冰滑子,夜袭宾州。晚行晓到,当阿骨打攻进宾州,辽帅还在睡觉,阿骨打取得了胜利。制作冰滑子,利用冰面加快行军速度,抢占先机,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对女真后裔的作战产生重要的影响。民间传说虽然不能视为史实,其中不乏有人们的编创,但冰鞋用于女真军旅,却是有文献可查。
继完颜阿骨打之后,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崛起,他首先统一了女真各部,而后征服了松辽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创立了后金。为了加强统治、稳固政权,努尔哈赤制定了兵民合一、全民皆兵的将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紧密相结合的八旗制度。在北方冰天雪地的冬季,努尔哈赤常以冰鞋和冰橇为工具,注重强化士兵在冰雪环境中的行军能力,在隆冬时节征服女真各部与其他部族的作战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优势,进而获得战争的胜利。据史料记载,在努尔哈赤天命年间,女真领地墨根城遭受到蒙古巴尔虎特部落的围攻,情况十分紧急,努尔哈赤当即命令尤为擅长冰上滑行的费古烈部队北上救援,费古烈“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今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及炮发,群疑兵自天降,围始解。”(《清语择抄》)[2]由此可见,乌拉滑子和爬犁使得士兵加快了行军速度,为解救满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女真在入关进京以前的三次定都均在辽沈地域,抚顺新宾、辽阳和沈阳。在东北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里,生产劳作均处于停滞与休整状态,而这正是军事训练的较佳时段。北方户外的冰天雪地便成为女真进行军事训练的天然场所,冰上的各种运动便成为八旗练兵的手段与方法。冰面上的各种运动虽为军事目的,但由于利用了辅助的工具,却显得颇有趣味,所以将冰上运动统称为冰嬉。
为了强化冬季冰上演武练兵的习俗,他还带领八旗的诸多贝勒及其福晋,举行冰上运动会。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满族先人女真首次举行冰上比赛是在明朝熹宗五年,即金天明八年(1625年)正月初二,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太子河(辽宁本溪境内)的天然冰场上举行了跑冰鞋及冰上蹴鞠比赛,努尔哈赤和福晋亲自赏银。自努尔哈赤时起,冰嬉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冰嬉成为满清皇帝训练八旗士兵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古时各朝各代的江山都是用武力“打”出来的,即使坐稳江山的君主仍然时刻警惕着外族的入侵或君主之争,满人也同样如此,在征战南北,稳坐大清江山后,仍然非常注重军事训练。清朝最终定都于北京,北京城的冬季虽比“白山黑水”之地的冬季稍为短暂,但户外也是银装素裹、冰天雪地。清朝的皇帝沿袭并加强了满族先人充分利用冬季的冰雪进行军事训练的手段。清高宗乾隆皇帝认为“冰嬉为国制所重”,特将冰嬉定为“国俗”,在乾隆皇帝的《冰嬉赋序》中写有:“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3]在清朝官员窦光鼐、朱筠奉乾隆帝旨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中也写有:“太液池冬日表演冰戏,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云。”因此,每年冬季的冰嬉便成为训练八旗官兵,检阅八旗子弟滑行技能的制度和惯历。随着满清鼎盛时期的到来,冰嬉在具备赓续满人骑射尚武的政治意义的同时,还成为专门为皇家冬季游乐所需的戏乐活动。
为冰嬉,清朝廷专门设立冰鞋处,由冰鞋大臣主持。冰鞋处负责每年冬季冰上练兵的组织,和冰嬉大典活动的筹备工作。训练与冰嬉大典所需的经费、设施、奖金等都由内务府提供。
时逢冬季,八旗中每旗组建一个健锐营,各抽八旗熟于技术者,按冰嬉所需,编署入伍,组成专业走冰队。据《清文献通考·乐考》记载:冰鞋处“每年十月咨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200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派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4]即每年校阅前期,冰鞋处负责从每旗的健锐营中选取“善走冰”的能手200人,共1600人,为八旗的整旗健制,组成“技勇冰鞋营”,直属冰鞋处领导,进入宫中,自冬至开始到“三九”隆冬时节,技勇冰鞋营中的八旗士兵持续在太液池上(现今北京的中南海和北海)集中进行冰上训练并接受皇帝阅检。
每年八旗兵的冰嬉训练与皇帝检阅的地点非固定不变,其选择范围是皇城之西的三海,即南海、中海和北海,根据三海不同地点冰冻的程度而定,通常选择冰层坚硬厚实的地方进行。在清代吴士鉴的记述中明确了冰嬉的地点,即每年的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西苑三海层冰坚冱,或五龙亭,或阐福寺,或瀛台等处,无定地”。[5]冰嬉的地点在皇城内部,并且朝廷的冰嬉只为皇帝、大臣、嫔妃等宫内人士所专属,不允许民间观赏。
凡冰嬉大典举行,皇帝都会届时乘冰床驾临阅视,对滑冰技艺出众者亲自给予奖励,对身怀绝技的人亲自赐号。有史料记载:“每岁冬间,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栩掷采球,互呈矫捷。悬的演射,用娴步伐止齐之节。上皆轮番阅视,按等行赏,以为常例。”[3]在冰嬉表演中的极为出众者,皇帝还亲赐封号,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刻苦习练,创造了高难度动作“燕子三点水”的苗族青年喜桂,就被乾隆帝赐号为“冰上燕儿”,获得无尚的殊荣。
从清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根据当时宫廷冰嬉表演的盛况而绘制的《冰嬉图》,以及清朝乾隆画苑画师有金昆、程志道、富隆安合绘的《冰嬉图》中可以看出,清乾隆年间,冰嬉内容之丰富,走冰技艺之高超。从《冰嬉图》中可以推测出冰嬉的内容大致有,抢等、走队、抢球等。
抢等,相当于现代的速度滑冰比赛,按到达皇帝所乘坐冰床前面(即终点)的先后次序,确定为头等、二等和三等,按等次的不同接受皇帝不同的赏赐,称为抢等。抢等时,皇帝会亲临现场,据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圣驾御冰床临观焉。如日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3]乾隆皇帝在《冰嬉赋》中也有关于抢等的描写:“亘长绠以节止兮”;“遂乃朱旗飐,捷步腾,缇衣扬,轻武鑋”;“闪若曳电,疾若奔星,蹂蹈云衢,扬挥玉京。首进者却视而小憩,继至得错履而蹴跟。虞后来之比肩,更前往而擢身。杰者得帜,畴与比伦。遗者失志,第如逡巡。”这里乾隆帝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走冰者在冰上如闪电、流星般飞驰,错综交织、比肩赶超的壮观场面,也表达了乾隆帝对八旗子弟走冰的赏识。《皇朝文献通考·乐考》中记载了对抢等的奖励,“头等三名,赏银十两。二等三名,赏银八两。三等三名,赏银六两。其余兵丁各赏银四两。”奖金数额虽有差别,但凡参加者都有奖励,可谓皆大欢喜。
走队,与现代的花样滑冰有类似之处,但其难度有所不同。走队多为数百人集体在冰上盘旋,执旗或执弓矢射高球或低球的集体表演。走队表演时,皇帝同样亲临现场。走队中的精彩内容之一当属冰上射球。走队射球可谓冰嬉中场面最为壮观,规模最为宏大的活动。冰面上预先设定盘旋曲折的循行路线,并在沿途接近皇帝御驾处,设立旗门,门上悬挂一“天球”、门下放置一“地球”。参加走队的人约有数百人,分为手执旗者和手执弓者,均着马褂背插小旗,按八旗各色依次前行,一名执旗者为先导,二名执弓矢者随其后,以此排列。“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养吉斋丛录》)[4],滑行有序,执弓者转龙滑行至旗门前后时,或引弓射球,或躬身施射,或回首疾射,英姿勃勃,射中者接受赏赐,再沿盘旋曲折的路线回到队伍中,继续走队,构成了冰嬉中最为壮观的场景。
从《冰嬉图》中还可以看到,在走队中八旗后还会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冰上技巧动作,《清宫词》对冰上射球如此描述为:“冰莹点点放银光,箭镞闪闪似飞蝗,健儿猿臂献身手,彩球飞落报君王。”顾森在《燕都杂泳》中言:“太液冰初坚,冰嬉队连连,弯弧兼肄武,仰射采球圆。”[4]走队表演中的另一个精彩内容当属冰上技巧,从清乾隆画师的两幅《冰嬉图》中都可以形象具体地看出,走队时,八旗子弟还会在做出多种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如,金鸡独立、双飞燕、大蝎子、哪吒闹海、洞宾背剑、青龙回头、千斤坠等,还有手持器械的冰上杂技的表演,如翻杠子、爬竿、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具体动作。[5]乾隆皇帝在《太液冰嬉》中对上述技艺动作有所描述:“作势更盘珊,拟议弦催箭,形容镜无鸾。”这里可以说,八旗兵走队的内容丰富而精彩、技艺高超而绝妙,另观者赏心而悦目,正如乾隆皇帝在《冰嬉赋》中给予走队表演的评价是“怡情悦目,有如是哉。”
抢球,冰嬉中的抢球缘于满人入关前已在陆地上流行的踢行头。而踢行头,最早可追述至满族祖先肃慎人祭奉神灵的活动。行头,是用熊皮或猪皮缝制的圆月形绵软物,或以猪膀胱灌鼓为囊,形状类似现在的足球。关于运用身体哪些部位抢球,文献说法不一,有的说用脚踢,有的说用手掷,有的说脚踢、手掷均可。根据《清文献通考》的记载,抢球在两队之间进行,为易便别,两队分穿红色与黄色马褂,分别排成列,相对而立,中间间隔一定距离,由御前侍卫在发球地点将球猛踢至两队中间,“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争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6]还有其他文字记述:“树旗门,整编伍,士皆缇衣齿履,鹄立以俟。驾前分栩掷鞠,健步争先,意注手承。”[7]通过研读这些文字可见,只有御前侍卫发球前用脚“踢”球,而众兵在拼抢中出现的“掷”、“抢”、“接”、“手承”等字样,均为上肢动作。由此认为宫廷冰嬉中的抢球应为用手抛、掷、投等,应与现代的橄榄球类似。
抢球在两队之间进行,队员“所著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即队员均穿着带铁齿的冰鞋,以便在冰面上奔跑、停止与起动。开赛前两队队员分别列于两侧,由御前侍卫(裁判)发球,球至场地中时,队员们群起扑球争逐,得球者想方设法突破对方队员的包围与夺抢,待机投向旗门;或辗转传递给本队队员,再经历另一队队员的激烈争夺,来往攻守,直至球被投进对方旗门,比赛以球投入对方旗门多者为胜。
除冰嬉盛典外,宫廷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冰上游乐项目,供皇帝与宫中嫔妃、嬉戏娱乐之用,如打滑挞、冰床、堆雪人、挂狮象等等。
打滑挞,是盛行于清朝宫廷内外的一种冰上游戏。清代陈康琪在《郎潜纪闻》中对宫中打滑挞曾作以简短记述:“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7]打滑挞前,需要先用水浇池,做成高约三四丈、陡峭莹滑的冰山。滑冰手脚穿可使滑行速度更快的带毛的猪皮鞋,从冰山上向下飞驰,以到地面后不摔倒在地上者为胜,而倒地者各有笑姿,宫中嫔妃于观赏中取乐。
冰床,是冬季供北方的人们在冰上消遣娱乐一种交通工具,因其形状如床,故称冰床。冰床的上部为长方形木架,上铺木板,板上铺毡褥,以增加乘坐的舒适度;冰床底部的木头用铁条镶嵌,以减少木头与冰面的摩擦力,如此冰床在冰面上会更加流畅、快速地滑行。在此基础上,清代宫廷的冰床固然要显现出皇家气派。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皇帝的冰床“以黄缎为握,如轿式然,以八人推挽之,胭祷貂坐”,西藏噶伦称之为“轿雄”[2]。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乘坐冰床,冰嬉大典时必乘坐冰床驾临阅视,而且心情极佳,从乾隆皇帝乘冰床的志兴之作,即《坐冰床至悦心殿》诗可见一斑:“筠冲锡宴有余闲,琼岛韶光暖镜间。尚可翠鸾轻舵试,徐过玉蝀一桥弯。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8]适逢冬日得雪,宫中皇帝和后妃们还会到户外弄雪,常在养心殿的台阶前堆雪人,或者堆成狮子、大象之类的雪兽。光绪帝时,颜缉祜的《汴京宫词》中有云:“瑞雪缤纷感上天,堆狮挂象戏阶前。”真实地反映出清宫皇族对晶莹剔透的白雪的喜爱,并以雪为材料,堆塑成人或动物的形象来消遣娱乐,用以打发单调与漫长的冬季时光,同时,在养心殿前堆成狮、象之类的瑞兽,也有喜志兆丰、天下太平之寓意。
冰嬉之所以为满族皇家所重视,不仅因为冰嬉在弘扬满族先人传统、练武强兵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清代皇帝的个人意志、喜好与审美情趣,所以冰嬉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充蕴着较强的戏乐成份,为皇家的摄乐与消遣服务,因此,更加促进了与冰雪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的满族皇室对冰嬉的热爱,以至于冰嬉被提升至大清国俗的高度,为冰嬉建立专门机构与制度、专门择定八旗走冰能手,领薪行赏等等。恰是基于上述原因,导致清代皇家满族冰嬉文化在盛极一时后,随着清代皇帝对其爱好程度的减弱而渐渐消亡。
[1]姜广义.我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38-141.
[2]张雅静.清代冰嬉的盛与衰[J].北京观察,2013(2):78-79.
[3]韩 丹.论我国古代滑冰的巅峰——清代冰嬉活动盛衰考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1):5-11.
[4]韩 丹. 论我国古代滑冰的鼎盛时代——说清代的“冰嬉”(上)[J].冰雪运动,1998(1):70-72.
[5]潘 东.“冰嬉”被乾隆定为“国俗”曾设八旗冰鞋营[N].北京青年报,2010-01-21.
[6]百度百科:冰嬉图[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1113.htm.
[7]刘 诺,高 勇.清宫廷体育[J].北京档案,2008(8):48-49.
[8]中国网:“冰嬉”被乾隆定为“国俗”清军有八旗冰鞋营[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10-01/21/content192797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