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象帽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3-08-15 00:50尚献芳
武术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汪清县朝鲜族舞蹈

尚献芳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象帽舞”又叫“尚帽舞”或“上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线条流畅的长长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象帽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个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虽然象帽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于2009年成功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在起保护和传承方面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没有好的方法使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那么象帽舞随时有可能走向消亡的道路。因此,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方法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1 象帽舞简介

舞象帽早在唐代高丽乐中就已经出现。相传象帽舞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族人民在狩取猎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据史料记载,每年秋收后,朝鲜族人民都“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这种舞蹈称“农乐舞”。[1]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称之为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象帽舞的表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和享受。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周围画出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2]甩象帽是象帽舞中的关键动作,它包含有“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象帽舞的种类繁多,具体可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其中“线象帽”又称“十二脚象帽”,它是用窗户纸割成长纸条绑在用牛皮编成的象帽棍上,转圈摇头,能发挥和表现各种舞蹈技巧;“羽象帽”又称“毛象帽”,是艺术含量较高的一种“象帽舞”表现形式,其做法是将十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五彩缤纷的“连珠串”(象帽棍)上,好像秋天里的一把灵芝草,表示喜庆和吉祥之情;“尾巴象帽”是利用1—2尺长并较窄的窗户纸纸条,固定在象帽尖顶的“连珠串”上,然后左右摇头摆动,如同动物尾巴摇动,意在表现其自由的姿态;“火花象帽”是在“象帽带”尖上绑上几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飞来飞去,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景象。

象帽的特殊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时象帽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作而成,将一个木棒插于其底部,然后用牛皮绳绑上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木棒上。目前,舞者头上所戴的帽子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制成,其彩带也演变为一种“玻璃纸”。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其它的则因彩带、帽子的材质和装饰不同而得名,如羽象帽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而得名;火花象帽则是在长带子上绑上了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极为绚烂夺目。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为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3]

2 象帽舞的价值

象帽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形式,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随朝鲜人口大量移居中国而带入吉林延边,并在解放后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延边朝鲜族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象帽舞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对丰富和完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其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象帽舞的表演动作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如同我国的杂技,必须下很大气力和功夫才能达到较高层次和境界,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并且,象帽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有望形成以“象帽舞”为主的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其文化价值也不容小觑。象帽舞不管在历史范畴、艺术领域还是人文观赏上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价值性。同时,它也是构成我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寻求保护和传承象帽舞的有效方法,使其可以更好的发展。

3 象帽舞发展现状

据调查,早在1949年,汪清县就组建了象帽舞表演队。1954年,经过众多演艺家的辛勤劳动,农乐舞以象帽舞为主要形式搬上了舞台,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汪清县的象帽舞表演队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表演比赛和省、州大赛,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称赞。[1]1986年在北京“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表演的象帽舞《欢乐》荣获“特别奖”;1987年,汪清县百草沟镇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周”,其间有千人舞蹈队表演大型象帽舞,引起很大的轰动。目前,百草沟镇已被延边州文化局命名为“象帽舞之乡”。[3]

自2006年5月,象帽舞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为了做好对象帽舞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汪清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举办象帽舞培训班,培养象帽舞后备人才,推广和普及象帽舞,广泛开展象帽舞表演活动。[4]同时吉林省民委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还注重民间文艺传承人的培育,把中小学、社区等作为重点阵地,鼓励全民学习象帽舞。2009年8月,汪清县把象帽舞教学引进学校,在全县3所试点学校开设专门的象帽舞课,省民委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为学校购进象帽和长鼓等专用器材。[5]尽管如此,汪清县的象帽舞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舞蹈人才老化、高龄化,骨干人才流失、断档;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受到冲击,很少有人专注地练习“象帽舞”,专业人才越来越少。一些绝技有失传的危险。第三,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虽然在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的财政支出给政府的其它工作造成困难。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汪清县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象帽舞的技巧性特别强,其动作很难掌握,而人们又是被动的学习,所以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

4.1 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小”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给你一个天才在某方面他也会是一个笨蛋。因此在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笔者认为应该从小孩子抓起。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象帽舞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用颈项甩起那长长的象帽而且可以舞的如此精彩,这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给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智力上孩子的接受能力要比成年人要快。在学校,老师可以一周上一节有关象帽舞的历史起源、制作方法、表演形式等的话题课,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对象帽舞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自觉的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和学习象帽舞。孩子们可以成为象帽舞很好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家人对孩子也可谓是宠爱有加有求必应。因此加强对小学生或中学生象帽舞保护意识的培养,不但可以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象帽舞而且还可以提高汪清县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收益。很多时候家长会去迎合孩子喜好,只要孩子愿意去,家人也会陪着去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而这在无形中壮大了保护象帽舞的队伍。因此笔者认为:对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对象帽舞的兴趣。

4.2 利用大学生和手机作为宣传象帽舞的媒介

大学是全国各地学生的聚集地,也可以说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和文化的聚集地。在大学创办象帽舞表演社团,吸纳全国各地的象帽舞爱好者的参与,定期开展有关象帽舞的表演和知识交流的活动,并邀请象帽舞的大师级人物作表演或报告等,加强大学生象帽舞的知识储备,使各地不同的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象帽舞,还可以开展以“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为主题的讨论会,从而使象帽舞打破民族界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向社会传播有关象帽舞的知识。要作为为一个好的宣传者必须具备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亲和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与人交流的平台,对培养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率。但其前提是大家要对象帽舞有兴趣,可以无私的付出,所以说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面发展的今天,手机是我们联系和沟通的最好媒介。据调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08年)8月31日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7月底,手机用户数超过6亿户,前7个月增量达6107.3万户,月均增加870万户,为历年最高[6]。2008年的手机已经超过6亿,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更是随处可见,就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利用手机这一资源来很好的传播象帽舞及其它民族民间文化。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都在看手机,手机可以说是和我们形影不离。一条关于象帽舞之类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简介的短信,应该要好过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要好得多,当然这种短信要简单易懂,字数也不易太多,就算很不喜欢看短信的人看的多了也会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当然这种实施方法要和相关部门沟通好才行,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做试验点,然后在取得成效之后再普及推广。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以大学生和手机作为宣传和保护象帽舞的媒介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4.3 设立制作象帽体验区,以象帽为纪念品出售,增加经济收益,减少政府开支

在经费问题上,笔者认为:政府的资金投入只可以给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一时的帮助,却不能让其更好的发展。一个事物如果想要更好的使其自身得到发展,必须创新,有自己的资金保障。就此,笔者提出可以在汪清县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景点设立象帽舞的表演和制作象帽的体验区,游客在看完象帽舞的表演后,都会惊叹其艺术的高超,用颈项甩起十几二十几米长的绳子而且甩得那么漂亮,游客肯定想试试自己的能力,想要亲身体验一番。当然在这之前你可以让游客先体验一下制作象帽的过程,用自己制作的象帽体验,感触会更深刻。当然象帽可分大小,模型也可以,收费不宜过高要适合广大消费者,让游客自己动手亲身参与,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回家,不仅可以留作纪念也可以作为送给人的礼物。这里尤指孩子。这样就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象帽舞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这样在增加象帽舞表演团资金收入同时,也使象帽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5 总结

“传统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从孩提时代到成人,人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得一系列知识、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见。这是人类神会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你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7]。象帽舞是当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象帽舞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朝鲜族象帽舞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解决了的。因此学者们还应加强对象帽舞的研究,力求找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象帽舞的方法和措施。

[1]陈 芳,李 信.欢快活泼的象帽舞[N].吉林日报,2008-7-3.

[2]宋 莉.“关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三象帽舞: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N].长春日报,2006-3-17.

[3]孟凌云.独具特色的象帽舞[N].吉林日报,2006-2-23.

[4]傅 裕.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N].延边日报,2009-10-13.

[5]李春逸,毕淑梅,张学慧.白山松水和韵和风——“十一五”吉林省民族工作科学发展纪实[N].中国民族报,2011-1-14.

[6]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六亿[N].新京报,2008-09-01.

[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汪清县朝鲜族舞蹈
延边州汪清县以“三个课堂”助力教育发展
学舞蹈的男孩子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冰上舞蹈搭档
KORE A TOWN
汪清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我和舞蹈
隧洞开挖超前支护施工技术在吉林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