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太极拳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08-15 00:50彭云钊
武术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技击太极拳动作

彭云钊 王 攀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1 我国高校太极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模式呆板

太极拳乃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必要课程之一,在我国各高校体育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对我国部分高校太极拳运动开展的内容、形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太极拳课程,一般都是以男子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全是24式简化太极拳,一般一个教学班组人数均在40-65人之间,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直观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多采用教师在前面讲解、示范与领做相结合。由于太极拳运动其路线方向变化多,动作的要求多,既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又有精神气力功的要求,学生本身就很难从单纯的示范教学中看清楚动作的路线和动作细节,外加人数又多,所以学生一堂课下来均感到很迷茫。有的一堂课下来还不知道到底学了哪几个动作,更不用说还有什么技击性了。单一的教学内容及呆板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太极拳学习兴趣全无,无怪乎问及学生最不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基本上回答都是太极拳。

1.2 教师业务素质低下,缺乏拳理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一名太极拳教师,不仅要有较过硬的专项技术,同时还应该深谙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及适用于太极拳的教学法。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30余所普通高校从事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的老师90余老师中,仅只有19人系武术专业毕业的老师,而其中80%以上是学习田径专业或其它专业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太极拳的学习与熏陶,很多教师的太极拳动作是不可能达到准确、规范与优美的。许多教师自身动作都很怪异,则学生则可能更怪异,更不用说学生通过太极拳运动来感受、体验其美感了。此外,太极拳运动是非常注重拳理的拳种,讲究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导力,身法中正,心静体松,提肛吊档等,如不按照拳理进行练习有时不但收不到健身的效果,相反还可能导致膝关节过度疲劳等病症,这在许多临床医学中已得到了验证。此外,不同的教师其动作各异,势必会引起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难以适从,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有时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1.3 课时少,上课时间跨度过大

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其每周仅一次体育课,一学期30学时。课时数相对偏少,而作为武术套路之一的太极拳运动除了要掌握单一动作技术之外,同时还要讲究所有动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一周时间的学习跨度对教师而言,几乎每次上课都要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为学生复习以前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惰性和依赖性,严重挫伤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现在各调查院校的太极拳教学内容均是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主,短短的30学时外加学生人数众多、课的跨度过长,既要让学生掌握复杂多变、内涵深刻的太极拳技术动作要领,又要求其独立完成达到考核目标,谈何容易。武术界有句俗语称“十年太极不出门”,意思就是,要想练好太极拳须花十年的时间。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照葫芦画瓢”,学完了考完了,也忘得差不多了。通过对我校曾今上过男子必修课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太极拳一学期之后,很少人能够独立完成整套动作。而很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评价方式上基本上是你只要跟着比划下来也就算是及格了。请问这样如何能奢谈教学质量呢?这一现象对于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高校体育教育来说,其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2 我国高校太极拳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2.1 澄清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太极拳乃一种以养为主,养打结合的拳种。正如我们言及中华武术发展的本源时,大家会齐声回答:是“技击”。经对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太极拳运动动作柔和而缓慢不太符合自己现在身体状况及口味,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专利;同时又没有实用技击性,所以学起来极为无趣。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不适合和没实用性问题上。事实上传统太极拳具有极强的健身、防身功能。比如陈氏太极拳有老架、新架,大架和小架之说。其动作刚柔相济,发力弹抖如奔雷,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架子可高可低,运动量可大可小,其动作诡异,实用效果极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仔细阐述太极拳的功用与功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价值功能。这就要求作为太极拳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做到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动作技法及其具体运用,加强对太极拳运动的理论认识,突出太极拳的实用技击性,彻底澄清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片面认识,激发起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学习兴趣。

2.2 提升太极拳教师的业务素养

教学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而,教师的太极拳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能否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太极拳教育的专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太极拳教学实践的成败,同时也关系着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国粹能否在我国高校得以长久发展。所以,强烈呼吁各高校从事太极拳教学的老师应从弘扬中华传统国学的层面及太极拳作为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层面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第一,加强太极拳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太极拳专业理论与技术素养;第二,深谙武术(包括太极拳)教学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教学实践能力;第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融太极拳的技击性于具体动作教学之中;第四,学会研究教学,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太极拳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

2.3 构建全新的太极拳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说明练武贵在“勤”字,而且普通大学生每周仅一次太极拳课,学生学会了动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到了下一周能够记得的除了个别酷爱太极拳的学生外,其它的跟没学过一样,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考评办法,改变太极拳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原来的“终结性评价”改良为“过程性”评价,从提升学生的“学力”入手,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课堂学习逐渐向课外的自主学习延伸,具体对策如下:将学生的学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各过程学习中,如,学生学完第一段后考第一段,学完第二段后考前两段,学完第四段后考全套,并在每个单元考试之前讲清各分值构成,而且不同的学习阶段考核的分值分配各部相同,如学生学完全套后规定考核三次,学期末取三次的平均分,第一次考核规定:动作熟练度30分、规格30分、演练水平20分;路线方向20分;第二次考核规定:动作熟练10分、规格40分、演练40分、路线方向10分;第三次考核:规格50分、演练50分。通过这三次考核基本上告诉学生练什么?怎么练?学生不仅学会了自我的评价,更学会了如何评价他人,学生通过完全掌握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3 结语

太极拳是一种集养身、技击、健身、保健休闲、医疗等功能于一身的民族体育运动,深受我国劳动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前行,作为滋生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民间、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已开始和我们渐行渐远,笔者认为应贯彻“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基地、文化传承的重地,理应承担起太极拳文化传承的重任。我们不能让我们优秀的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中国太极拳葬送在我们这一辈人的手里,我们应该让这一民族文化的奇葩在我们手里开得更鲜艳夺目。

[1]王亮华,李细元.“大一统”武术教育中的太极拳教学[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6).

[2]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2-104.

[3]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S].2006.

猜你喜欢
技击太极拳动作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动作描写要具体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