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焕龙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计划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给中国的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际网坛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特有的“举国体制”已不能为中国网球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反而像“枷锁”一样,减缓并制约着中国网球前进的步伐。在世界上高度职业化的网球运动与举国体制之间发生剧烈碰撞的过程中,中国的竞技网球既经历着痛苦、彷徨,也在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渴望早日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因此中国网球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努力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在职业化的道路上,中国网球在沉寂多年后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令世人眼前一亮。但在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本研究主要以影响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因素为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对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最后确定了9个相关变量,即竞技网球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竞技网球在中国社会中受关注程度、科研与训练的结合、项目发展的投入及回报机制、教练员综合素质及执教水平、中国网球文化的底蕴、网球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运动员的个人职业素养。
(2)因子分析法。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了最大正交旋转。
为了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相关因素表述,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以上9个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0.8的规则进行筛选),其累积贡献率达86.878%。因此,本研究确定影响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的相关因素分别为:竞技网球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中国网球产业化的发展、科研与训练的结合、项目发展的投入及回报机制、竞技网球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教练员综合素质及执教水平。
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是至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首要性和关键性问题,它决定着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格局。奥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战略目标,因此中国的竞技体育主要是围绕奥运会来进行相关项目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的部署,网球也不例外。随着奥运会网球项目参赛资格标准的调整,规定参赛选手必须在职业网球国际排名中达到一定高度,方可参加。这就促使中国开始了对高水平职业网球的接触和认识,并对中国网球的职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中国网球协会(2002年)提出了“抓重点、抓尖子、抓精品”的发展战略[1]。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引下,雅典,女双夺金实现突破;北京,女网集团崛起,单双打两线开花。
竞技体育中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是项目发展的框架和蓝图,合理的体制及机制,对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竞技网球的职业化发展,要把新形势下建立怎样的体制及机制,作为竞技网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来研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竞技网球是在高度集中的国家办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举国体制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三级训练网的建立,“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推广,“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指导思想,“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为重要标志。伴随着网球职业化如火如荼地发展,对一直游离在职业网坛外的中国竞技网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有举国体制下的竞技网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难以适应高水平的竞技网球的发展,体制改革随之被原国家体委提上了日程。国家体委首次设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这种组织形式,是实行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种新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直接操办竞技体育的具体事务,又与国外运动项目协会制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种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过渡性管理体制。
在中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整个培养过程都是国家作为唯一“东家”来“买单”。国家作为唯一的投资人,运动员成材后的一切收益自然归由国家来分配。整个中国的竞技体育规模不可小视,面对庞大的投入,在运动员争金夺银后,国家能给予的回报多是精神与物质并重,尤其是职业体育在中国还未成气候的大环境下,精神鼓励作为回报所占的比重更大,同时这也是对运动员自我实现价值的极好体现。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袭遍社会的各个领域,体育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渐渐地在曲折中,寻找着融入国际大体坛更快更好的途径。网球作为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职业化运动,其项目发展的投入及回报机制是它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构建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举国体制下是国家“统包”的投入回报机制,而面对职业化程度已相当成熟的网球来讲,这样的机制则显得颇有些格格不入。参加同样的赛事,外国职业选手每打胜一场球都意味着荷包又鼓不少,而中国运动员比赛所得的奖金则要全额上交,由队里按一定的比例再下发到个人手中。久而久之,这样中外之间付出与回报的另类差异对中国运动员来讲,也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刺激,让运动员的心中那个付出与回报的天平渐渐失去了平衡。只有将投入与回报机制之间的关系理顺了、配平了,才能让运动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比赛中去,给他们在付出与收获中找到平衡点。
网球运动几乎需要所有的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以及坚韧的意志力和比赛过程中高度的专注力。对于这样一项跨越多学科(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复杂的运动项目来说,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是无法适应和赶超国际职业网球发展的。我们只有借助体育科研这一项跨跃多学科、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科学研究活动。来应对在比赛和训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难,而不能简单靠教练员的经验去判别和解决的。必须依靠精细、完善的科学研究,科研小组就好像运动队的“军师”,或者是“CPU”,它将训练、比赛中一些原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收集,通过相关科学地分析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并反馈给教练员,以便于其及时根据研究结果,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活动进行合理调整。而在训练、比赛中结合科研成果后,运动员所反馈的情况同时也在帮助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着及时并行之有效的改良。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是竞技体育特别是竞技网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了“科、训”结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才能屹立于世界竞技网球强国之林。正所谓竞技网球职业当道,科研护驾。
教练员综合素质包括了敬业精神(包括事业心、集体荣誉感、钻研精神、创新精神等)、心理素质(包括意志、品质、与科研人员合作、人际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论水平、科研能力、训练方法、技术水平等)等[3]。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教练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的体现。在1995年7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措施中即已明确重点提出,“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教练员水平的竞争。培养一支有强烈事业心、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教练员队伍是不断提高训练水平的关键和根本保证。”传授技、战术能力是一个教练员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没有技、战术能力的传授,其他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系统化、训练水平、与运动员的关系等是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要求教练员必备的条件。教练员是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其运动技术能力打基础的阶段,而教练员在这一阶段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竞技网球已经逐渐在实践中探寻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职业化与举国体制趋向于有机结合的“双轨制”的运行方式。但在职业化与举国体制的整合过程中,依然出现诸多矛盾和冲突。对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进程、影响因素、运行机制、未来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将有利于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竞技网球的战略调整,可为刚刚踏上职业化道路不久的中国竞技网球提供有效、合理的对策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现实价值。
[1]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网球项目2008年奥运增光行动计划实施方案[R].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编印,2002.
[2]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3]中国体育年鉴(1984-1998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