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华力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传统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存在着主要问题:教育制度的高度划一性,缺乏考虑学生的地区的差异。强调应试教育,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拔;强调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及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操练;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新时期体育教学总目标是:提高体育与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关系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培养健康素养、塑造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具有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首要的基本教学目标,以生理学理论为基础,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密度,注重通过各种体能练习,使学生的心肺功能,肌力、骨骼等生长发育水平得到提高。这种教学目标从体育的本质特点出发,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生长发育得到提高。但这种目标仅从生物观的角度对学生的体质发展,强调运动强度与密度对体质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把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骨干作为第二个基本的教学目标。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竞技技术运动作为主要的内容,因此,这一教学目标具有很鲜明的竞技化色彩,但这一目标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既不喜欢体育课,也没有有效的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新的体育课程通过体育的教学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强调让学生理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和谐发展,尤其强调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技能等方面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
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过科学、有效、一贯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活动意识,产生对体育活动浓厚的兴趣,这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把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喜欢体育课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较大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验到生活化体育、快乐化体育带个他们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好处,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有良好的体能,可以使机体的机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且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新的体育课堂教学主张运动技能不仅仅指传统的竞技运动技能,也指各种各样的生活化运动技能,如人的一生中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学习运动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体育社会化和全民健身化的新时代,学生不仅要关注个人的身心健康,还要关注和参与社会的体育活动,关注创设健康的问题,不断地在社会和社区体育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应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出发点,以全面育人为中心,身心协调为重点,终身健身为宗旨,注重课程内的基础性,强调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将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如攀岩、轮滑、滑板、自行车、定向运动、搏击操等引进入课堂,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内容。在我省都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将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可以加以合理选择和利用。选择那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科学的同时能够适合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项目加以利用,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又有助于弘扬我国传统的名族文化,又可以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激情去积极的参与体育课堂,可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高校体育应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把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定位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学生身心健康的实际利益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从体育、生活、社会、卫生、保健等领域来选择教学内容;改变灌输-接受性的单一教学方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过程决策的参与者,真的的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指导思想。
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更多的强调体现生活性、实用性、多样性和健身性的特点,较多地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生活需要出发考虑,强调选择对学生增强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实效性较高的健身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重视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这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实现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增强学生的体质,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心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体育教学不再是为了完成狭隘的“课程目标”,还要完成教育这个大方向的目标,要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趋势,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让人们的认识不只停留在增进健康,强健体魄上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体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教育者对新的体育目标的观念认识了,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过程中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只有师生相互协作,才能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建立与课程多元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质量提升的多元评价体系,是推进课程多元目标建立与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大学体育教学评价要改变多年来单一的技评和达标成绩等显性量化评价方式,要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原有水平及个体差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探索评价项目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从体能和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与态度等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只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从学生的整体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评价不再是传统的鉴别和选拔功能,更注重对学生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季浏.体育与课程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潘绍.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覃少菊.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广西高等体育专科学校学报,2009(3):11-14.
[4]尚志强,陈珂.21世纪高等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