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样游泳研究文献综述

2013-08-15 00:54穆巍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0期
关键词:机能中国队学者

穆巍

(天津科技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222)

1 花样游泳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花样游泳起源于欧洲,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同步游泳”,法国和德国称之为“艺术游泳”;也有地方称作“水上芭蕾”或“花式游泳”。

起初,花样游泳仅作为两场游泳比赛的场间娱乐节目,后来逐渐融入舞蹈和音乐,成为一项优美的水上竞技项目。1934年美国运动员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作了优美的花样游泳表演,从而使其名声大噪。20世纪40年代后,花样游泳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普及。1942年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确认花样游泳为竞赛项目。1948~1968年它一直被列为奥运会的表演项目。1956年国际泳联将花样游泳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73年举行了第一届世界花样游泳锦标赛。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花样游泳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女子双人和团体两枚金牌。

中国花样游泳队从1983年建队至今已走过了29年的历程,许多学者的研究曾为中国的花样游泳事业发展出功献力。学者顾洪一从2005~2007年全国比赛的情况[1],分析得出了当时国内花样游泳发展的新趋势,从“难”、“新”、“齐”、“美”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基层的花样游泳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国家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正是在众多学者、教练和运动员的不断努力之下,中国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了花样游泳集体自选动作比赛的铜牌之后,该队又先后在2010年第12届世界杯、2011年第14届世锦赛和刚刚结束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这几次成绩上的突破和保持使奋斗了多年的花游界同仁相信:世界金牌将不再只是梦想。

2 花样游泳运动员形态机能的研究

多年来,许多体能类项目为了寻求成绩的突破,最终都会在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等方面的研究中受益。花样游泳虽然不属于体能类项目,但是运动员所需具备的大肺活量和良好的力量耐力却也成为运动员在比赛中竞争的基础。因此针对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形态机能方面进行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其中代表性的有傅燕等人在《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特点》[2]中通过对不同年龄的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形态机能进行测试和研究,提出了花样游泳运动在选材和训练中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律和特征,为我们在花样游泳的选材方面提供一些标准;徐建方等针对花样游泳运动员的比赛强度与机能状态的变化做了相关研究[3],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可多得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杨海燕为我们提供了国家队在高原训练时的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数据[4],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还有一些学者专门针对游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方法、体能训练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5],对于基层游泳队的训练有一定的帮助。总之,对运动员身体机能[6]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成绩的进步提供发展方向和空间,而对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则为我国的花样游泳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 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技术难度的分析

作为难美项群中的一项,花样游泳的取胜当然最终还是落在了技术和难度上,所以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就不胜枚数了。较为突出的有:陈爱萍在《国内外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自由自选技术难度的比较分析》中对27届奥运会、第9届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比赛及我国第9届全国运动会比赛集体项目前8名自由自选技术难度、编排配合、艺术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有助于为技术动作的编排提供突破点。作者还在《第15届亚运会花样游泳比赛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分析》对整套自由自选中技术完成的动作水位进行了分析,在完成整套动作中的造型精确、动作完成的质量和同步进行了评价,为我国花样游泳队找出差距,为当时的训练指明了方向。学者陈娟针对伦敦奥运会前的两届奥运会中我国花样游泳队集体自由自选的技术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研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花样游泳必不可少的媒介—水,很多学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运动员的“水感”研究上。而在这个问题上,学者张军针对“水感”和“水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笔者认为无论是把“水感”归结为复杂深入的感觉还是等同于“水性”,其实重心还是在“感”上,也就离不开人,所以终归是人的运动,于是还是难逃技术的根。

4 花样游泳与音乐关系的研究

音乐作为花样游泳比赛必不可少的因素,也使得很多学者对于比赛音乐及运动员的乐感等方面的研究趋之若鹜。例如薛庆民在《音乐与花游运动的关系及其作用》中提到音乐对花样游泳的重要性;学者徐茜白在《浅析花样游泳自选动作音乐的选择》中针对如何选择音乐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学者王静妍和陈艳则为我们提供了编排中如何巧妙运用音乐的方法。

5 花样游泳动作编排、训练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应该认识到先进的技术编排让每一次重大比赛眼前一亮,技术的完美、编排的新颖是提高花样游泳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花样游泳的参与者和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国花样游泳更好的发展。针对动作编排和训练方式的研究也有很多。付磊等人在《浅析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队形编排》文中对有着相似视觉效果的不同队形进行了归类,借助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使笔者在后期统计过程中减少一部分工作量。再如姜桂萍等针对中国花样游泳队动作编排及动作表现等问题的研究中,所涉及的关于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基本素质训练内容方面的阐述,对于本文的统计指标按素质归类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学者金娜《花样游泳集体项目的队型变化》中对世界强队队形编排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我们找出了差距并带来更多的编排灵感。

6 花样游泳运动员表现力的研究

作为难美项群一份子,花样游泳也难逃与“难”并重的“美”的要求,其中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表现力,则是裁判员评分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与表现力相关的研究也就不胜枚举。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学者姜桂萍、田麦久等人的研究,从纯理论细化到了实践,既全面又深入具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7 花样游泳赛事分析

在对赛事的分析上学者们比较多的是通过对国际比赛的分析找到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这类文章基本集中在2000~2008年之间,可见此时我国花样游泳已经具备了一定赶超世界强国的能力,正在积极寻求突破瓶颈的出口,同时这些研究成果的竞相出炉,从时间上推测也应该与此后中国队所获得的一系列成绩是不无相关的。科研与成绩之间的顺承关系也从事实上证明,本研究采取赛事分析的方式寻找中国队夺金的出路是具有比较强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的。不过遗憾的是,在2008年奥运会中国花游队取得集体自选项目铜牌后,关于赛事分析的文章就寥寥无几了,仅有学者何碧妍对第12届世界杯花样游泳自选赛水域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而我们所期待看到的与世界强国之间在编排或技术上的对比情况却未见端倪,所以现今有据可查的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之间的各种数据也因以往的文献资料年限过长而失去了现在的参考价值。

学者何碧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研究各大赛事的花样游泳编排问题,应该说是国内有据可考的研究花样游泳国际赛事的第一人,为我国花样游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在研究中所用到的一些分析指标被沿用至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爱萍、何碧妍等学者共同进行的研究,该研究团队将第28届奥运会、第11、12届世锦赛和第6届世界杯的录像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这些赛事的集体自选项目前三名与中国队进行了比较,致力于为中国队夺取奖牌提供数据支持。

8 结语

从形式上看,国内关于花样游泳的研究纯理论研究多于实践研究,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从数量上看,对于花样游泳的研究从2000~2008年间的研究文献最多,而2008年后的研究却很少;从内容上看,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之间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很有实用价值,但可参考的数据较少,值得研究。

[1]顾洪一.从近三届全国花样游泳比赛浅谈我国花样游泳的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1):67-69.

[2]傅燕,吴斗雷.花样游泳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103-106.

[3]徐茜白.浅析花样游泳自选动作音乐的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5):36-37.

[4]薛庆民.论音乐与花游运动的关系及其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90-91.

[5]王芳.对花样游泳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7(4):50-52.

[6]陈爱萍,何碧妍,陈莉萍.对中国花样游泳队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97-1000.

猜你喜欢
机能中国队学者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中国队开门红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
学者介绍
每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