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蓓
湘南是指湖南南部地区,包括衡阳、郴州、永州等地。山清水秀的土地养育了勤劳朴实的湘南人们,孕育出富有民族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湘南地区的永州、郴州等地至今仍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和木雕装饰,其中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就是一个保存完好、规模宏大、极具湘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村庄视野开阔,清溪环绕,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尤其是古民居上门、窗、斗拱等木构件的雕刻装饰,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集中体现出了湘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精神。
板梁村位于郴州市永兴县,古时郴州地区山高林密,地广人稀,潮湿多雨,交通不便,有“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之说。为了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湘南人们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板梁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村庄以祠堂为中心纵向向后推进,横向左右延伸,根据父子、兄弟的家族关系建房筑屋,形成平面展开的格局,体现出明显的宗族姓氏和血缘关系。这种由家庭、家族、宗族形成的村落社会,是由血缘和宗法体系维系的。随着宗族制度的强化,广大的湘南农村形成了强烈的宗族观念,这种大家族意识使湘南民居木雕装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板梁民居建筑的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大门、厅门、堂屋正厅部分及神龛。因为供奉祖先神位的堂屋最为尊贵,祭祖、会客、家庭礼仪都在此举行,它是湘南民居室内神圣不可侵犯的灵魂之地。木雕装饰的内容也多用石榴、鸽子等吉祥纹样,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而鸽子代表家族子孙能相亲相爱、和平团结的生活在一起。
湘南地区先民大多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史有“江西填湖广”之说。在大量的移民中,不乏书香门第出身的文人,他们南迁后仍维持祖训诗书传家,发奋攻读经史子集以期入仕为官。读书明理、崇文崇儒的风气,极大地影响了湘南先民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以“孝”为核心、“礼”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儒家文化的世代积淀和传承构成湘南绵绵久远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湘南民居木雕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板梁古村中,有很多以戏文、故事、传说为题材的木雕装饰,表现出湘南人们崇尚“忠孝节义”的儒学伦理观念。
郴州位于五岭山麓,跨湘江、珠江两大流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湘南成为文人骚客、商贾走卒的常经之地。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使湘南地区出现了“十里不同音,二十里不同俗”的独特民俗文化现象。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岭南文化在此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多文化融合特征的湘南民居木雕装饰艺术。
湘南人以农耕为生,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农业为主,围绕土地展开,形成了湘南人们强烈的恋土品格和由此引起的内敛、封闭的心理。这种性格导致了湘南的士大夫、文人很难得志,常因不愿意沾染官场上的阿谀奉承之风而退隐。很多文人、士大夫荣归故里后,为了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理,他们往往在居室木雕装饰上选择了一些象征内在性情的植物,比如菊花、梅花以及兰草等等。板梁古村民居木雕装饰中,就保存有大量的菊花纹饰、梅花纹饰和兰草纹饰,这些纹饰反映出了当时的官场状况,也更进一步说明湘南人们以花明志,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脱俗的人生观。
中国源远流长的风水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村落和民居,湘南民居也不例外。湘南古称“蛮夷”之地,自古信奉鬼神尊崇先祖,又受荆楚文化影响,神秘虚无的神巫世界与直白具体的乡土现实互融互通,具有浪漫的湘楚文化特征。板梁古村的村落选址、屋舍建造和木雕装饰均按照风水的查勘和要求而建。其木雕装饰上通常会选择龙、凤、麒麟等吉祥物用以纳吉;或在门头、法盂上选用吞口、八卦、将军等威猛的纹饰用以镇邪。这些装饰纹样的位置、大小、朝向均需服从大局,根据整体风水设置,甚至按主人命定八卦方位变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含义。
湘南先民食稻谷薯粟,着丝棉布服,勤劳朴实。人们的思想方法、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都与山水土地息息相关。在板梁民居木雕装饰纹样中,还有许多湘南地区人们熟悉并喜闻乐见的事物。如直接表现耕种、收获、纺织、放牧、狩猎等现实生活场景,以及表现花鸟鱼虫、鸡鸭牲畜、蔬菜瓜果等人们熟悉事物的题材,集中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乐观真诚、淳朴自然的精神品质。
湘南民居的室内空间比较简单,不管是门厅、堂屋还是厢房,内部空间都是方形,不论是平面空间还是立面空间,均呈现出水平和垂直线条造型,显得单调、缺乏变化。民居中装饰木雕的设计与制作,就是为了打破建筑空间僵硬的直线格局,改变单调的居室环境氛围。
板梁古村民居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的木构件上,如房梁、门柱、斗拱、隔扇门和窗等。这些建筑构件按中国传统习俗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的结构构件的制作,如柱、梁、檩、橼以及榫卯结构和不同的斗拱形制。由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的影响,湘南人有着较为封闭、内敛的心理世界,故民居的整体外观较为朴实,因此大木作上少有装饰。小木作是指门、窗、天花、地板、护栏等木制构件,这些建筑构件往往是民居木雕装饰的重点,民间工匠们根据建筑物不同部位的功能和审美需求,自由地进行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木雕装饰艺术。
湘南民居的大门一般比较高大,由门罩、门楼、门斗及门廊四部分组成,大门外墙上设有漏窗,室内的门以天井四周隔扇为主。大门上一般不作装饰,重要的大门(如宗祠大门)上才绘制门神,而室内隔扇门是雕饰的重点。常用的隔扇门一般是由竖向的边梃、横向的抹头组成框架,内芯由绦环板、格心、裙板等组成。木雕装饰多在格心、绦环板(亦称腰花板)、裙板等位置,表现形式多为镂空通透的透雕为主,辅以平雕、浅浮雕和嵌雕工艺的装饰,既是为了美化和装饰环境,同时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室内采光。
湘南民居由于受特定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四周外墙坚实少窗,多在大门两侧墙体上设置较大的窗户,考虑到防盗防御功能,多为砖窗或木窗外套泥塑,屋侧和后墙只设较小的光窗和气窗。主体建筑物的中间设置一个体量较大的天井,天井四周满设隔扇窗,用以通风和采光。窗被喻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之七窍”,包含映衬、虚实、曲直、开合、动静、隐显,要取舍朝晖斜阳、日光月影、雾雪霜露、芭蕉夜雨。湘南民居木雕装饰艺术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也从民居窗饰形式上反映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饰物造型和装饰图案。
板梁古村的民居外窗造型丰富,有方形、圆形、六边形等,由窗棂和装饰花纹组成。窗棂有直棂、正交或斜交方格、或者灯笼框、步步锦、冰裂纹及曲棂等形式,窗格中部有一明显的视觉中心,大都由精致的动植物雕饰。棂格与棂格之间有花草、飞禽、走兽等精巧的镂空花饰与之相连,显得精细活泼。天井内的隔扇窗是民居木雕装饰的重点,造型更为丰富多样,窗格不仅用几何线条进行分割,还在转角和连接处都做了细腻的装饰处理,体现出强弱、简繁穿插对应,既变化丰富又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装饰纹样的造型除了动植物等小型雕刻外,还有以民间故事、传说、戏曲为题材的人物场景。雕刻手法上更是结合了深浮雕、圆雕、透雕、线雕、贴雕和嵌雕等多种工艺技法,体现了民间木雕工匠的精湛技艺。
湘南民居木雕装饰的造型特点
湘南民居木雕装饰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的作品。受宋代以来文人画的影响,其造型独具特色,一方面追求以线条为主体的平面装饰,另一方面追求多层次雕刻和镂雕的明暗深度效果。
板梁古村的窗棂和隔扇形式多样,有简洁的直线形态,也有变化丰富的回纹、流云纹和如意纹等。把线性的形式感置于木雕装饰的主导地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格条连接的结构上,将各种形式的动植物造型作为“点”进行装饰。通过点、线、面的构成与穿插,雕刻出独特的装饰效果。既达到了美化居室的艺术效果,又使窗棂和隔扇实现了隔与透的实用功能。
除了隔扇窗上的“点”形态装饰,天井四周隔扇门的格心和绦环板上通常会有较大的主体形象,甚至完整的画面。民间工匠根据格心和绦环板的形状,将人物、事物或故事典故,适形而作,形成组织紧凑,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刻画细致的画面。其人物、动物、花卉、植物的雕刻均是以神取胜,以韵见长,以味引人。如人物造型刻画,不注重人体结构比例,注重强调整体神韵的把握,不注重细节的雕琢,追求画面造型的质朴、生动。
在雕刻手法上,也多采用多层次复合叠加的组合方式。先将底纹背景刻好,然后将另外加工刻成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再复合叠加镶嵌于底板上。这种雕刻手法,将不同层次的图案叠加在一起,自然呈现主次、轻重、虚实的关系。使图案的各构成要素合理有序的组织在构图中,繁而不俗、杂而不乱,秩序井然、内容丰富。体现出图案的主次以及空间关系,呈现出结构明显、层次丰富的美感,别具风味。
湘南民居木雕装饰艺术是湘南审美文化延续及活态传承的产物。不仅以其独具风格的实体记载了过去的雕刻技术和木雕艺术,承载了湘南地域的民俗民风,还蕴含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民族传统基因,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在多元文化共存与交融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融通发展离不开对典型艺术形式的溯源及内容具体阐释。湘南民居木雕装饰艺术蕴含了丰富的美学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宗族伦理与艺术审美的和谐,展现出既有中国传统朴素的审美情趣,又具有实用和理性价值观的地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