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爱荣
作为展现中华民族苦难历史和抗争精神的抗日战争,一直是我国影视剧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红色资源。抗战胜利60多年来,优秀的抗战剧目不断涌现。近些年来,抗战文艺作品更是高潮迭起,红色电视剧荧屏热播。不管是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的《烈火金刚》 《小兵张嘎》 《吕梁英雄传》 《夜幕下的哈尔滨》 《铁道游击队》,还是《亮剑》 《抗日奇侠》 《永不磨灭的番号》 《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新剧,都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影视剧在展现苦难历程,彰显人民志气,激发爱国情绪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极大鼓舞和教育了人民。不过,观众在热情观看的同时,也提出各种质疑和批评。前不久,国家广电总局也发通知指出:目前在影视剧拍摄中,个别作品在表现抗战和对敌斗争等内容时,脱离历史真实和生活实际,没有边际地胡编乱造,将严肃的抗战和对敌斗争娱乐化,说明抗战题材电视剧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相对于以前红色革命剧大多庄重严肃,而今将庄重变得轻松,对严肃加以调侃,似乎成为了抗日剧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编剧们为了加强戏剧化,吸引观众眼球,一再用各种离奇和荒诞的剧情,挑战观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人用永远打不完子弹的枪对付一大群敌人;用三支箭射杀敌人装备精良的一个排;轻功盖世,水上漂快过摩托车;飞檐走壁、徒手制敌;神功护体,一双肉拳横扫步枪兵;手榴弹能炸掉天上飞机,飞刀能消灭地面重炮;更有抗日英雄徒手把鬼子兵撕成了两半,血肉横飞。在某电视剧中,一位抗日女侠在被鬼子强奸后突然爆发,原地窜到半空,裤子自动穿好,几十秒间竟然把二三十个日伪军全部射死,谱写了一段壮丽的英雄篇章。在被批为武侠剧“典范”的《抗日奇侠》中,每位大侠都神功盖世,个个都是武林高手,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无所不能,不仅凭借功夫与侵略者的机枪大炮相抗衡,而且以一敌十,飞刀敌炮火,秒杀数百人。另一部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抗日武侠剧”《利箭行动》,剧中不仅有飞天打斗的场面,甚至出现了比子弹跑得快的奇人,被观众归纳为“凌波微步+小李飞刀”。而《飞虎神鹰》里的燕双鹰,总是穿着一件黑风衣神出鬼没出入任何地方,能飞檐走壁一人干掉对方多名狙击手,甚至还会修枪、做炸药,特别是在舞厅里搞液压传动的自动机枪阵,让观众惊呼“远超007”“秒杀未来战警”。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情感元素吸引年轻观众,各种纠结理不清的感情戏、色情戏,也成了抗日剧的卖点,甚至抗日队员和敌人也谈起了虐心的恋爱。《新地道战》因谈情说爱戏份太多,被批为革命时期的“乡村爱情”。
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导致中华大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中华民族付出了军民伤亡3500多万的代价。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之所以战争持续了这么久,伤亡如此惨重,日本鬼子确实在武器、装备、物资等等方面都比我们强太多,更有日军的狡猾野蛮和高超的军事素养,我方战斗人员素质低,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等原因。由于八路军装备简陋,特别是弹药极其缺乏,用几个团包围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两发子弹打伏击,三发子弹打冲锋”,不是随口说着玩的,八路军每个士兵往往只靠几发子弹支撑一场战役。可以说,小米+步枪、土制手雷、炸弹的武器装备,使得抗战期间每次战役都艰难无比,每场胜利都来之不易。
但是在当下的抗日剧中,抗日英雄一个个神机妙算,八路军武工队神通广大,战无不胜。在任何一部抗日电视剧里,即使主角是游击队,日军的损失数字都能超过史实中的一次重大战役了。《永不磨灭的番号》里,八路军独立团硬是三天消灭了日军半个师团,战果超过了历时数月的百团大战。各种抗战剧里的八路军、游击队的弹药量,不仅比真实的八路军“阔气”,甚至比真实的日军还要充足,动不动就是“以少胜多”。《亮剑》中日军山崎大队被包围在李家坡高地。李云龙的独立团作为预备队,担任主攻,两分钟之内,全团3600颗手榴弹一起飞出,全歼山崎大队,显得煞是干脆淋漓,荡气回肠。有人计算,横店影视城去年“消灭鬼子”接近10亿人次。如果抗战都是这种打法,日本侵略者根本用不了八年,就会被全部赶出中国了。因此,电视剧里这种“过瘾”,实际上是淡化抗战的艰苦性,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歪曲,也不符合正常的战斗逻辑。
刻意丑化敌人,美化英雄,鬼子脸谱化、英雄偶像化是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又一弊端。在“十七年电影”中,为了缅怀过去岁月,悼念离去战友,牢记胜利不易,巩固新生政权,敌我关系多以脸谱化、概念化的影像书写来表现,正面人物永远是好的、美的、善的,反面人物永远是坏的、丑的、恶的,好人坏人的辨识度非常明显,英雄相貌堂堂,一身正气,鬼子獐头鼠目,气质猥琐。现在抗战剧为了博收视而单纯地制造帅酷神奇的英雄人物,鬼子脸谱化又成为一种潮流。“黄狗皮、小胡子、罗圈腿”的鬼子,不光相貌丑陋,性格凶残,坏得没一丁点人情味,而且还愚蠢可笑,胆小如鼠,蠢不可及。因为演多了“鬼子”而成为网络红人的史中鹏,总结出的经验是“越猥琐越好”。他说,剧组选演员的时候,会专门挑一些相貌较丑的、看上去有点凶的人来演“鬼子”,所以每次面试时,他只要把背缩起来,眼睛拉长,做出一副凶狠猥琐样,就容易被选上。而抗战英雄多是相貌堂堂,智勇双全,神机妙算,堪比孙悟空,甚至可以达到百战百胜的境地。于是在每部抗战剧中,我们总能看到日本人一再成为玩偶和丑化的对象。一群弱智的日本鬼子,像傻瓜一样,被机智勇敢的中国军民牵着鼻子,动辄被打得屁滚尿流,晕头转向,这些叙事背后有义和团大师哥的口气:鬼子都是纸糊的!弹指间灰飞烟灭,悲剧变成闹剧,一段悲痛的历史记忆变成搞笑过瘾的娱乐节目。
抗战影视兼具武打片和枪战片的双重功效,直白简单地使观众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不触及敏感问题,审查好通过。因而,深得影视投资方的青睐。有这样一组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抗战剧、谍战剧超70部;横店影视基地群众演员30万名,60%都演过日本兵。这足以说明抗日剧热衷到何种程度。但题材雷同,创作上大量复制、效仿,缺乏原创精神,又是抗战剧一致的缺陷。即使是深得观众好评的抗日剧,也不能摆脱“让观众过瘾”的俗套思路,总是要来几段脱离现实的情节,莫名其妙突然让“土八路”有了足够弹药,让大批日军被少数中国兵打得人仰马翻。王宝强、张国强“强强联手”出演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战斗场面成了面对面的步枪射击,“顺溜”击毙上百个鬼子和日军华东总司令,也是采用牺牲姐姐清白的这种老套的手法。这样的电视剧看多了就感觉全是一个套路,清一色是人民战胜敌人,正义战胜邪恶,以大团圆、大胜利、大欢喜落幕,停留在浅层的喜悦之中,缺乏对观众灵魂的巨大冲击力。
题材是作品的方向,并不是作品成功的保证,没有自始至终严肃的创作态度,作品就会流于庸俗乃至低俗。而且当影视作品过分追求市场化,只顾观众口味,单纯追求娱乐效果,对历史的严肃性不管不顾的时候,这将是莫大的悲剧。
当今时代,影视剧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娱乐,还可以输出价值观,对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倾向、价值观念以及各阶层大众的心态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应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实现大众文化的价值塑造,提升大众文化的内在品质,从而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做出重要贡献。
红色文化具有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与信念、执着与奋斗、牺牲与担当等内涵,都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构成与具体体现,是铸造民族灵魂、构建精神家园的思想良方。对当今处在物欲横流和精神困惑中的人们来说,红色文化是重塑理想信念、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资源和力量源泉。“红色经典”曾参与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经典抗日剧无不弘扬爱国主旋律,彰显民族精神与气质,渗透着忠于国家、为民族大义献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都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其核心是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正义信仰的执着,这构成了当今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如果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大肆娱乐化以博取眼球,满足于打造一些只能使观众止于视听快感而无诗意美感的肤浅作品,必将模糊革命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解构革命历史的精神本质,就不能从中汲取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的精神食粮。由此,抗日剧不应该简单地以“迎合”的形式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而应该努力创作彰显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的好的艺术形式的健康作品来涵养人心、塑造人魂、鼓舞精神,体现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与时代要求。
影视作品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风土人情,还有它的观念的最简便的一种方法,也是塑造国家形象、展现民族性格的最直观形式。将中华民族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真实呈现出来,让公众了解这段历史,让世人认清这场战争,是每一个演员、编剧和导演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当前抗战剧中这种泛滥和幼稚化倾向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有一些外国人想了解中国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的话,他会从当下所看到的抗战电视剧中得出什么样的印象,会留下关于中国的这种民族性格的什么认识?当正在建构历史观的青少年看到这些所谓的历史剧的时候,他的历史观又会被扭曲到什么程度?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的真相与当下的真实已经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抗战不是演习,不是阅兵式,可以从容地戴着白手套,迈着正步,意淫敌人。抗战历史是科学,不全是胜利,不能讲策略和戏说,只能讲真理。历史需要证据,不是吹嘘、掩饰,我们需要胜利,拒绝失败,但喜欢胜利并不一定能够永远胜利,回避失败并不一定不会失败。把残酷的战争当成游戏场和人间乐园,这种浅薄的喜剧方式,导致被涂指抹粉的英雄丧失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忽视了流血牺牲,戏说了血腥苦难。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自欺欺人。打败了我们刻画的那种敌人,这并不是历史,到头来只能长自己的虚气,灭不掉敌人的威风。其实在作品中真实再现我军在日军猛攻下损失惨重,让观众思考,也许效果更好。抗战电视剧既然取材于历史,在借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首先应该尊重历史,不应该随意篡改和编造。失真的抗战剧丢弃了历史重量,对抗战胜利的价值和意义无疑是一种恶劣的贬损,也对社会心态产生不良影响。艺术来源于历史,也可高于历史,允许适当夸张和发挥想象,但不应脱离史实太远,更不能颠倒黑白,用违背常识来击穿艺术底线,罔顾史实,将抗战“武侠化、偶像化、脸谱化”,将战争表现得如同玩电子游戏一样,甚至出现明显违反常识的夸张桥段,不但失去了艺术水准,更扭曲了对战争历史的民族共同记忆。久而久之,就容易变成伪历史。如是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那将是一个极大的悲剧。
在人类整个文明史的发展中,战争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人类行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是财产和生命的重大损失,战后人们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愈合。战争的出现不仅与政治有关,而且和民族历史、国家体制、经济利益、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相连。虽然世界各国无不呼唤和平,但人类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争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正视它。但战争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对战争进行普世性价值判断,积极支持和鼓励正义战争,强烈反对、摒弃、诅咒和谴责非正义战争。但是,战争的内涵又十分深厚,存在着多种认知的角度和阐释的空间。用影视剧去揭露战争的罪恶,揭露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流血、死亡与恐怖,以激起人类对战争的真正弃绝,是影视剧自觉承担起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场巨大灾难,也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充满人类悲剧的传奇历史。演绎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是为了不忘屈辱、铭记历史,更为了让人们了解战争,不要忘记战争,避免悲剧重演。游戏战争,戏说战争,只能导致简化历史复杂性和回避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抗战剧对战争历史的艺术表现,除了要让中国人都了解到历史上我国所受到的耻辱,让人们记住:一个国家落后是要被别国欺负的;更应承担高度的精神追求,即从历史苦难和民族集体记忆中,汲取对和平、对复兴的信念,对战争的警惕和厌恶。这样的题材不容戏说,更不容消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戏剧正是通过正视人的怜悯与恐惧,达到心灵净化和升华的作用。抗战剧应透析战争实质,关注人性抒写,对人类更为宏观的终极问题——善与恶的精神层面进行哲理思辨。
战争毁灭生命,践踏美好,战争中人性泯灭,人命卑微,那些身不由己地陷入战争的疯狂的人们,都曾经是有血有肉、热爱生活和生命的心理正常的人,当战争把他们带到战场,逼着他们在这个以杀人为事的屠宰场杀人时,他们身上的人性,便被逐渐清晰和明确的残酷的战争实质驱使着渐渐走向了兽性;他们的心理,也逐渐从重视生命和道德的意识主宰下的恐惧,走向了行为怪诞、丧失理智、无视生命、沦丧道德,心理阴暗、性格残忍、以杀人为瘾的战争疯子。抗战剧要通过那些表现战争的疯狂、诱惑力、荒诞性、虚伪、残酷、痛苦和恐怖的画面中,让观众看到战争对所有关于人的生命、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毁灭,看到战争对人的灵魂和思想的伤害,更看到战争使人异化为非人的实质。抗战剧要以战争为切入口,从战争的生存境遇中窥视人性的挣扎与痛苦,内心的自责与不安,精神的负担与救赎,着眼于人性最本真的内容,以细微的笔触和庄重的格调呈现出人性的美好与阴暗、正常与反常,毫无掩饰地直刺人性之阴暗,毫无保留地展示人性之挣扎,也毫无芥蒂地彰显人性之善。这样的抗战剧才能触及心灵,引发思考,唤起人们强烈深刻的情感共鸣。
当前抗战电视剧普遍热衷军事行动,而对人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关注不够,对深受战争之苦的人的心灵世界缺乏客观、冷峻的穿透力与冷静、深邃的观察力。优秀的抗战剧不仅要展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外部创伤,更要去揭示战争给人类造成是内部伤害,一种给人类精神和灵魂的伤害,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人的生命,尤其是对人的理智和精神的异化和毁灭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恶。
一段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永远值得涵咏记忆的精神财富,也是一面鉴往知来必须面对的镜子。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要影响我们一代人乃至后世子孙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不仅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精益求精,努力减少各方面的失误,使作品具有跨越时代的感召力;更要在人们的心灵记忆中,在国人的精神建构中,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在对人类战争的思考上留下巨大的价值。